别圓二人各亦八心。
真言行人亦有八心。
若約地位兩教二乘五教菩薩各有地位。
當分位中一一地地各有八心。
此等八心第八心中更各二心。
合各十心。
問。
其各八心十心何等。
答。
第一未知三寶羝羊凡夫順世八心者。
如具緣品中。
節食持齋數數勸習是第一種子。
以此為因于五通仙人六齋日施與父母親族是第二牙種。
複以此施授與非親識者是第三疱種。
複以此施與器量高德者是第四業種。
複以此施歡喜授與伎樂人等及獻尊宿者是第五花種。
複以此施發親愛心而供養之是第六成果。
彼護戒生天是第七受用種子。
以此心生死流轉于諸天神龍等恭敬順行是愚童異生生死流轉無畏依第八嬰童心。
此第八心中複有二種。
一若求解脫智生名殊勝心。
二已于空法作證名決定心。
此二種心未知佛法所說緣起法。
故是外道三寶斷常心也。
并前凡有十心故雲八心或雲十心(雲雲)第二歸依三寶凡夫順世八心。
彼前第八心求無畏依時。
若善知識為說三寶真歸依處漸識現世因果故即能信受。
如彼修齋時是種子。
若善知識為說離貪。
現世安樂命終生天後得涅槃。
受八齋法信受修行如彼六齋布施是芽種。
乃至生天後得涅槃是受用種子。
起不異歸依心是生死流轉凡夫第八真實無畏依。
此中亦有殊勝住決定想故有八心亦有十心(雲雲)又直歸依三寶一日受八齋法數數修習是最初種子。
乃至生天複得涅槃是受用種子。
不異歸依是生死流轉凡夫第八真實無異依。
此中亦有殊勝住決定想故有八心十心(雲雲)此二八心中雖複得涅槃是歸依三寶凡夫。
必知後得涅槃可名違世。
然為人天持八齋法且名順世(雲雲)第三顯示三乘違世八心。
如義釋雲。
從此即發聲聞菩提。
初種子心。
皆傍前文廣分别說乃至三乘一一地皆具十心。
迄第十地亦具種子牙疱葉華果等。
有求佛地智生觀畢竟空得到金剛際也。
經雲。
彼離違順八心相續業煩惱網者。
前說種子牙疱等及歸依三寶為人天乘行齋施善法皆名順世八心。
若三乘初發道意迄拔業煩惱根本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綠名違世八心。
或可就見道修道等諸位分之各有八心。
大乘行者了達蘊性空故雙離違順八心也。
第四秘密一乘違世八心如義釋淨菩提心位以上十地中雲。
就前三心作十心說之。
若通論信解地。
則初地為種子。
二地為牙。
三地為疱。
四地為葉。
五地為華。
六地為果。
七地為受用種子。
八地為無畏依。
于所得果中九地有進求佛地慧生是最勝心。
十地此心決定。
此二心無别境界。
第八心中約方便轉勝開出之耳。
若一一地中亦有此十心(雲雲)
問。
義釋文言總合難知。
一一釋之雲何。
答。
私以總别二義釋之。
若總釋者。
證契經四乘各有十地。
天台以為四教地位。
故以彼各各十地為今十心。
又天台雲。
四教地地各有十乘。
亦以彼地地十乘為今位位十心。
若别釋者。
且約五戒人因十善天因。
若持戒善是種。
若為父母等持是芽。
若為非親等持是疱。
若為高德等持是葉。
若為尊宿等持是華。
若以親愛心持是果。
若已生人天等是受用種子。
若常依三寶是無畏依。
如說戒善一切皆然。
若約三藏聲聞位。
初發心及七賢以為八心。
世第一法勝進決定二心加為十心。
八忍八智以為見道八心。
真相二見加為十心(雲雲)二果二向七返家家一間身證以為八心。
身證二心加為十心(雲雲)三德三智二種涅槃以為無學八心。
無餘二心加為十心(雲雲)支佛三慧逆順二觀種相好因得道堕數以為八心。
二種涅槃加為十心(雲雲)菩薩發心三祇百劫補處後身成道以為八心。
法輪涅槃加為十心。
或以八相為八二滅加為十心(雲雲)通教聲聞發心七地為八。
二滅加為十心(雲雲)支佛八地為八。
二滅加為十心(雲雲)菩薩八地為八。
亦與二乘共行證故十地為十(雲雲)别教發心七階為八。
菩提涅槃加為十心(雲雲)若真言行菩薩拟前五乘四教四乘地位釋之。
準前可知。
義釋且拟别教十心釋為十心。
若别釋之如說圓教(雲雲)又從凡夫至于佛地地地各有八心十心(雲雲)
問。
淨菩提心佛慧初心以前有幾位耶。
答。
大日經且拟三劫六無畏處十緣生句五種三昧道釋之。
即是圓教十信别教三十心及十信也。
問。
先三劫何。
答。
義釋雲。
梵雲劫跛有二義。
一者時分。
二者妄執若依常途解釋。
度三阿僧祇劫得成正覺。
若秘密釋。
超一劫瑜祇行即已度百六十心等一重粗妄執名一阿僧祇劫。
超二劫瑜祇行又度一百六十心等一重細妄執名二阿僧祇劫。
真言門行者複越一劫更度百六十心等一重極細妄執得至佛慧初心。
故雲三阿僧祇劫成佛也。
若一生度此三妄執即一生成佛。
何論時分耶(文)問。
百六十心何。
答。
經雲。
一二三四五再數凡百六十心(文)義釋雲。
由有無明故生五根本煩惱心。
謂貪瞋癡慢疑。
不說五見者屬見煩惱多在六十心中也。
五根本初再數為十。
第二再數成二十。
第三再數成四十。
第四再數成八十。
第五再數成一百六十。
以衆生心常依二法不入道故随事異名辄分為二。
就此中二展轉細之。
若更三品九品乃至八萬無量條葉不可勝計(雲雲)
問。
真言行人超度此等三劫三妄執雲何。
答。
此大日經先舉餘教四乘所觀所斷對辯今教行人超度之義略而言之。
經說初劫雲。
越世間三妄執。
出世間心生謂如是解唯蘊無我(義釋雲。
若以淨菩提心為出世間心即是超越三劫瑜祇行。
又雲。
最初解了唯蘊無我時即名出世間心生。
度世間百六十心離我倒所生三毒根本名越三妄執也。
文。
私雲。
若約觀法是藏通三乘析體二觀。
若約所斷是藏見道。
通八人見地。
别初住。
圓初信并斷見惑。
真言初信是度初重三種粗妄執中第一三妄執也。
唯斷見惑了無我人未了五陰空。
故雲唯蘊)
根境界淹留修行(次有三妄執是三果人所留滞處。
私雲。
若約觀法亦藏通析體二觀。
若約所斷是藏修道三果所斷修惑。
通薄地離欲地。
别六住以前。
圓六信以前。
真言六信以前。
是度粗妄執中第二三妄執)
拔業煩惱株杭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緣(是無學聖人所斷最難斷處。
凡有三種三妄執也。
私雲。
所觀如前。
若約所斷是藏羅漢支佛所斷。
通已辨地支佛地。
别七住八住。
圓與真言七信八信。
然藏三乘各行谛緣度通三乘同修谛緣度。
二教二乘各有侵習不侵習異。
今文業煩惱是正使。
聲聞所斷。
無明種子是習氣。
支佛所斷。
菩薩正習俱盡。
二教同然)
離建立宗等。
如是湛寂一切外道所不能知。
先佛宣說離一切過(三獸度河各随足迹。
此中有三乘人同以無言說道得諸法實相。
共同一法中而有升沉異。
私雲。
此明前藏通二乘及别圓真言八住八信功德也。
唯三獸是通義)
彼出世間心住蘊中有如是慧随生(行者未度法障未名真淨菩提心。
蓮華離泥尚未出水。
私雲結前)
若于蘊等發起離着當觀察聚沫浮泡芭蕉陽焰幻等而得解脫。
謂蘊處界能執所執皆離法性。
如是證寂然界是名出世間心(行者從無性門達諸法即空得離一重法倒漸過二乘境界。
如蓮華雖未開敷稍出清流之上。
行者不複心沒蘊中故雲出世間心。
私雲。
藏通菩薩别九住圓密九信達五陰空)
彼離違順八心相續業煩惱網。
是超越一劫瑜祇行(前說。
種子根疱等及歸依三寶為人天乘行齋施善法皆名順世八心。
若三乘初發道意迄至拔業煩惱根本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緣名違世八心。
或可就見道修道諸位分之各有八心。
行者了諸蘊性空故雙離違順八心。
我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