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抄第四

首頁
    誘引衆生之法。

    未說秘密圓頓法門。

    是名為漸。

    随此漸教經曆三無數大劫。

    修行勤苦從淺至深。

    是為漸漸。

    若秘密頓教是如來随自意之法。

    一即無量。

    無量即一。

    入有不有入無不無。

    有無常一。

    名為秘頓。

    一即無量故不妨于頓亦有次第。

    是為頓漸。

    無量即一故不妨次第而亦有頓。

    是故漸漸不同頓漸。

    當知漸學大乘者雖用漸法而猶為頓也(雲雲)問。

    今準疏意此定是頓中漸行也。

    若爾頓中頓行頓中不定用何定耶。

    答。

    訣雲。

    若頓入者亦不由之者。

    謂頓入者直用此定建立五相。

    不同漸學大乘者先以此定止息攀緣後以五相建立妙用。

    若不定者。

    若用此定妙用不現次用五相。

    若用五相妙用不現次用此定。

    更前更後名不定行。

    然漸學大乘者自有五種。

    謂四教菩薩。

    及真言者。

    各于當分亦有超次不定。

    如天台說(雲雲) 問。

    今案訣意此定出入自在。

    動不動等入有不有。

    入無不無。

    有無常一。

    一多一體。

    小乘以為畢竟。

    外道不深。

    漸學大乘者為方便息攀緣。

    若頓入者是作佛事若愛空寂。

    或作聲聞或作外道(雲雲)若爾定自在力似首楞嚴定力。

    三乘外道同由此定之中。

    小乘以為畢竟似三空定。

    外道不深似無想定。

    漸大乘者為方便息攀緣。

    似大日經第二劫中無緣大乘法無我性止法攀緣界外菩薩本不生定。

    何故此定如此不定。

    答。

    涅槃經雲。

    佛性有五種名。

    亦名首楞嚴定。

    亦名畢竟空。

    亦名摩诃般若等(雲雲)今無識身三昧亦是首楞嚴定異名。

    即是畢竟空三昧。

    亦是大日經大日尊大空三昧。

    然諸三乘外道皆有空三昧。

    亦是畢竟空之氣分也故雲三乘外道同由此定。

    非謂彼等同入此首楞嚴三昧。

     問。

    漸學大中藏通菩薩不知首楞嚴定。

    唯空而三昧為究竟證。

    别教菩薩豎學三觀。

    十住入從假入空。

    十行入從空入假。

    十向學中道觀。

    二觀為方便入中道第一義觀。

    即入初地以上。

    此中道觀名首楞嚴。

    仁王亦雲。

    空谛三昧。

    色谛三昧。

    心谛三昧。

    此三谛三昧是一切三昧王三昧(雲雲)若爾何故今雲漸學大以為方便息攀緣。

    答。

    藏通空觀是初調心法中所起。

    今次無識身定是與别圓菩薩行相同。

    仁王既雲三谛三昧名王三昧。

    故知三谛一一皆名首楞嚴。

    然别菩薩三觀為方便入中道觀。

    中道觀乃名首楞嚴。

    初從假入空時伏破界内通惑。

    故雲漸學大者以為方便息攀緣也。

    圓教菩薩本欲發心伏斷無明。

    而十信中修入空觀界内外通惑自然先除。

    譬如練真金粗垢先除也。

    亦是漸學大者方便息攀緣也。

    今真言者初心空觀亦越此等而已。

     問。

    此中初調心觀越小菩薩。

    次無識身三昧超大菩薩者。

    何故略出經中未至此處之前。

    四禮之後。

    先入阿婆頗那伽三昧。

    答。

    凡此三昧能除一切執惑故除執惑節節修之。

    故四禮後定四座了。

    次淨自三業。

    次淨他惑障。

    此處即入無識身定。

    次修諸三昧耶竟。

    欲成器身亦入此定(雲雲)問。

    今如所說此無識身定是首楞嚴三昧。

    即别圓定。

    何故前言阿婆頗那伽與通觀齊。

    答。

    仁王三谛三昧皆名王三昧。

    故其中空三昧亦名首楞嚴。

    首楞嚴者此雲健相。

    亦名王三昧也。

    今以三中空定先息惑障與通極位别圓空位齊也。

     問。

    大日經第二劫中攝楞伽深密三性三無性觀。

    唯識瑜伽三性三無性觀亦同此意。

    而何今雲唯識論等遍計空義與今阿婆頗那伽觀齊。

    是超第一劫通教菩薩法耶。

    答。

    三性三無性觀凡有四種。

    一通。

    二别。

    三圓。

    四密。

    若天台法華秀句雲。

    瑜伽論是三乘通教(雲雲)故其論說。

    三性三無性觀及大莊嚴論等所說是通觀也。

    二天台弘決雲。

    楞伽所明八識二無我三性三無性等是别教義(雲雲)三南嶽大乘止觀所明三性三無性法及最勝王所明是圓教觀(雲雲)四大日經第二劫中所明蘊阿賴耶亦引大莊嚴論。

    三性三無性義。

    亦攝楞伽深密。

    三性三無性觀并明超越是密教義(雲雲)然天台法華疏記雲。

    誰知唯識論明别教地位(雲雲)又雲。

    唯識所明五住煩惱以界内習氣為無明住地(雲雲)又雲。

    唯識所說增壽變易是通教義(雲雲)弘決雲。

    近代明位地前唯伏不斷是名别義通也(雲雲)是亦唯識所明五位三十心初修未伏名資糧位。

    四善根伏而未斷名加行位。

    初地初心斷分别惑。

    後心以上十一地中斷俱生惑及所知障。

    第十一地成三乘果。

    故雲地前唯伏不斷。

    此即大品所明三乘同坐一解脫床。

    是天台三乘通教義。

    故今屬通。

    大日經宗亦以深密屬第二劫。

    其深密亦與瑜伽同自有名别義通。

    名通義别。

    名别義圓。

    名圓義别。

    名通義圓。

    名圓義圓。

    于此六中若釋名相互得引用。

    若判義理分齊不同(雲雲) 問。

    義訣雲。

    入空三摩地以決定妙智于下空際想風地。

    輪圍山。

    甘露海。

    金龜。

    蓮華藏。

    妙顯山。

    大殿等(雲雲)千手瑜伽先安風水地三輪。

    大悲胎藏安五輪。

    同異雲何。

    答。

    義訣雲。

    此中與毗盧遮那經文安立世界别也。

    應知如彼說具足修行(雲雲)胎藏攝大瑜伽雲。

    小乘說三輪。

    大乘說五輪(雲雲)彼中大悲胎藏深秘法中觀三輪也。

    秘密法品秘中深秘觀五輪也。

    故須此中深秘觀三輪也。

    秘中深秘觀五輪。

    或阿阇梨此大瑜伽用彼胎藏五輪即其義也。

    小乘俱舍婆沙等多說風水地三輪。

    華嚴璎珞等大乘多說五輪。

    如璎珞雲。

    佛光下照五輪。

    華嚴亦雲照見空風地種種水火輪(雲雲) 問。

    若成器界用五輪者亦成自身用五輪耶。

    答。

    尊勝瑜伽雲。

    身口意業三密門應化法身。

    即三密五輪即是五智輪。

    便成五分身五輪盡攝法界輪。

    三密即是三身故。

    乃至廣說。

    先以五字成身五輪。

    次以五字成地五輪。

    燒身及器用淨法界。

    具如胎藏所說無異。

     問。

    此中次雲。

    身證十地住如實際是超第二劫行者有二難。

    一者略出經中無此文故。

    二者大瑜伽雲。

    即觀于空中諸佛如胡麻遍滿虛空界。

    想身證十地住于如實際。

    故知應是諸佛身證十地。

    何言行者。

    答。

    略出經文略故不說(一)諸教十地淺深不同。

    若證契經四乘各有十地。

    天台以為四教十地。

    若中阿含明十二磴。

    若大品經明二十地。

    一幹慧等。

    二歡喜等。

    智論有二十地。

    一但菩薩十地。

    二共菩薩十地。

    大般若名共行十地勝義十地。

    此等二種是通别地。

    若華嚴仁王四十二地中十地是圓十地。

    若大日經十地此生滿足是密十地。

    借别明超。

    今此中雲身證十地非佛十地。

    佛十地者。

    一廣明智德地。

    乃至十毗盧遮那智藏海地。

    滿空諸佛皆是毗盧遮那化身。

    何有十地階級。

    此即天台所明通别圓中十地行滿住等覺地入金剛喻三昧行法。

    及真言門等覺菩薩。

    将入金剛喻定行法。

    然七種人用此法故今真言門凡夫行者亦用此法。

    其七種人如上深秘門中引心地觀。

    其七人中頓悟菩薩即從凡夫地直入佛地(二) 問。

    出生義雲。

    削地位之階漸立等妙之頓旨。

    若爾直爾可雲住金剛定。

    何故更雲身證十地。

    答。

    如天台雲。

    圓頓止觀頓圓頓足。

    譬如通者飛騰不失裡數。

    今真言門頓入凡夫雖頓超而不失地位階級。

    故亦名為漸學大乘者。

    又大日經雲。

    十地次第此生滿足。

    但削曆劫之階漸。

    不削超劫之階漸。

     問。

    金剛頂雲。

    爾時一切如來上從尼吒下至閻浮遍滿其中。

    如胡麻油示現一切佛刹各說此法理趣。

    爾時一切如來互相涉入。

    即是一切諸佛三十七尊各互涉入。

    爾時一切如來雲集一切義成就坐道場。

    現受用身而驚覺之(雲雲)若爾滿空諸佛是應十方諸他受用身。

    何故今雲毗盧遮那如來化身。

     答。

    若依此文初于尼吒欲成自受用身時。

    十方化身如來滿閻浮提及尼吒天。

    猶如胡麻。

    三十七尊互相涉入現受用身而驚覺之。

    故疏雲。

    毗盧遮那示自利五智此界主故。

    化佛現利他五智他界主故。

    如胡麻者。

    舊經雲。

    諸佛遍滿虛空猶如大地油麻津膩滿中。

    又雲。

    一切諸佛至道場已現毗盧遮那身而驚覺之(雲雲)又雲。

    示現無量佛刹說此法理趣者。

    如不思議經雲。

    釋迦于然燈所得記以後。

    一一刹那虛空一毛端量現無量佛刹六道三乘說法利他。

    如一毛端量處一切毛端量處亦爾私雲。

    此是感應和合生佛實現。

    非謂但化。

    若爾如我娑婆亦是彼一(雲雲)若依攝真實經雲。

    瑜伽行者複應觀察釋迦如來成道之法。

    如釋迦菩薩近菩提樹一由旬内。

    修諸苦行滿足六年。

    願成佛道趣菩提樹。

    坐金剛座入金剛定。

    爾時毗盧遮那如來觀見是已。

    至菩提樹金剛道場。

    示現無量化佛。

    遍滿虛空。

    猶如微塵。

    各共同聲告菩薩言(雲雲)又守護經雲。

    我于無量無數劫中修習如是波羅蜜多。

    至最後身六年苦行。

    不得阿耨菩提成毗盧遮那。

    坐道場時無量化佛猶如油麻。

    遍滿虛空諸佛同聲而告我言(雲雲)今依此文尼吒已成受用身。

    後下閻浮成變化身。

    故大日尊示現化身而驚覺之。

    然彼尼吒他界化身。

    亦是示現大日自受用身而驚覺之。

    此菩提場諸佛亦是大日化身現變化身而驚覺之。

    十方諸佛大日為體。

    大日一身現諸佛身。

    如義訣雲。

    毗盧遮那亦名諸佛菩薩最上廣博清淨藏即其義也。

    故此二文互現其一(雲雲) 問。

    略出經先明三十七尊出現之相。

    次明滿空諸佛。

    上下鱗次而成。

    今大瑜伽直雲滿空諸佛。

    不雲諸佛本從何處來。

    在空中意何。

    答。

    略出經意。

    依金剛頂先明諸佛三十七尊互相涉入。

    而大瑜伽略故不說(雲雲) 問。

    菩提樹下大日化身亦有三十七尊互相涉入。

    答。

    果地三十七尊自在五種。

    一自性身三十七。

    如瑜祇經自性所成三十七尊俱(雲雲)二俱受用三十七。

    如禮忏雲自受用三十七尊(雲雲)三他受用三十七。

    如分别聖位自受法樂三十七。

    他受法樂三十七。

    四變化身三十七。

    如守護經釋迦所說。

    金剛城中圖三十七尊(雲雲)五等流身三十七。

    如金剛頂瑜伽經中五佛各現二輪。

    五大菩薩是正法輪。

    五大忿怒是教令輪。

    如五佛者一切皆然。

    大般若雲。

    不退菩薩五族金剛常共守護。

    亦名諸夜叉等。

    即是顯宗所明夜叉及執金剛神故名等流身也(雲雲)故知菩提樹下空中化佛亦有三十七尊互相涉入。

     問唯佛果地四身有三十七尊。

    亦為流轉凡夫乃至發心以去一一位中亦有三十七尊耶。

    答。

    皆有之也。

    若大蓮華三昧經雲。

    歸命本覺心法身。

    常住妙法心蓮台。

    本來莊嚴三身德。

    三十七尊住心城。

    遠離因果法然具。

    普門塵數諸三昧。

    無邊德海本圓滿。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