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抄第四

首頁
    還我頂禮心諸佛(雲雲)此具二義。

    一者本覺妙法心蓮台三十七尊住心城是流轉凡夫心性得三十七尊。

    二者發心歸命心法身還我頂禮心諸佛。

    是發心以去一一位中三十七尊。

    若依此義不空所持金剛頂瑜伽經有四種地。

    一解行地。

    謂三十心也。

    二者普賢地。

    謂十地也。

    三大普賢地。

    謂等覺也。

    四普照耀地。

    謂妙覺也(雲雲)若分析之即四十二地是同天台圓教真位。

    若加似位此前更有十信之位。

    大日經中名六無畏。

    若加假名此前天台更有五品。

    或假初信或約超入豎假十信。

    攝真實等名五三昧。

    若加聞慧此前天台更有名字。

    大日經名第一第二第三三昧耶也。

    此等位中随分皆具三十七尊。

     問。

    若從凡夫乃至極位皆具三十七尊為一一位三十七尊互相涉入。

    又為凡聖三十七尊互相涉入。

    答。

    亦皆涉入若一切衆生一心為體。

    是一心一心識故非一切一心識。

    故一心分為一切衆生。

    一切衆生常是一心。

    一心總具三十七尊。

    是故衆生一一所具三十七尊亦常一體。

    是流轉凡夫三十七尊互相涉入名為理涉理涉已同。

    事涉亦同(一)若聞心中三十七尊互相涉入是名字涉入也(二)若信此理一念觀行自他互具以去是觀行涉入也(三)若發似位三業清淨法界海會三十七尊皆現身中三十七尊是相似涉入也(四)若入解行分分随證三十七尊。

    上入諸佛三十七尊下入衆生三十七尊是分證涉入也(五)若入妙覺究竟證得三十七尊。

    三世修行證有前後逮證悟已無去來今證會同位三十七尊。

    亦以下位乃至凡夫三十七尊同為所證。

    是究竟涉入也(六)非但一一當位三十七尊互入亦複凡聖分極互入。

    然上位能知涉入下位下位不知涉入上位。

    如金剛頂普賢大菩提心成月輪出。

    遍至一切衆生心中令發菩提心已。

    乃至文殊以大智劍揮斫在纏一切如來厭離菩提之右臂也。

    如此二尊諸尊亦然。

    此等皆是極位三十七尊涉入下位乃至夫三十七尊。

    天台金錍論雲。

    一佛成佛之時法界無非此佛依正即其義也。

     問。

    言涉入者其相雲何。

    答。

    疏雲。

    一切如來互相涉入者如來内證四智涉入也。

    乘如實道來成正覺。

    法界體性恒有四智。

    一一法界無有隔别。

    故互涉入。

    乃至是從内證起四智用互相涉入(雲雲)今雲。

    是約佛地。

    若約行者。

    言涉入者證會之義。

    且如一佛成佛之時。

    其佛金剛薩埵證會一切如來修得金剛薩埵。

    乃至證會一切衆生性得金剛薩埵。

    如此一尊諸尊皆然。

    何者一切凡聖本來一體。

    随緣真如緣起已來妄執自他。

    故有彼我凡聖差别。

    今會本源已無自他。

    故會諸佛已顯之理。

    亦會衆生未顯之理。

    雖複同會而亦差别。

    雖複差别而無差别。

    故于自受他受法樂之時示現差别示現無差别。

    所謂一切如來三十七尊互相涉入是現無差。

    而現身相驚覺菩薩是現差别。

     問。

    依金剛頂大菩提心普賢大菩薩住一切如來心。

    疏雲。

    一切如來同以普賢為心名一切義成就菩薩。

    若爾告此菩薩。

    應現無差别。

    何言差别。

    答。

    今此菩薩非是一佛大菩提心。

    實是法界一切如來大菩提心。

    聚籠為一體故是無差。

    一切如來而驚覺之于無能所且立能所。

    故依此義為差别也。

     問。

    但以諸佛三十七尊互相涉入。

    何故金剛頂偈有十一類。

    一十六大菩薩(此亦有二。

    一羯磨十六。

    二三摩耶十六)二五佛。

    三四波羅蜜。

    四八供。

    五四攝。

    六賢劫十六菩薩。

    七諸佛頂。

    八諸金剛。

    九諸二乘。

    十五大尊。

    十一諸天輪王等。

    出生義雲。

    鐵塔上方有諸佛頂。

    下方有諸金剛(雲雲)答。

    蓮華三昧經雲。

    本來莊嚴三身德三十七尊住心城。

    遠離因果法然具普門塵數諸三昧(雲雲)故知性得尚有若幹三昧。

    修得甯無普門三昧。

    故至涉入亦皆涉入。

    且以一佛世天輪王涉入諸佛世天輪王。

    如此一類十類亦然。

    此經中現三十七尊已召請十方諸佛菩薩。

    令住樓閣四方非此涉入之時。

    唯圖壇中亦皆圖之。

     問。

    次驚覺中。

    略出經雲。

    無上菩提當得現證。

    汝若未了一切如來真實法者雲何堪忍修諸善行(雲雲)金剛頂雲。

    汝當雲何證得無上菩提。

    未知一切如來真實忍諸苦行(雲雲)疏雲。

    謂薩婆若及金剛喻定尚未能證。

    勿以此為足(雲雲)大瑜伽雲。

    汝之所證處是一道清淨。

    金剛喻三昧及薩婆若智尚未能證知。

    勿以此為足。

    應滿足普賢方成最正覺(雲雲)攝真實雲。

    善男子。

    雲何不求成佛之法。

    守護國雲。

    諸佛同聲而告我言。

    善男子。

    雲何而求成等正覺。

    我白佛言。

    我是凡夫。

    未知求處。

    惟願慈悲為我解說(雲雲)若爾尼吒成佛一切如來大菩提心普賢薩埵一切義成就菩薩。

    具雲薩婆羅他悉地多。

    此雲一切義成就。

    此即梵網先入第四禅中說魔受化經已。

    次入都率天中。

    次下閻浮提父名淨飯母名摩耶我号悉達。

    七歲出家。

    三十成道(雲雲)此菩薩雲。

    我已百卻修行此心地法門彼言心地戒法即此心地之淺略門。

    此則妙覺菩薩示現成佛。

    何故今雲未了真實。

    亦雲一道清淨。

    亦雲未知成佛。

    亦雲我是凡夫。

     答。

    三藏菩薩。

    婆沙雲。

    三祇百劫未斷煩惱。

    坐道樹時猶是凡夫。

    六年苦行三十四心斷結成佛(雲雲)通教菩薩九地以前正習俱斷。

    住十地時雖謂如佛猶是凡夫。

    六年苦行以一念相應慧斷習成佛(雲雲)别教菩薩十住斷界内見思。

    十行斷界外塵沙。

    十向伏無明。

    初地以上斷無明住等覺地。

    百千萬劫行凡夫事。

    百劫覺佛威儀。

    千劫覺佛神通。

    萬劫覺佛說法。

    入金剛定一轉成佛(雲雲)圓教菩薩十信斷界内外見思塵沙。

    初住以上斷無明入妙覺海。

    千劫尚名妙覺菩薩。

    五分法身未能滿足尚是凡夫。

    入金剛定即傳成佛(雲雲)此别圓佛示現八相。

    現最後身六年苦行。

    故無量義雲。

    我于樹下端坐六年。

    注雲。

    圓六度也。

    真言菩薩直從凡地超入佛地。

    初修觀行尚是凡夫。

    即于是身此生成佛(雲雲)攝真實經所說三阿僧祇一百劫中精進修行成菩提心。

    六年苦行坐菩提樹。

    是釋尊會三藏菩薩外迹以為頓證之道(雲雲)守護經所說我于無量無數劫中修波羅蜜。

    至最後身六年苦行不得菩提成大日尊尚是凡夫。

    是釋尊會通教菩薩外迹以為頓證之道(雲雲)出生義雲。

    東方金剛威莊嚴界阿閦佛(義訣名金剛莊嚴藏世界)南方寶光明功德界寶生佛(義訣名寶光明藏世界)西方大蓮華法藏界阿彌陀佛(義訣名淨妙金剛寶蓮華世界)北方變化輪作用界不空成就佛(義訣名種種妙莊嚴世界)中方金剛界毗盧遮那佛(大日經名妙華布地胎藏莊嚴世界)此五如來五相成身令諸菩薩受大法樂。

    是釋尊會别教他受用身以為頓證之道。

    欲現成佛亦現凡夫(雲雲)金剛頂等所說一切如來大菩提心。

    普賢菩薩一切義成就五相成身現三十七尊心王境界自受法樂。

    欲現成佛亦現凡夫。

    是釋尊會圓教菩薩外迹以為真言之行(雲雲)瑜伽經所說大日如來以四種法身住本有金剛界。

    與自性所成三十七尊俱。

    諸地菩薩俱不覺知。

    欲現法樂亦現凡夫。

    此釋尊現秘密内證(雲雲) 問。

    如天台雲。

    權必引實。

    理趣如然。

    若釋尊會四教外迹以為真言之行。

    其藏通别圓菩薩亦是應修三摩地門。

    若爾則違前雲藏通别人不知此法唯圓初住以上真言凡夫以上修三摩地。

    答。

    如胎藏雲。

    若就情機四重三昧淺深不同。

    若開實性乃至世天三昧與大日尊三昧平等無差。

    又雲。

    五種三昧道皆開心實相門一生成佛。

    今金剛頂亦爾。

    如證契經雲。

    所有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諸佛法皆悉流入毗盧遮那智藏海中。

    為開此義釋尊會四教迹以為真言之行。

     問。

    如前所言初調心觀超三藏行。

    次阿婆觀超通教行。

    次證十地超圓别行。

    若爾此中凡夫應是别圓等覺凡夫。

    又三藏中無十地名。

    何以藏通亦會釋之。

    答。

    超越高下實如前說。

    然今此觀通七種人。

    故約總含而作此釋(雲雲) 問。

    前言圓教初住以上真言凡夫以上修此三摩地門。

    三摩地門即是大日經中淨菩提心。

    是則此中五相成身。

    何以五相以前身證十地凡夫為别圓等覺凡夫。

    答。

    如天台雲。

    圓教初住以上具上諸地功德。

    乃至妙覺亦具以下諸地功德。

    是約内證初住亦具等妙行相。

    又雲。

    本下迹高如初住人垂妙覺迹。

    此約外化初住亦具等妙覺行相。

    故初住人亦修等覺妙覺行相法(雲雲)又真言宗削地位之階漸立等妙之頓旨。

    故從凡地直入佛地亦修等覺妙覺之行(雲雲) 問。

    别教十信外凡。

    十住以上内凡。

    初地以上名分聖人。

    圓教名字外凡。

    相似内凡。

    初住以上名分聖人。

    又真言宗自性法身永非凡夫。

    何故别圓等覺尚名凡夫。

    自性法身亦名凡夫。

    答。

    如天台雲。

    一念具足百界三千佛果已滿從事而說。

    初地初住分具十界。

    乃至凡夫但是理具(雲雲)故知凡夫理心尚具三千。

    乃至五即事具百界。

    已具十界豈無凡夫(雲雲)如大日宗雲。

    一切衆生平等心地圖繪四重海會。

    乃至大日平等心地亦繪四重海會。

    已具四重豈無凡夫(雲雲)今金剛頂亦爾。

    如蓮華雲。

    遠離因果法然具普門塵數諸三昧。

    為現此義大日如來以四種法身住本有金剛界。

    四種身中等流法身即十界身。

    十界身中六界凡夫四界聖人。

     問。

    文雲。

    汝之所證處是一道清淨。

    金剛喻三昧及薩婆若智尚未能證知。

    勿以此為足。

    應滿足普賢方成最正覺(雲雲)今疑。

    一道清淨是何道耶(一)攝真實雲。

    釋迦菩薩坐菩提樹入金剛喻定。

    爾時大日示現化身而告之言。

    而今何故驚覺中雲金剛喻定尚未證知(二)薩婆若智是何智耶(三)金剛頂雲。

    初住以上三十心名信解地。

    十地名普賢地。

    等覺名大普賢地。

    妙覺名普照耀地。

    而今已證十地。

    何言應滿普賢(四)成等正覺是何位耶(五) 答。

    若三藏菩薩坐樹下時。

    三十四心斷結成佛。

    第三十四心是金剛定。

    是名一道清淨(雲雲)若通菩薩坐天衣時入金剛定。

    以一念想應慧斷結成佛。

    深密瑜伽三乘同依三無性觀。

    名為一道清淨。

    仁王亦雲。

    三乘同觀一無生境(雲雲)若别菩薩七寶樹下入金剛定登中道山頂。

    與無明父母别等覺一轉乃入妙覺。

    是名一道清淨(雲雲)若圓菩薩虛空為座入金剛定。

    無明法性一體無二。

    如華嚴雲。

    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

    是名一道清淨(雲雲)若真言者從凡夫地直入佛地。

    阿婆頗那伽三摩地身證十地。

    色心一體有無不二是名一道清淨(雲雲)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