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密。
彼佛說中雖名顯了。
三密事法隐密未傳。
非同佛以密意不顯了說。
又密迹經說佛三密。
及一向經說三微妙。
而唯标名不說行相(一)
金剛頂疏引六波羅蜜經以五人為滅後持法文雲。
佛于六波羅蜜經中收攝法寶以為五分。
一素怛纜。
二毗奈耶。
三阿毗達磨。
四般若波羅蜜多。
五陀羅尼門。
而舉五人以為滅後傳教者。
謂阿難。
邬婆離。
迦多衍那。
曼殊室利菩薩。
金剛手菩薩如次令各受持一藏。
智論雲。
佛滅度後。
迦葉與阿難在耆阇崛山結小乘三藏。
文殊屍利彌勒諸大菩薩亦将阿難集是摩诃衍。
金剛仙論雲。
佛說佛話經已。
八十億那由他阿羅漢。
無量無邊恒河沙不可思議菩薩。
皆集于彼鐵圍山外不至餘界二界中間。
當于爾時菩薩聲聞皆言。
如是我聞。
佛在其處說其經等。
天台法華文句雲。
佛話經雲。
文殊結集。
阿難升高稱如是我聞。
大衆悲渧(雲雲)故知文殊彌勒諸大菩薩結諸大乘之時。
真言秘藏阙而不書。
然經部師立小乘五藏雲。
一修多羅。
二毗尼。
三阿毗昙。
四雜藏。
五咒藏又頗婆三藏。
此雲明友。
亦立四教。
一小乘。
二抑揚教。
三守護教。
四佛性教(取意。
文可檢正文)此咒藏及守護教并陀羅尼咒法。
是以五乘教中佛以小分亦說真言。
經部立小乘咒藏。
明友立大乘咒教(二)
小乘教中但說佛真身及随類身。
唯有二身無三身文。
通别圓中具說二身三身四身。
二身如智論等生身法身。
三身如佛地等法應化身。
四身如楞伽等自性法及受用變化差别轉。
受用開二故為四身。
又金光明開為四句。
具如彼文。
今密教中名為四身自有五身。
如菩提心論等自性身。
受用身。
變化身。
等流身受用開二自為五身。
此中等流身華嚴經名摩奴摩化身也(雲雲)尼吒受職在通别圓。
三藏教中無此義也。
真言教中心王境界受職成佛。
非第四禅(雲雲)後身菩薩并通五教。
三藏以從天下名後身也。
通别圓密地住以上現八相時現最後身(雲雲)五教各有直往菩薩名為頓悟。
各有回小入大菩薩名為漸悟(雲雲)此中七人唯取圓密(三)
如是七人若約未開會時。
圓密七人唯修此法自餘不修。
若約佛迹開會五教七人皆修此法。
又金剛界大曼荼羅中院是三十七尊。
第二院十六菩薩。
第三院賢劫一千菩薩。
第四院舍利弗等一切二乘。
毗那夜迦等一切天。
乃至二十天來會者。
而現圖中十六菩薩一千菩薩合為一院(雲雲)又金剛頂十六菩薩遍滿法界八相利他。
故以一切法界三乘五乘十界感應皆約開會入曼荼羅。
各随本習令修此法(四)
問。
五種灌頂光明加被一身。
香水灌灑頂上。
種子想布身心。
智印授與頂手。
句義想布心胸。
何故皆名灌頂。
答。
金剛疏雲。
譬如轉輪聖王将登極時。
取四海水請一明師。
灌頂加持。
被印可已。
然後登極。
爾時四海敬信萬民承奉。
佛亦如是。
今當遍于十方垂教令亘于三世利群生。
是故從塵數諸佛受五相灌頂(雲雲)若俱舍等金銀銅鐵輪一二三四洲逆次。
獨如佛灌頂登極位(雲雲)若無量義大轉輪王(注雲。
領大千界)小轉輪王(注雲。
領小千界)若虛空藏經雲。
一切天灌頂王(新經名衆天灌頂王)有三萬六千子。
于三千大千世界有大寶藏(雲雲)本業璎珞經有十五種輪王。
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如次鐵銅銀金。
初地百寶相輪。
二地千寶相輪位位倍增皆琉璃輪。
等覺摩尼輪三界王。
妙覺水精輪法界王。
是名五十二位菩薩世間果報。
仁王亦有十四輪王。
唯除等覺。
附通教故。
是名五十一位菩薩利他。
本業雲。
此等輪王皆有灌頂登極。
唯汲四海是約四海輪。
初地以上至于六地是六欲王。
七地以上至于十地是四禅王。
過第四禅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摩醯首羅此處有等覺妙覺菩薩住處。
彼世間十輪王未見取水之處。
第四禅上淨土灌頂多出經論。
所謂十方諸佛放光灌頂(雲雲)彼四輪王欲登極時請一外道阿阇梨耶。
亦雲阿祇梨。
此雲明解。
明解古今天地之道。
本是在俗。
明解師名佛出随世稱明解師為阿阇梨。
彼阿阇梨汲四海水盛一金鐘。
令其太子駕一大象。
明師在後以水灌頂。
亦系寶冠。
臣民豪族湊集尊重。
是名灌頂。
佛随世法亦立此稱。
雖布身心亦名灌頂。
問。
金剛頂雲。
遍滿一切虛空界一切如來身口意金剛界。
以一切如來加持悉入于薩埵金剛(雲雲)若爾法界如來皆入身中。
更有何佛與灌頂耶一。
此處已入菩薩身中。
何故加持現證中雲一切如來入金剛界如來中(二)答。
此中成等正覺即攝真實證法身真言。
文雲。
次觀五方諸佛菩薩及其眷屬入自身中。
菩薩白言。
三世諸佛及其眷屬。
微塵菩薩。
無數天龍。
從十方來入出我身。
如五方色青黃赤白及以雜色。
是五方佛入我身中具三真實。
總成我體。
諸佛所證唯此法身。
乃至報身化身已證得後始有灌頂。
故知滿空諸佛先入身中令證三身。
次出身外方與灌頂。
次白所證。
次觀佛形。
次證佛形(一)此處已出菩薩身外。
是故加持現證中先舉前證。
次請加持。
次一切如來入金剛界如來中。
次證五智。
次一切如來從薩埵出。
加持顯發五智(二)
問。
金剛頂雲。
一切如來入出身中。
而真實經雲。
三世諸佛。
眷屬菩薩。
無數天龍。
入出身中。
相違何會。
答。
如金錍雲。
一佛成佛之時一切無非此佛依正。
天台亦雲。
佛果已滿從事而說。
初地初住分具十界。
乃至凡夫但是理具故。
今一切遍滿虛空界一切如來身口意金剛界入薩埵中者。
是百界千如三千世間真如實相金剛界智入菩薩中若性若修皆名一切如來。
若隐若顯皆具三密金剛。
故真實經雲。
三世諸佛。
眷屬菩薩。
無數天龍。
此中過現名已成如來。
未來名未成如來。
三世佛界并有九界。
即是三世諸佛眷屬菩薩二乘人天惡趣具足。
文無二乘四趣略也。
故報身文雲。
法與非法本性清淨。
譬如蓮華雖生泥中而塵不染。
諸佛報身及我報身雖似受用衣服飲食諸天音樂心不染着。
又化身文雲。
種種相狀具八正道。
或為一一衆生各變化身。
或觀一切有情各成一佛。
乃至八相調伏衆生(雲雲)此中自具十界十如。
思之可知。
問。
若成佛時十界事具。
即隋轅難雲。
天台佛果三無數劫修行成佛更堕地獄(一)一切衆生無始各有。
何故成佛忽成一佛(二)答。
北轅唯以通教六界之義遠難圓教百界之理。
如義例雲。
此理境旨須理違情。
故北轅迷之耳。
輪王七寶雖具善惡皆名王寶。
法王萬德雖具善惡亦名法寶。
如天台雲。
如來各斷性惡普現色身依何而立。
今真言雲。
色心凡聖皆是法界毗盧遮那平等智身。
故義釋雲。
一切諸法本來法界皆是毗盧遮那平等智身。
非成等正覺時強空諸法令成法界。
已了法界何非佛法(二)藏通二教唯說五性不說一性。
别圓二教共說一性少有差别。
别說一切一性。
圓說一心一性。
今真言宗同天台圓教。
故龍樹十識中第九有一切一心識。
謂一切有情本來各有一心。
一心各有一切有情。
第十名一心。
一心識謂一切有情本來共有一心。
一心分成一切有情。
一切有情還成一佛。
故菩提心論雲。
三世修行證有前後。
及證悟已無去來今(二)
問。
若爾過現三寶以常住故可入菩薩。
過去百界已滅。
未來百界未生。
現在九界不覺。
未來。
三寶未證。
何故皆入今日一佛。
答。
三世實有是小乘義。
婆沙所立。
三世假立是通教義。
法相所用。
十世平等是别教義。
華嚴所用。
一念難思是圓教義。
天台所用。
大乘止觀雲。
如人一時眠夢經十二年夢覺相論虛實難定。
三世圓融例之可知。
佛以三世互入三世。
名為時節不思議也。
其中生佛融入亦然。
故于今日成佛之日三世成佛以加持故皆入身中迷者不覺。
覺者能了。
大通智勝垂成佛時。
十劫坐場佛法不現。
此是應佛成道之時機緣未熟故。
三世生佛不來入身。
此名佛法不現在前。
若以菩薩功德力。
諸佛加持力。
法界加持力令三世生佛入菩薩身中。
是故菩薩身是一切身。
菩薩口是一切口。
菩薩意是一切意(雲雲)故華嚴經第八地菩薩現十種身。
謂于衆生身作己身。
國土身。
業報身。
聲聞身。
辟支佛身。
菩薩身。
佛身。
智身。
法身。
虛空身。
以一一身為頭亦各現十種身為百身也。
宗人相傳雲十身盧遮那也。
是外現。
他受變化身也。
又華嚴經雲。
如來成等正覺時能得一切衆生等身。
一切國土等身。
疏雲。
等者遍也。
謂如來身能遍三種世間成等正覺。
又元曉法師楞伽疏雲。
佛證法身亦有二種一自性法身。
二意成法身。
謂本性清淨名為自性法身。
若成佛時以一切法皆為自身。
名為意成法身(雲雲)是内證自性自受用身也。
問。
佛地論中他受用身所化有共不共。
共者。
謂多如來有緣一人。
為化此人多佛共為一身一土而化度之。
言不共者。
謂諸有情無始以來系屬各别。
或一有情系屬多佛。
或多有情系屬一佛。
故随所應化度不同(雲雲)若爾今真言宗多佛聚為毗盧遮那互現眷屬。
豈是非彼論共化義乎。
答。
彼論是通教義。
但明五性。
未明一性。
有佛性中無始有情各各差别。
至成佛時佛佛不同。
約此異佛明共不共。
今真言宗約一心一一心識明生佛始終義。
源流異門不可儡同。
如前數論(雲雲)
問。
法相等雲。
轉八識為四智。
束四智。
為三身。
今真言雲。
轉九識為五智。
束五智為四身。
若用龍樹十識轉第九為法界智。
轉第十為何智耶(一)又天台雲。
别圓同明常住佛性。
常住佛性是心本性。
本性已同。
何言别明一切一心識圓明一心一心識耶(二)答。
若約行者入證因門三世修行證有前後。
約此一切一心識轉為法界性智若約佛地性海果分及證悟已無去來今。
約此一心一心識轉為法界性智(一)别圓同明真如随緣變成諸法。
而别亦明為諸法已非即真如但諸法中各有如性。
以是諸法各體故名一切。
以本一性故名一心。
是名一切一心識也。
圓明成諸法已當體真如。
一色一心事理真如以末真如故名一心。
以本真如故名一心。
是名一心一心識也。
例如顯教一切諸佛佛法同。
故名為一佛。
密教大日一佛佛體同故名為一佛(二)
菩提心義略向答抄卷第四
(長承三年歲次甲寅三月二十六日書寫了)
(金剛佛子順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