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引二四文者。
安公所出四種曼荼羅中。
上已引具緣秘密品等文。
混雜明彼第一第三曼荼羅了。
自下引其餘二曼荼羅文即為二。
初引第二三昧相應轉字輪曼荼羅文者。
彼雲。
此有三種。
一者三昧相應入曼荼羅。
二者佛轉字輪現曼荼羅。
三者令轉字輪圖曼荼羅(雲雲)具如彼灌頂文。
今略示其簡要(若欲廣知更檢彼文)初言三昧相應入曼荼羅者。
略有五法。
一者觀心分八葉蓮花。
其花台上想阿字(安公雲。
此壇中以心地為壇地)二者首中暗字。
三者兩眼置□字。
四者轉□啰字令作□字。
由此方便離一切相。
即是常身(已上四種出成就悉地品)五者三世無礙力明妃(出轉字輪品。
如三密抄引也。
已上成身彼出八法。
今品依經)(出五法也)第二佛轉字輪現曼荼羅者。
轉字輪漫荼羅行品雲。
時毗盧遮那世尊尋念諸佛本初不生。
加持自身及與持金剛者。
告金剛手等上首執金剛言。
善男子谛聽。
轉字輪曼荼羅行品。
真言門修行諸菩薩能作佛事。
普現其身
義雲。
尋念我本初不生一切佛本來不生故。
由與諸佛無二體故。
如是取本不生阿字。
加持自身及執金剛而告之也。
以不生力加持之也。
一切皆入阿字門。
即是無二體也。
如是思念已。
方告上首諸金剛也。
上首者非但秘密主。
而已十佛刹土諸執金剛皆是上首也。
谛聽。
善男子。
字輪轉名漫荼羅行品。
廣真言門修行之菩薩作佛事。
能住彼前者。
謂阿字門也。
此一字中入一切之字。
一切字中入一字。
于一切法旋轉無礙也。
如世人之輪不轉則已。
轉則無有窮盡。
尋其首尾亦不可了知故名輪也。
又如世間之輪若旋輪時能斷一切之草木之類。
随彼根莖枝葉遇此輪者無不摧破。
何以故。
以邊刃利故。
此阿字輪亦複如是。
能破一切無明煩惱。
随彼所向無不摧滅也(乃至)本不生者即是阿字輪也。
入此輪即是與諸佛同體無二也。
佛為成就修真言行菩薩故。
欲說此阿字輪而先歎其功德。
若得此輪能令諸菩薩普門示現。
以一切衆生所喜見之身。
普住其前而化度之。
以大因緣而作佛事。
故雲住彼前也
經雲。
即時世尊身諸支分皆悉出現是字。
于一切世出世間聲聞緣覺靜慮思惟。
勤修成就悉地。
皆同壽命。
同種子。
同依處。
同救世者南麼三曼多勃馱喃(一)阿善男子。
此阿字一切如來之所加持。
真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能作佛事。
普現色身于阿字門一切法轉。
是故秘密主真言門修菩薩行。
諸菩薩若欲見佛。
若欲供養。
欲證發菩提心。
欲與諸菩薩同會。
欲利益衆生。
欲求悉地。
欲求一切智智者。
于此一切佛心當勤修習(安公雲。
前都會壇佛以本誓現曼荼羅。
今此壇中佛諸身分現阿字輪為一切種子)第三令轉字輪圖曼荼羅者。
又經雲。
爾時毗盧遮那世尊複決定。
說大悲藏生曼荼羅王敷置聖天之位三昧神通真言行不思議法。
彼阿阇梨先住阿字一切智門。
持修多羅稽首一切諸佛。
東方申之旋轉。
而南以及西方周于北方。
次作金剛薩埵。
以執金剛加持自身。
或以彼印。
或以嚩字。
入于内心置漫荼羅。
如是第二漫荼羅亦本寂加持自身故。
無二瑜伽形如來形空性形。
次舍所行道二分聖天處。
遠離三分。
住如來位。
東方申修多羅周匝旋轉。
所餘二曼荼羅亦當以是方便作諸事業
善哉勤勇士大德持金剛
所說殊勝戒古佛所開演
緣明所起戒住戒如正覺
令得成悉地為利世間故
等起自真實不生疑慮心
常住于等引修行戒當竟
菩提心及法及修學業果
和合為一相遠離諸造作
具戒如佛智異此非具戒
得諸法自在通達利衆生
常修無著行等礫石衆寶
及至滿落叉所說真言教
畢于時月等禁戒量終竟
最初金輪觀住大因陀羅
當結金剛印飲乳以資身
行者一月滿能調出入息
次于第二月嚴整水輪中
應以蓮花印而服醇淨水
次于第三月勝妙火輪觀
啖不求之食印以大慧刀
燒滅一切罪而生身意語
第四月風輪行者常服風
結轉法輪印攝心以持誦
金剛水輪觀依住于瑜伽
是為月遠離得非得
行者無所著等同三菩提
和合風火輪出過衆過患
複一月持誦亦舍利非利
梵釋等天衆摩睺毗舍遮
遠住而敬禮一切為守護
皆悉奉教命彼常得如是
人天藥草神持明諸靈仙
翊侍其左右随所命當作
不善為障者羅刹七母等
見持真言者恭敬而遠之
見是處光明馳散如猛火
随所住法教皆依明禁故
等正覺真子一切得自在
調伏難降者如大執金剛
饒益諸群生同于觀世音
經逾六月已随所願成果
常當于自他非愍而救護
義雲。
然戒西國音有二種。
一者屍羅(此是修行戒也。
)(謂淨身故須行也)二者沒栗多屍羅者(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