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东曼荼罗抄卷下

首頁
    有二種。

    謂本性戒及制戒也。

    謂性戒)(謂淨諸根。

    今沒栗多謂成就故制制之也。

    如後服風等也。

    如律因事制事也。

    今铎中或雲禁戒。

    或)(雲制戒。

    皆是沒栗多也)是長時所持之戒。

    沒栗多是有時願之戒也。

    謂行持誦時。

    或要心一月二月(六月者舉數也。

    初六月不成更六月作。

    展轉乃至得成。

    乃至如說。

    三月亦例可解也。

    先時持誦經)(六月。

    若無相更經六月。

    若有相已方作成就也。

    若秘密者六月謂淨六根故也。

    雲三月者淨身口意也)乃至年歲此事了時此禁亦罷。

    故異名也。

    今此問中具問二義也。

    先問雲何明制戒。

    即上二種雲何發起。

    次問雲何修行。

    謂知是法已随所住處(随所在方雲何修行得無著也)而修行之也。

    此中問意者諸法寂滅無相。

    無有能修所修之相。

    若有所持即是有着。

    今雲何于修行之中。

    而即無著得成大果故也。

    次問。

    修行有時節。

    不如世間戒等。

    則有時限。

    乃至聲聞受具則齊一形。

    今此明有限齊不也。

    然問意者此戒既是從緣而得。

    即有始終。

    然寂滅之法無始終之别。

    雲何相應。

    說令有起以何為限量也。

    次雲何持戒者。

    增長威德。

    幾時得威德。

    依何教得知威德現。

    謂今依止何處。

    雲何修行。

    以何法而今此威德增長。

    同于如來一切威德成就也。

    又問。

    持此戒時(問。

    何時得離此等也)雲何時方作業法非法等。

    當于何時而得離也。

    然佛戒者即是如來自然之惠。

    非時非方離法非法及諸作業。

    今問。

    何時而得離此諸事入于一相也。

    時謂一月一年一日一時等限。

    方謂所住之處。

    何處可修。

    宜在何處也。

    雲何速得成(謂如上事)願佛說其量。

    謂速疾事量也。

    既問終始。

    次問其量。

    問。

    此離相之戒其量幾何而可得也。

    金剛手言。

    我已于過去先佛所以了知此法。

    今為修真言行者令彼未來世中速得成就如來戒。

    故而發此問。

    非為有所他求及名利等。

    今我誠言。

    此心何人證知耶。

    唯以如來為證。

    而我深心唯佛自了知也。

    既以兩足尊為證。

    因請人中尊為我說也。

    此為未來衆生故證者仁中尊也。

    此即指佛也。

    如法相而證故雲如所證也。

    此已上凡有五煩。

    是問也(乃至)此以下佛亦以偈答之耳。

    言所制戒殊勝。

    先佛宣說者。

    佛又引佛為證。

    此戒過去古佛所說。

    我亦亦如是說也。

    究竟之法古佛道同故引此證明無二道也。

    明制戒發起制戒正覺住者。

    由持此戒故發起真言之行而得悉地也。

    即以住此持明戒故即同正正覺。

    覺是佛之别名。

    以行如來所行之道故即同于佛也。

    以此修行道故令世人易得悉地之果。

    此答雲何住戒也。

    佛意言。

    如佛所住之戒。

    行人亦當如是而住。

    即是三平等故。

    福智增長故。

    悉地易成也。

    自真實等起無疑慮者。

    當修禁戒。

    得名常等引者。

    自真實謂自持真言手印。

    想于本尊。

    以專念故能見本尊。

    本尊者即是真實之理也。

    非但見本尊而已。

    又如實觀我之身即同本尊。

    故名真實也。

    此有三平等之方便。

    身即印也。

    語即真言也。

    心即本尊也。

    此三事之觀其真實究竟皆等。

    我此三平等與一切如來三平等無異。

    是故真實也。

    行者修行時。

    佛海大會決定信得入。

    若有疑慮則真言之行終不能成。

    故重加誡勸令不生疑也。

    以無疑故而得等引。

    等引者。

    梵雲三摩呬多。

    即以三平等法引攝一切功德。

    攝在自身故言等引也。

    舉此三平等即是普攝一切功德照此三事。

    究竟皆等攝入自身。

    名為等引。

    又定惠等合為一。

    名為等引。

    能住如此真實乃至等引。

    即是住佛戒也。

    菩提心之法修學業果。

    若一相合和作業離戒。

    佛所得智不異戒。

    一切法得自在者。

    菩提心者即是如來正因(謂心王也)法謂心法。

    即是一切地波羅蜜自在力等也。

    以要言之。

    一切功德法皆是也。

    此法皆是佛之眷屬也。

    亦是菩提心之眷屬也。

    如花台之有葉蕊也。

    此之妙果即同于佛。

    所謂業者一向是善業(私雲。

    即如來妙業也)以此修行等同于佛。

    從初發心乃至戒及業等皆等同于佛。

    佛離一切相而住淨戒。

    所謂離諸相。

    一相一味。

    若能如是離一切相而住于此。

    戒即是佛戒也。

    其所作業即是佛業也。

    其所得果即佛果也。

    以其一相無相離作業故。

    若行者分别此是戒此是持者此是所持法。

    以此不真實故。

    有所得故。

    即非持佛戒也。

    又此戒者即是如來無師之惠也。

    由住如來智故。

    即于一切諸法而得自在。

    以于法自在故。

    照了一切衆生真實之性。

    亦能如實而利益之。

    令一切皆等于我也。

    由住此戒攝一切法。

    名自在。

    自在者即是攝取之義也。

    謂自得法又能利他也。

    故次經雲。

    有情義中通達是也。

    義者謂善利也。

    即所謂義利也。

    當無所著修行速等瓦礫諸寶者。

    謂自得一切法自在。

    亦利衆生。

    離于是法非法等種種差别之見心無所住也。

    由無所住故等于粗惡及珍妙之寶心無增減也。

    爾時行者觀五道闡提與如來功德等無有異。

    不生增減。

    何況餘耶。

    若至觀于一切煩惱惡業與如來功德不生取舍。

    況瓦礫之與金寶耶。

    次答持戒量。

    既有始者何時當終。

    故佛答言。

    乃至落叉見誦真言數。

    常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