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荼羅意。
此界亦可有諸尊等作主伴之義。
若爾此軌蓮部為主。
餘部為伴。
作都會念誦欤。
但一兩事随宜前後存略耳
問。
若蓮部成身者。
何諸真言中多置金剛句。
應知觀自在王如意輪等軌。
被甲拍掌等真言置蓮花句。
又世人多雲是都法軌。
今何雲一部耶答。
一部為門為主故雲蓮部。
實具有五部法故雲都法。
又金剛名通一界五部五中金部别得通名。
此中金剛句多是金剛界總句也。
何必置蓮部别句耶。
或蓮花部軌偏用金剛句。
如文殊軌一尊法尚爾。
況通五部法問。
既知今軌是蓮部法。
若爾今傳受記中明金部成身。
豈不違軌意答。
有别意趣。
非違軌意。
題雲蓮部成身亦然。
故且雲彼部法也。
然至末出二薩埵法。
應知意兼金部乃至通五(更問)
第四示次第不同者。
安公雲。
今此大軌及諸别軌。
先成本尊。
次用加持灌頂系鬘(雲雲)其略出經攝金剛已。
次加持金剛堅牢真言。
次虛空中一切如來三密金剛。
以佛力加持入自身金剛中。
為金剛身真言。
次想己身相好如薩埵身。
一切如來寶冠灌頂。
次誦本尊金剛薩埵加持印明加持四處。
次金剛寶灌頂印明。
次思惟本尊明已四字引入己身。
次系鬘印明。
次拍掌令喜以為金剛薩埵身。
次于十六菩薩各以本明如前加持身已。
即用四部加持印明。
次用四部灌頂印明。
次以四字引入己身。
次用四部系鬘印明。
次以一切如來金剛界自置頂。
誦灌頂明即想一切如來寶冠飾已。
次以四字明引一切如來入己身中。
次拍掌令喜。
次想一切随形相好莊嚴其身。
即誦百字令身堅固。
次成正覺明。
次住大寂靜明。
次加持現證明。
則想一切如來皆入己心薩埵金剛中。
次五智已滿八相化他(雲雲)今此大軌成本尊明即彼成等正覺明。
又此諸如來加持明即彼加持現證明。
金剛頂意。
空中諸佛入自身中。
次以金剛号灌頂。
次以一切如來為自身。
次以具一切形觀自身。
佛複請加持現證令堅固故。
諸佛亦入身中而加持之。
即證五智。
次受四定。
而在四佛加持灌頂之前。
是示諸軌之通例也(雲雲)攝真實經(雲雲)私檢略出經。
有三十二真言。
一通達心。
二菩提心。
三堅固心。
四廣展。
五收攝。
六加被堅牢。
七金剛身。
八金剛薩埵加持。
九同灌頂。
十四字明。
十一執金剛灌頂。
十二拍掌。
十三·四·五·六四部加持。
十七·八·九·二十四部灌頂。
二十一四字。
二十二·三·四·五四部系鬘。
二十六頂上置一切如來金剛界自在契。
二十七四字。
二十八拍掌。
二十九百字。
三十成正覺。
三十一住大寂靜。
三十二加持。
今此大軌成本尊明即彼成等正覺明也。
又彼經三摩愈明了雲。
其次以專定心想己身随一切相好莊嚴被服交絡缯彩。
以一切佛冠而受灌頂(雲雲)
由此此處有人加印明雲。
次結如來頂印。
定慧二内縛。
空火各豎合。
風屈附火背。
如寶形安頂上。
想我同佛身。
如來頂真言曰
次肉髻。
定惠各作智拳。
左安腰右向前安頂上。
以進着頂上。
真言曰
次毫相。
左如前。
右拳下當額。
進着額真言曰
次寶冠。
結外縛五股印。
安頂上。
真言曰
次四佛加持。
次五佛灌頂。
次四佛系鬘(雲雲)如經
大文第二明軌外要義者為四。
一示無相觀。
二明器非器。
三明利益。
四私述懷。
初示無相觀者。
上乘所明五相者是有相觀也。
故今對彼示無相觀。
真實經雲。
複次金剛手。
我今已說内供養法。
皆是有相月輪等觀。
次當演說無相妙觀。
瑜伽行者端坐正觀。
谛想月輪。
結諸契印。
歌舞燒香塗香花鬘。
園林城邑聚落河海。
雪山黑山日月星宿。
國王大臣比丘比丘尼善友眷屬。
乃至十地菩薩聲聞緣覺。
四攝十善六波羅蜜。
如是等數一切相狀。
乃至微塵悉皆空寂。
若夢中見如是相狀。
亦勿歡喜。
複見十方諸佛菩薩。
雖現其前亦勿歡喜。
唯自一心求成佛果。
無分别觀。
堅立不動。
如須彌山。
遠離一切妄相分别。
若瑜伽行者未獲悉地。
應觀三十七尊相狀。
若證悉地不取相狀。
安立無上大菩提心。
若觀菩提心相。
猶如月輪水精乳色。
此等諸相皆是凡夫所觀之境。
守護經雲。
此菩提心本無色相。
為未成就諸衆生故說如月輪。
又雲。
如上所說自證之法。
唯自證知。
非言能說。
離諸見相。
為未成就諸衆生故。
于無相中以相顯示。
于無言說假以言宣。
譬如空中乾闼婆城非實現(巳上)今略标章。
不遑繁述。
有相月輪觀成之後。
更廣尋文理。
當作無相觀
第二明器非器相者即為二。
先明器。
次明非器。
先言器者。
守護經雲。
十方一切諸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