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結局告一段落,馬化騰對遊戲部門進行大清洗,王遠和李海翔都被調離,遊戲運營事業部撤回深圳。
“我要重新找一個指揮官,他至少應該非常喜歡玩遊戲。
”馬化騰後來說。
QQ.com:“青年的新聞門戶”
同樣是在2003年,馬化騰着手創建新聞門戶。
據曾李青回憶:“他很早就想做門戶,可是被否決過好幾次,最終大家勉強同意試一下。
”
騰訊之前有一個社區型的網站www.tencent.com,主要是為QQ用戶提供幫助服務及發表交流信息,其每天的頁面浏覽量(PV)有70萬到100萬,已是一個不小的門戶。
規劃中的新聞網站便是在它的基礎上搭建的。
就在這時,天上“掉下”一個讓馬化騰日思夜想的域名:www.QQ.com。
負責法律事務的郭凱天回憶了這個戲劇性的過程:當公司決定做新聞門戶的時候,法務部去檢索了一下,發現www.QQ.com這個域名在很多年前就被一位做視頻生意的美國人給注冊了,他在域名交易市場給它挂出了約合2000萬元人民币的出讓價,騰訊當然不願意出那麼多的錢。
因引進MIH而立下功勞、此時已擔任騰訊海外業務副總裁的網大為便以個人名義試探性地給那個美國人發出了一份信函,沒料到很快得到了回複。
此時,美國互聯網還沒有從泡沫中恢複過來,域名價值大幅縮水,最終,網大為以6萬美元——當時約合50萬元人民币的價格買進了www.QQ.com。
2003年7月,由40多人組成的網站部成立了,曾經在網易和TOM在線擔任過内容總監一職的孫忠懷被招攬進騰訊,他與翟紅新一起被任命為網站部的總編輯和總經理。
編輯中心被設在了“離新聞源最近”的北京。
僅3個多月後,網站内測,到12月1日,便正式上線了。
馬化騰在公開的場合表示了對新誕生的騰訊網很大的期望,他認為,有了這個新聞門戶,騰訊就有機會形成“一橫一豎”的業務模式,即在即時通信工具之外,以門戶為另一個入口,将所有的互聯網服務囊括進去。
日後來看,2003年的這個騰訊網是一個沒有多大特點的網站,其門類幾乎完全拷貝了其他的新聞門戶,“别人有的,它都有,别人沒有的,它也沒有”。
沃爾特·李普曼曾對媒體的功能進行過精準的定義,在他看來,一個合格的媒體首先要在第一時間告訴它的讀者發生了什麼,同時再告訴他們,正在發生的新聞意味着什麼,這是“我們的工作”。
也就是說,媒體追求的核心能力唯有兩個:一是速度,二是态度。
若有前者,可獲得讀者和商業價值;若有後者,便可卓爾不群。
2003年的騰訊網,離這兩條無疑都比較遙遠。
在2004年8月的雅典奧運會期間,騰訊第一次将QQ流量導入www.QQ.com。
在深圳大梅沙召開的一次業務會上,吳宵光給孫忠懷提了一個絕妙的主意:由網站部制作一個“迷你首頁”,将奧運會金牌的最新動态在QQ客戶端向用戶推送,點擊即可進入騰訊網主頁。
“迷你首頁”的創意,第一次将QQ客戶端與新聞門戶無縫銜接了起來,它一推出就給騰訊網帶來了浏覽量幾何級的上漲。
有媒體很敏感地評論說,在“門戶大戰”中,一個新的強人出現了,在重大事件及突發新聞上,騰訊通過自家持有的中國最大即時通信軟件及時彈出新聞提示,要比人們登錄新浪網獲取新聞更及時、更“突發”。
根據alexa.com發布的數據顯示,在奧運會結束後,騰訊網的每日浏覽量已沖到了國内門戶網站綜合排名的第四位。
10月,騰訊網全新改版,提出了“青年的新聞門戶”的新定位。
馬化騰宣布,在三年内要沖進門戶網站的前三強,有記者讓他預測一下,誰将留在三強内,馬化騰說:“有一家是新浪,還有一家是騰訊,另外一家,不知道。
”
盡管騰訊以“獨門武器”實現了流量上的勝利,不過後來幾年的事實将證明,流量并不等于影響力和廣告價值。
騰訊所擁有的上億QQ用戶大多數為25歲以下的青少年,并非社會輿論的主流傳播力量,而這些用戶在廣告主——當時在門戶網站上投放廣告的前5個行業分别是汽車、金融、房産、IT數碼産品和互聯網公司——的眼裡也屬于“低含金量人群”。
更緻命的是,騰訊一直沒有尋找到自己的“媒體态度”。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騰訊網的媒體價值與它的流量一直不能匹配,它的公共影響力無法與新浪相提并論,在廣告收入上也不及新浪、搜狐和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