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與美國在線合力推廣門戶網站FM365,當然也拒絕購買。
另一家投資人盈科也加入了拯救騰訊的行動中。
他們與有國資背景的中公網談判,試圖投資中公網,并由其收購騰訊,實現業務整合,這個方案中途夭折。
接着,盈科把騰訊推薦給自己控股的TOM.com,被管理層拒絕。
盈科甚至還找來香港著名導演王晶,想把騰訊的用戶與電影業結合,看看能否有盈利模式的創新,這一超前的構想當然也不了了之。
2000年第四季度在四處碰壁之中一天一天地過去了,騰訊的用戶數仍然在驚人地猛增,注冊用戶很可能在半年内就要突破1億的驚人紀錄,可是全中國卻沒有一個人願意購買它的股份。
眼看着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馬化騰的好運氣又開始“發功”了。
2001年1月,一位美國人帶着一個中國人突然出現在賽格科技創業園的騰訊辦公室裡,他操着一口流利的漢語,自我介紹說叫網大為,是南非MIH中國業務部的副總裁,随同者是MIH投資的一家中國公司世紀互聯的總裁。
馬化騰與曾李青第一次聽到MIH這個名字。
在中國,了解MIH的人不超過100人。
這是一家總部在南非的投資集團公司,是南非最大的付費電視運營商,當時是納斯達克和阿姆斯特丹兩地的上市公司,它多年在新興國家投資新媒體,自稱是“全球前五位的媒體投資集團之一”。
1997年,MIH進入中國,參與投資了《北京青年報》和脈搏網。
網大為是在無意中發現騰訊的。
“我每到一個中國的城市,就去當地網吧逛,看看那裡的年輕人在玩什麼遊戲。
我驚奇地發現,幾乎所有網吧的桌面上都挂着OICQ的程序,我想,這應該是一家偉大的互聯網企業。
在2000年年底,我接觸幾家想接受投資的公司總經理,發現他們的名片上都印有自己的OICQ号碼,這更讓我激動,想要看看這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
”
直覺是通往真理的一條捷徑。
網大為在直覺的引導下找到了賽格科技創業園東棟四層的騰訊公司。
馬化騰坐在電腦前,讓網大為看QQ(此時新版本上線,OICQ已經改名QQ——編者注)的用戶增長曲線,告訴他,每天的新增注冊用戶約有50萬人,相當于歐洲一個城市的人口。
而騰訊與中國移動正在進行的“移動夢網”計劃,更是讓網大為隐約看到了盈利的可能性——我們将在下一章對此進行細緻的描述。
雙方很快進入實質性談判。
網大為開出了兩個條件:第一,對騰訊的估價為6000萬美元,MIH願意用世紀互聯的股份來換;第二,MIH希望成為第一大股東。
對于這兩條,幾位創始人當即表示不同意。
在股份比例上,他們的底線是絕不放棄控制權。
不過,讓他們高興的是,“至少第一次有這麼高估值的價格出來了”,騰訊的估值比一年前整整高出了11倍。
兩個月後,網大為做出讓步,MIH的投資将全部以現金支付,不過,在股權比例上,希望得到騰訊的幫助。
IDG聽到MIH的報價大喜過望,僅僅投資不到一年的項目,竟能得到11倍的退出溢價,這在互聯網大寒冬中是不可思議的戰果。
IDG北京總部同意出讓所有20%的股份,可是深圳的王樹卻提出異議,在他的堅持下,IDG出讓12.8%,保留了7.2%。
盈科方面卻猶豫再三,它既不想追加投資,也不願意出售股份,MIH“哄擡物價”讓它進退兩難。
馬化騰與曾李青前往香港同“小超人”李澤楷見面。
“那天,‘小超人’在花旗大廈的餐廳裡請客,很多人像追明星一樣圍着他。
我們在旁邊找了張桌子坐下來,他抽出一點空隙跑過來聊了十來分鐘,然後又像蝴蝶一樣飛走了。
他實在太忙了,簡直就是商業界的‘劉德華’。
”曾李青回憶說。
到2001年6月,盈科因收購香港電訊舉債過多,連續兩個季度出現巨額虧損,這才不得不将全數20%股份售予MIH,套現1260萬美元。
就這樣,峰回路轉、讓人窒息的騰訊股權交易案塵埃落定。
偶然闖入的MIH以32.8%股份成為騰訊的第二大股東。
騰訊估值為6000萬美元,與新浪在納斯達克的融資額相同。
獲得投資的騰訊從此擺脫了資金短缺的困擾。
與第二次融資成功相比,同時還有幾件值得記錄的事情發生:5月,納斯達克指數在這個月觸底反彈,互聯網的大寒冬即将結束;也是在這個月,QQ的注冊用戶達到1億。
這就是創業到第20個月的騰訊:在走了一段彎路之後,它找到了核心産品,擁有了一支志同道合的團隊和一個可愛的品牌形象,它還不知道該如何盈利,不過已經有人願意為它的未來買單。
在一場突如其來的漫天雪災中,它被命運眷顧,掙紮着熬過了生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