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章 战MSN:荣誉与命运

首頁
    開發出博客搬家工具,打出了“QQ空間等你回家”的廣告,有超過三成的MSN中國用戶把自己的博客搬到了騰訊。

    到2012年12月,微軟宣布放棄MSN,轉而支持Skype的發展。

     2005年:中國人統治中國互聯網 如果說在2002年互聯網泡沫之後,中國公司走上了一條與美國同行完全不同的商業運營之路的話,那麼,到3年後的2005年左右,他們的努力在本土市場上得到了檢驗,在幾乎所有的細分領域裡,如C2C(CustomertoConsumer)、B2C(BusinesstoCustomer)、網上書店、搜索、郵箱、遊戲、新聞門戶等等,中國公司幾乎完勝所有的美國競争對手,騰訊在即時通信領域戰勝MSN,僅僅是其中一例。

     eBay與淘寶:2003年3月,在北美一家獨大的eBay以1.5億美元收購當時中國最大的在線交易社區易趣網,由此進入C2C市場。

    幾乎同時,馬雲創辦淘寶網,兩者爆發對抗性競争。

    eBay很快陷入内部鬥争,兩個創業者相繼離開,而淘寶網則以堅決的免費戰略和野蠻的窗口彈出技術,硬生生地從eBay手中奪走越來越多的客戶。

    到2005年年底,淘寶已搶走57%的市場份額,并從此再沒有給過eBay翻身的機會。

     亞馬遜與當當:驚人相似的故事同樣發生在B2C領域。

    2004年前後,當當網與卓越網平分中國的網上圖書市場,到8月,亞馬遜以7500萬美元收購卓越網。

    卓越亞馬遜一改之前隻做精品圖書和音像制品的經營策略,試圖移植亞馬遜“大而全”的售貨模式,導緻經營成本大增,創業團隊及80%的卓越員工陸續離職。

    在其後幾年裡,當當在圖書領域的市場份額3倍于卓越亞馬遜,而後者在拿手的信息家電(3C商品)上竟也毫無建樹,被京東商城搶去了幾乎所有的市場。

     谷歌與百度:1973年出生的謝爾蓋·布林和拉裡·佩奇比李彥宏要小5歲,不過谷歌的創建卻比百度要早16個月。

    谷歌的營業收入來自網絡廣告,其中關鍵詞廣告,即根據受衆的浏覽或搜索曆史将廣告推送到特定人群眼前為其核心技術,然而,這一模式在中國卻遭到冷遇。

    2001年9月,百度推出了搜索引擎競價排名的商業模式,即由企業為自己的網頁出資購買排名,按點擊次數計費,李彥宏為此搭建了一個龐大的區域代理網絡,有超過20萬人直接或間接為百度服務。

    百度的這一做法因涉嫌幹擾搜索的公正性而飽受争議,然而在商業上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谷歌搜索于2005年8月正式進入中國,一直到2010年被迫離開,一直未實現對百度的趕超。

     Hotmail與網易郵箱:微軟的Hotmail曾經是所有中國從事電子郵箱業務的公司的标杆,可是,它從來沒有真正獲得過較大的市場份額,丁磊的網易郵箱長期堅持技術優化和免費升級的策略,使得Hotmail無法找到實現盈利的機會。

     在所有的美國公司中,處境最為不堪的是雅虎。

    因其創辦人擁有華裔血統的關系,雅虎早在1998年5月就開通了中文雅虎,提出“找到任何事,溝通所有人”的宣傳口号,它一度是排名第一的中文門戶網站,幾乎所有新聞門戶都以學習雅虎為目标。

    可是很快,它就因對新聞事件的反應遲緩和模糊不清的定位而被用戶抛棄,它在門戶、郵箱、搜索和即時通信工具上都有涉獵,可是無一可以擠進前三。

    楊緻遠在中國的最大收獲是,與孫正義一起投資了面相奇特的馬雲。

    到2005年8月,阿裡巴巴宣布收購雅虎中國的全部資産。

     上述這些案例,構成了一個“整體性事件”,并十分清晰地表明,當互聯網經濟進入馬化騰所指出的“服務和用戶驅動”的階段之後,區域性的文化、消費及政策特征成為企業競争的首要考量指标,而在這一方面,用筷子吃米飯、呼吸着鄉土的空氣長大的黃皮膚本地人當然比遠道而來的美國人或歐洲人更有優勢。

    生産安踏牌運動鞋的丁志忠曾經用一個形象的比喻,描述了中美企業對中國消費市場的不同理解,他說:“耐克、阿迪達斯的籃球鞋主要是在塑膠地闆上穿,彈性是重要考核指标,而安踏的消費者隻有1%能在塑膠地闆上打球,其他都是在水泥地上。

    安踏更關心的是,在水泥地上打球的孩子如何才能不扭腳。

    ”丁志忠的這段話,用于互聯網産業也非常“合腳”。

     在很長的時間裡,中國的互聯網人對美國模式頂禮膜拜、亦步亦趨,然而到2005年以後,在每年數以百計的互聯網論壇上,已很少能見到對中國市場指手畫腳的美國人,他們講趨勢和技術還可以,一旦說到對中國市場的看法,大家都會抿嘴偷笑。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