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inessQQ)版本,這一版本保留了QQ的文字、音頻視頻通信、文件傳輸等功能,又做了權限設定,可以控制上班聊天現象。
同時,增加了視頻網絡會議、讨論組、短信群發等功能。
深圳的一些知名企業,如萬科等,成為BQQ的首批試用者,它們似乎歡迎這一服務,可是仍然拒絕為之付費,騰訊隻能從集團短信中獲得一些分利。
還有一些企業主則認為QQ太“幼稚”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用QQ與朋友聊天,可是在工作中堅持用看上去更商務化的MSN。
到3年後的2003年11月,在經曆了6個版本的升級後,騰訊宣布免費的BQQ“試用版”用戶已經達到了7萬家,在此基礎上,騰訊與IBM、用友、金蝶等軟件供應商合作,提出升級的騰訊通(RTX,RealTimeeXchang),可是這一産品的推廣業績仍然令人失望。
在之後的10年裡,騰訊一直在商用市場上碌碌無為。
QQ收費風波:第一次輿論危機
産品開發部推出的第四個收費業務,是QQ号碼注冊收費,它使得騰訊遭遇創建以來的第一次輿論危機。
2001年2月,QQ的每天新注冊人數達到了創紀錄的100萬,騰訊的服務器受到巨大的壓力,張志東說:“當時每天發放數十萬個号,很多人搶注,形成重複操作。
本來100萬個号碼,隻需要100萬次操作,因為重複操作,出現了上千萬次的申請,成功率降低到2%左右。
”在這種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騰訊開始對用戶注冊進行限制,并逐月減少放号,由100萬降低到60萬,再降到40萬左右,同時,鼓勵用戶通過撥打168聲訊台或發送手機短信的方式獲取QQ号,撥打168聲訊台的費用是每分鐘0.8元,通過手機發短信息注冊則每次收費0.5元,用戶獲得一個QQ号約需支付1元錢。
騰訊并沒有明确地宣布注冊收費,可是,用戶從此幾乎不可能注冊到免費的QQ号。
這一政策很快引起用戶的不滿。
7月,有網友發帖《騰訊QQ,你做得太絕了!》,文章警告說:“假如還有第二家可以與QQ對抗的在線即時通信軟件,騰訊推出這種用戶不歡迎的注冊方式代表着自殺。
”作者繼而号召大家抵制騰訊的收費行為,作者認為:“這可能會使騰訊在收費的路上走得更遠,可能在将來你登錄一次QQ即要付一定的使用費,甚至你發送一條信息都要收費,如果沒有誰能夠狙擊騰訊的話,這并不是沒有可能的,壟斷可以滋生一個企業無止境從用戶身上剝奪利潤的欲望。
”此文在各個新聞網站和論壇被迅速傳播開來。
到8月20日,對騰訊的怒氣被發洩到了傳統的紙質媒體上,北京發行量最大的消費類周報《精品購物指南》以幾乎一個整版的篇幅刊出《要學郵箱注冊收費,騰訊上演東施效颦》一文,記者以親身體驗寫道:“在早、午、晚、夜四個時段各花了20分鐘從頁面注冊,但是全部失敗。
因此,有理由懷疑,騰訊公司已經在服務器上對頁面注冊進行了全面限制,要想申請新的QQ号碼,隻能花錢用手機注冊或者是打168聲訊電話。
”文章對騰訊表達了強烈的不滿:“網民對騰訊的做法很是傷心和惱火,有網友說,我們已經容忍了騰訊彈出式廣告條和窗口閃爍的廣告,現在又用這種做法來增加收入,事先也未有任何通知,實在是太不光明磊落了……騰訊公司在不恰當的時候,以不恰當的方式,在不恰當的項目上收取了費用以至于遭到了網民的非議。
也許,騰訊該反思一下了。
”
《精品購物指南》的報道讓騰訊一下子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
“從來沒有那麼多記者打電話來,我們根本不知道如何應付,電話鈴聲響了,誰也不願去接。
”負責公關事務的許晨晔回憶說。
馬化騰拒絕接受任何媒體的采訪,在很長時間裡,性格内向的他一直不知道如何與新聞記者交流。
法律專業出身的陳一丹受命起草一份“公開信”,此信在兩天後,被《精品購物指南》全文刊出。
騰訊在公開信中為自己辯護說:“參考過國外其他互聯網即時通信服務商的新注冊用戶數量指标後,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注冊用戶增長過快,是對免費資源的極大浪費。
有見于此,騰訊才開始對注冊用戶的數量有所限制,把每天的放号量控制在20萬到30萬……騰訊公司開啟諸如手機注冊和撥打聲訊台注冊服務,是為了給真正有需要的用戶提供一個可行的渠道。
”
騰訊的這份律師氣息嚴重的公開信對平息用戶的怒火,幾乎沒有起任何的作用,甚至在很多人看來,“是傲慢而無理的狡辯”。
有網友反駁說:“為什麼國外的ICQ或MSN都沒有因注冊用戶的增加而收費?而用戶增長與免費資源的浪費,更是沒有一毛錢的關系。
”
在騰訊内部,就是否要繼續執行收費政策也形成了對立的意見。
有人擔心騰訊會被用戶的口水“淹沒”,也有人擔心會出現新的競争者。
馬化騰堅持了收費的策略:“我們那時剛剛拿到MIH的投資,‘移動夢網’的業務雖然有點起色,但前景并不确定。
騰訊不會被罵死,但是肯定會因找不到盈利模式而失血緻死。
”在他看來,讓騰訊活下來肯定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