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9章 空间:有别于Facebook的社交模式

首頁
    著作權侵權及不正當競争,要求其停止提供51彩虹的下載服務,并賠償50萬元人民币。

    2011年7月,法院判決騰訊勝訴。

    此時,内憂外困的51在中國社交網站争奪戰中已徹底被邊緣化,每日最高同時在線用戶跌至70萬人左右。

     馬化騰與紮克伯格 當騰訊在10多萬家網吧全力阻擊51的時候,北美的社交網絡領域正發生着另一場Facebook超越MySpace的戰争,紮克伯格使用的招數是開放。

    《Facebook效應》的作者大衛·柯克帕特裡克寫道:“Facebook從來都沒能夠設計出最好的應用軟件,但是,紮克伯格通過(成為)一個平台,為自身卸下一些負擔,而不用再面面俱到。

    ” 2007年5月24日,Facebook在舊金山舉辦了一場“F8開放者大會”,剛剛度過23歲生日的紮克伯格身着T恤、腳穿一雙露出腳趾的橡膠涼鞋,向750位觀衆喊道:“攜起手來,讓我們掀起一場運動。

    ”Facebook宣布向所有開發者開放應用程序接口(API)。

     這是一場革命性的運動,在之後的6個月裡,有25萬名開放者在Facebook上推出了五花八門的應用程序。

    第二年,Facebook改進了開放審核規則,引入評分系統,使得開放生态看上去更有秩序,流行終于被徹底引爆了。

    2008年5月,Facebook的全球訪問量首次超過了MySpace。

    到2009年9月,用戶猛增到3億,來自180個國家的超過100萬名注冊開發人員将Facebook當成了創業的平台。

     Facebook的轟然崛起,自然讓它的中國仿效者們亦步亦趨。

    2008年5月30日,陳一舟的校内網宣布推出API開放平台的測試版,成為國内第一個試水開放平台的本土SNS網站,之後51也開放了自己的遊戲平台。

     在騰訊公司内部,開放一直是一個帶有禁忌性的話題——這一景象到2011年之後才有了微妙的改變。

    “我們并非沒有考慮過這個話題,但是騰訊與Facebook不同,中國與美國不同。

    ”馬化騰後來說。

     騰訊與Facebook的不同體現在五點。

     其一,Facebook在實施開放戰略的時候,是由下向上攻擊的後進者,它以此颠覆規則,重構秩序,套用馬克思的名言,紮克伯格在開放中“失去的是鎖鍊,得到的是整個世界”。

    而騰訊自2006年之後就成為用戶量最大、市值第一的領導性企業,是既有秩序的最大得益者,在馬化騰看來,開放并不能給騰訊帶來決定性的增長。

     其二,騰訊與Facebook在關系鍊的底層設計上,有先天的差異性。

    Facebook天生就是一個社交型社區,它的好友關系是公開的,而QQ從即時通信工具起家,關系鍊相對封閉,“好友的好友并不是我的好友”,全面開放意味着對這一邏輯的背叛。

    與實名制的Facebook相比,同為SNS社區的QQ空間盡管沒有強制實名,不過,進入空間的大多為熟人關系,因而能夠産生私密性的互動,這與媒體性質的博客有本質性的差異。

    比Facebook先進的是,QQ空間與QQ先天地融為一體,因此形成了更為豐富的多樣化溝通方式和盈利模式——Facebook到2008年才開通自己的IM。

     其三,Facebook除了平台以外一無所有,而騰訊則是“平台+産品”型,它自身就是中國最優秀的産品開發者,若全面開放,必然造成“左手搏擊右手”“裁判與運動員同場競賽”的尴尬局面,這幾乎是騰訊無法忍受和維持的。

     其四,在盈利模式上,Facebook真正關注的是應用軟件在每個平台中産生的信息量,然後通過廣告獲利,廣告占其收入比例高達八成,從第三方應用中獲得的分成收入,隻是相當于額外的獎金。

    而騰訊的收入來自于虛拟增值服務和網絡遊戲,社區廣告從來微不足道,而且也未必會受到中國用戶的歡迎。

     其五,相對于Facebook的全球化模式,受意識形态的影響,中國是一個“孤島型市場”,外來者不能自由地進入,而中國互聯網公司出去,也非常不易。

    所以,騰訊即便克服所有困難,向全世界進發,也完全不可能成為第二個Facebook。

     也許,還可以羅列出更多的差異點,但上述五條,已足以讓馬化騰對Facebook之路視若畏途。

    一位騰訊高管回憶說,在2011年夏天之前,馬化騰曾經在總裁辦公會議上——這是騰訊的最高行政會議,每兩周一次——組織高管認真讨論開放的話題,最終令他們止步的原因是,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