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天京悲歌

首頁
     若太平天國會滅亡,其最大禍根恐怕源于天京内讧。

    太平天國一方面殺特權地主官僚,一方面在自己内部又産生新的特權階級,根據等級冠以不同稱呼,有些甚至比清政府還要煩瑣。

    比如要避諱的字——清政府隻避諱皇帝的名字,而太平天國要多得多。

    官員妻子的名稱更是細緻到令人記不住。

    拘泥于枝葉末節,非賢明政治家所為。

     連維材隻能袖手旁觀,别無他法,盡管他覺得這麼做有點無情。

     一八六二年六月十九日,根據李秀成的命令,上海附近的太平軍開始撤退。

    千歲丸當然還停在上海。

    高須藩士日比野輝寬在他的著作《贅胧錄》中寫道:“聞金陵危急,即将陷落。

    ”太平軍有進攻的力量,卻不戰而退。

    但這在人們眼中看來,好像是疲勞困憊,彈盡糧絕,不得不退。

    軍心上,對清方極為有利。

    不僅李秀成被召回,在浙江指揮的侍王李世賢也接到了同樣的命令,一齊退兵。

    李秀成在蘇州召開了作戰會議。

    會後,他頻繁往來于天京蘇州。

    他在蘇州辦公之處正是出名的“拙政園”。

     上海和浙江兩條戰線上都留下了遊擊部隊。

    從千歲丸上的記錄中可以看出,在李秀成撤退後,雙方仍有戰鬥。

    另外,華爾在浙江慈溪同太平軍作戰,身負重傷不治而亡。

    華爾被清政府授副将官銜,僅次于總兵,是從二品官,他留下遺産六萬英鎊,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

    這個享年三十七歲、水手出身的華爾,一生冒險,成了大财主。

    他的一生可以說充滿了戲劇性。

    華爾死後,常勝軍進行改組,削減了人員,英國正規軍人戈登繼任隊長。

    洋槍隊變成了正規軍,成為淮軍楷模。

     各路太平軍對天京外的清軍進行了反包圍。

     李秀成号稱調集了十三王的軍隊,說是有六十萬大軍,實際上最多不過十萬人。

    雨花台的清軍由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統領。

    曾國荃已擔任江蘇省布政使,江蘇巡撫已換為李鴻章。

     在雨花台激戰中,清軍副将朱桂林戰死,曾國荃負傷。

    湘軍作戰十分頑強。

    時人評價這次激戰是“二李二曾,互不相讓。

    ”二李指忠王李秀成和侍王李世賢,二曾指曾國荃和他弟弟曾貞幹。

     激戰四十六天,太平軍糧盡,衣服補給困難。

    陽曆十一月末,天氣漸冷,李秀成終于失去了信心,解除了對雨花台的包圍,回到天京。

    天王革去了李秀成的爵位,命他渡江北進。

    天王的做法可謂薄情寡義,軍心逐漸渙散了。

     李秀成渡江後,天京沒有給他們提供充分的補給,卻冷酷地下了一道命令:“軍糧在當地籌措!”當地連年戰亂,農民都成了流民,不但籌不到軍糧,甚至微少的軍糧還要拿去救濟饑餓的百姓。

     一八六三年六月,李秀成被叫回天京。

    天王實在無法忍受兩個哥哥的無能了。

     一八六三年十二月,李秀成的基地蘇州被清軍奪走。

     一八六四年三月,太平軍失去了杭州。

    同年五月,常州也失陷了。

     在蘇中之戰中,清軍可謂不費吹灰之力。

    蘇州被稱為水都,水道四通八達,對外聯絡也全靠水路。

    清軍的主力軍是戈登的常勝軍,淮軍也參加了。

    戈登制訂作戰計劃時,全力截斷了水路。

    他首先集中進攻太平軍炮台,接着打心理戰。

    太平軍将士早已失去鬥志,心理戰加速了他們的動搖。

     程學啟原是安徽農民,曾參加過太平軍,後來在安慶降清。

    他熟悉安慶太平軍内部的情況,因而受到李鴻章的重用,在攻陷安慶時立了大功,已被提升為參将。

    蘇州太平軍中,當然有他的同僚。

    他悄悄會見了康王汪安鈞。

     “現在太平天國裡,不姓洪的人都出不了頭。

    你大概也知道,李秀成要打仗,還得向洪秀全借十萬軍饷。

    本來是為太平天國而戰,現在是為天王而戰了。

    就算是這樣,李秀成還得用自己的錢打仗,沒錢就隻好向天王借,還立了借據,到期不還就要處刑。

    天王這樣的人,值得為他而死嗎?不如像我這樣選擇投降,還可以升為正式官員。

    我歸順不到三年,你看,已是正三品參将了。

    ”程學啟說的基本是事實,因而很有說服力,“你就一點都沒考慮過?” “不是沒考慮過……隻是慕王譚紹光掌握了蘇州的指揮權。

    那家夥很是頑固。

    ” “其他人呢?” “其他人比較通情達理。

    平常大家轉彎抹角地也談……昨天伍貴文就說,這世上也不隻有太平天國……” “伍貴文!他不是比王嗎!哼,什麼王!簡直可笑!郜永寬也有這個意思吧?他是什麼王來着?” “納王。

    ” “簡直叫人笑掉大牙!” 太平天國原來隻有五王,現在卻王位泛濫,起端是洪仁玕被封幹王。

    洪仁玕沒有參加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