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二章

首頁
    的人,不必親至,覽圖鬥室之中,即可将千裡江山置於眼底……” 李靖道:“不錯,正是此說,所以世子這一冊記載,若是傳之後世,相信必可與太公兵法、孫武兵法等列為不朽之傑作。

    ” 李世民搖頭笑道:“先生,我這本記載或許能有助於攻戰之決策,但我的本意着眼之處卻非在戰。

    ” “哦!世子又在於何者呢?” 李世民肅然道:“在於治。

    我鑒於炀帝開鑿運河之舉,大家說這是炀帝為遊幸江南之便而鑿河,這實在是冤枉了他。

    誰都知道運河一通,南北水運,一舟可抵,對國計民生,不知方便了多少倍。

    ” 李靖道:“不過運河所經之處,有時故意舍近而求遠,以便連通京師,這倒是不能怪人有此懷疑。

    ” 李世民歎道:“連先生如此說,無怪乎其他人誤解更深了。

    其實,這兩條運河之開鑿,其進行路線十分正确,它是一批真正有學問的人所策定的,有時為了繞道,引起人們誤解,那是一般人不明地理之故。

    比如說,由甲地至乙地再連通丙地,雖有直線可達,可是再往前,卻有山嶽為阻,要到達丁地就勢非繞山而行,費工而途遠,-如在乙地略斜,略過内地而取道戊地至丁,則全為平坦,工程進行,方便多了。

    這樣多挖三十裡,而可節省三百裡之工,先生孰取孰舍呢?” 李靖十分慚愧,不再作聲。

     李世民歎道:“先隋炀皇帝治世之功過,别的方面不去說他,單是開鑿運河一項,卻是極具眼光的不朽創舉。

    隻是因為他本身私德上的一點微疵,乃使一般人對他滋生誤解,實在太-枉,所以我向家君上言請求過,倘能有機會定鼎中泵,必然要向天下人闡明澄清這件事,以免他沉-於地下,在人世留下一個昏君之名。

    ” 李靖一歎道:“先皇帝之所以被摒棄於天下,一半固然是民衆之無知,但另一半則是各地的諸侯反王,早已心存扳意,故對他的種種,曲意偏解,以引起四民之不齒之故,這些誤解雖是人為,但他自己也要負責的。

    ” 李世民似乎不以為然地道:“先生,他的某些行為雖是有違常倫,但是卻與他的治國無涉,他治國的決策,的确是用心無私……” 李靖道:“世子,一個為天下君王的人,行止俱為天下之範,他若不能修身律己,何以教民就正,所以就事論事,他治世的功過不去談了,他之所以先失天下,卻是一點都不-枉。

    ” 李世民聽後思索了一陣,肅然長揖為拜,恭敬地道:“先生指教的是,世民愚昧,以前見未及此,以緻於很多地方都錯了,今後尚祈先生不棄愚頑,時加賜教。

    ” 李靖也還了他一禮,神情嚴肅地道:“多謝世子器重,李靖敢不悉力以報。

    其實世子的見解看法已經很透澈,隻是出發之點,還沒有放置合宜而已。

    ” 李世民道:“請先生指教。

    ” 李靖道:“世子跟李靖的看法,有時會不相一緻,就是這出發點與立足處的不同,世子為唐公胄裔,一出世就是貴族,所以在心中,多少是偏向於貴族方面,因以論先人之功過,世子着意彰其善而略其過。

    李靖則是一個士人出身,論是非則以民為先,以天下為得失,有時即或對君上不敬,卻仍不避諱……” 李世民點點頭道:“先生說得是。

    雖然以前我沒有分析過,但經先生一指出,我仔細地一想,倒确實是加此的。

    我雖然不緻於強彌君父之過,-總是避免它,這一來就有失公允,今後當求改進。

    ” 李靖道:“世子倒不一定要改,你若是隻求做個輔佐之賢臣,這種心中對君父尊若神明的态度,正是為臣之道,若世子真有志於興革除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則應該把心胸放寬,把腳步站得正,不偏不倚。

    ” 李世民想了一下才道:“茲事體大,我要好好地考慮一下才能回答先生。

    ” 李靖道:“不,世子,這一點無須考慮的,世子應該早加深思熟慮在心,作成決定了,現在隻要說出來就行了。

    ” 李世民終於道:“先生,我立志於天下千秋,但是我立身卻是人臣之子,若天命歸餘,我當仁不讓,但我絕不像先隋炀帝那樣,為取天下而不擇手段。

    ” 李靖所要的就是這一個答案,那也使也對自己未來的抉擇下定決心。

    因此,他肅然躬身一禮道:“世子,李靖誓以終身擁護追随左右,生死不移。

    ” 李世民再度回禮道:“謝謝先生支持!” 他沒有像虬髯客那樣說什麼以江山富貴相共的話,因為富貴可共,江山不可共,一山勉強或可容二虎,一國絕無二君。

     以李世民此刻的身份、實力、年紀、學識閱曆,那一點都不能與虬髯客相較的。

     可是李靖卻舍了虬髯客,轉來效忠年才弱冠的李世民,這在一般人的想法中是不可思議的。

     但李靖卻不這樣想,他看出這個年輕人的不平凡來,雖然他還嫩得很,不夠成熟,-還有一段時日可供他磨練,等他成長後,時機也成熟了,李靖相信這個年輕人必然會成為一個君臨天下,空前的明君英主。

     李靖決定輔助也到底,不僅是輔助也成就事業,也要輔助他成長。

     在他沒做皇帝前,正好有個機會可以改正一些錯誤的思想與觀念,當他登上王位時,就會是一個十全十美的好皇帝了。

     雖然,李靖的歸唐是早經談妥的了,但李靖真正的決定态度,卻是在這一次深刻的談話之後。

     在以前,李靖對李世民隻是客氣和尊敬,卻不是恭敬,經過這一次談話後,他的态度也有着明頭的轉變。

     兩人同行,李靖絕不并行,一定略後半步,兩相對坐,李靖一定不會正面相對,必然将自己的座椅略移偏一點,而且,他從不打趣或與李世民開玩笑。

     李世民先前還感到很不習慣,幾次地向李靖表示,要他随便一點,甚至直接了當地對他說:“藥師,即使日後我們有君臣之分,但至少目前還不是,現在我們的君主乃是隋室的恭帝,大家都是一殿之臣,你又何必在形式上拘禮呢?” 李靖卻正式回答他說:“世子,靖是歸唐而不是歸隋,這是起始就聲明了的,事實上恐怕除了唐公之外,也沒人會承認那個皇帝了,而唐公也不是真擁護那個小孩子,隻是一種報恩的心理而已。

    ” 李世民輕嘴道:“是的,家君是個受恩不忘的人。

    ” 李靖道:“唐公是位忠厚的長者,但卻非理國之明主,因為受恩固當報,卻不可以天下為報,那是以江山社稷為兒戲,試問,當真将天下之大權,交在一個無知小兒手中,就算得是忠心了嗎?” 李世民道:“家君一直沒有天下之念,他受權奸宇文氏一族的嫉害,性命幾将不保,後來則多虧得越國公與先皇帝的大力庇護支持,才得苟安於太原,感恩深重,倒是怪不得他老人家。

    ” 李靖道:“我并沒說這不好,但必須說這種行為不是理國之器宇,世子當記得先賢孟子的話,民為先,社-次之,君為輕,必需要具有這種胸懷的人,才可以君天下。

    現在再回到我們的話題上,李靖之歸唐,非為唐公而為世子,所以對世子,理應保持适度的尊敬。

    ” 李世民道:“敬存於心即可,不必拘於形式。

    ” 李靖肅然道:“不然。

    敬生於心,乃形之於表,否則這恭敬便沒有基礎,靖治軍對人,都是如此,即使是夫婦之間,也從未有狎嬉之言行,這樣才能維持敬意。

    ” 李世民沒話說了。

     李靖卻倒過來規勸他了,說道:“世子,不僅是對靖一人,即其他的人,世子也應該對他們維持适度的距離,不可過於相近,君子不重則不威,此為人主之大忌,像以前……” 李世民道:“我知道,先生指的是劉文靜,此人胸中倒是有點城府,隻是太過於驕狂,我對他客氣一點,他就得意忘形起來,漸漸要左右我的言行了,所以我後來對他不假辭色,很叫他叫不了台。

    ” 李靖道:“他這個人恐怕受不了冷落吧!” 李世民道:“是的,他在我這兒不得意,刻下已轉到家兄門下去了,替家兄出了不少主意,像把四弟拉到家兄那邊去,就是他的得意傑作。

    ” 李靖道:“劉文靜反覆不定固為不掌,但世子也有責任。

    假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