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回 万水千山 草莽豪英归岱岳 清溪明月 风萍儿女说因缘

首頁
    會,把“陳莽”和“李紅霜”那幾個字,都歪歪斜斜地刻在樹皮上。

     正在這時,他忽聽到背後傳來一陣清脆的笑聲,回頭看,發現李紅霜站在那裡,他立刻一躍而起,向她追去,李紅霜也飛步疾走,一襲紅衣,輕飄飄的極為美豔。

     陳莽忽大叫一聲“看刀!”便把手中的刀擲去。

    隻見李紅霜回眸一笑,道了一句:“有勞!”已把飛刀接在手中。

     陳莽繼續追去,追了一段路,終于追到了李紅霜,那時李紅霜的手裡仍握着那把飛刀,陳莽趕緊叫她遞過手來,又問道:“你的手沒有受傷吧?” 李紅霜努一努嘴,沒有言語,陳莽見她似乎在發脾氣,又請她遞手過來,她仍是不肯。

     兩人并肩走了幾丈路,陳莽實在忍不住了,便一把捉住李紅霜,把她的五指扳開,一瞬之下,突見她白嫩嫩的小手掌上,印着幾線紅痕,很快又把手合上了。

     陳莽以為她的手掌被飛刀擦傷了,深悔自己剛才的孟浪,但一時也不知道說些甚麼好,心中十分别扭。

     他一邊走一邊頻對李紅霜道:“是我不好!是我不好!” 李紅霜見他自責得十分誠懸,就把臉色放得稍為好看一點,對陳莽道:“你總說不好不好,為的是什麼呀!” 陳莽見她開口了,心裡輕松了一些,便道:“你肯原諒我嗎?” 李紅霜故意冷笑一下,道:“原諒你什麼呀?” 陳莽道:“你既這麼說,就是不肯原諒我了。

    ”神情甚為懊悔,随即把衣襟撕下一塊,對李紅霜說:“把你的手給我!” 李紅霜偏偏不肯,轉身就走。

     陳莽卻一手把她的手捉住,另一手用力要扳開她的手指,李紅霜也用力把飛刀握緊,不願攤開手掌,兩人這樣子堅持了一會,李紅霜噗嗤一笑,手掌伸開,陳莽急去細看她掌上的傷痕,才發現剛才閃見的紅痕,根本不是什麼傷,隻是由紅綢巾上染着的顔色。

     原來李紅霜跟他開玩笑,在被他追到之前,用口咬濕了紅綢巾染上去的。

     當下他把李紅霜小手一放,鼓着腮巴走開去了。

     李紅霜卻笑着對他道:“我不是說樹底下有個傻瓜嗎?原來貨真價實。

    ” 陳莽道:“我知道及不上你聰明!” 李紅霜道:“知道自己不夠聰明的人,也就算是聰明了。

    ” 陳莽氣道:“不管知道不知道,在你的眼裡我是傻瓜!” 李紅霜見他真的着惱了,趕快安慰他道:“你别生氣,我也沒生你的氣,你倒生起我的氣來了,好意思嗎?” 陳莽回頭看了李紅霜一眼,見她不但沒有發怒,卻真的有抱歉的神色,便反步追來,一拳向李紅霜槌過去。

     李紅霜趕快退走,陳莽緊緊跟去,一個走,一個追,樹林中響着兩個人的笑聲。

     陳莽幾次叫李紅霜停下來,她總是不理,陳莽雖然年青力壯,跑得快,無奈李紅霜更是輕靈敏捷,他像猛虎逐兔,總是無法得手。

     正當他們追逐到密室的門口附近,突見那密門呀的打開,走出石臼道人來,石臼道人見了兩人,哈哈大笑,他招手叫陳莽走近,附耳說了幾句話。

     李紅霜雖然注意去聽,可是什麼也聽不到。

     石臼道人走了之後,李紅霜就問陳莽他剛才說甚麼來,陳莽說:“我不能夠告訴你。

    ” 這卻真的惹得李紅霜生起氣來了,便道:“你不說就算,看我會不會再問你!”說着掉頭便走。

     這樣一來,又使陳莽覺得十分為難,原來剛才石臼道人與他約了一個地點和時間,叫他晚上到那裡去,以實行日間“教他幾招”的口約,可是附帶有一個約束,就是不許他把消息轉告任何人,如果給他發覺陳莽已告訴了任何人,就是不守口信,石臼道人也就不教。

     陳莽心想,石臼道人精明得很,我如果對李紅霜說了,就學不到東西了,可是不對她說呢,她又很不高興,該怎麼辦,一時真是兩難,便對李紅霜道:“我明天告訴你,好不好?” 李紅霜道:“明天我睬你才怪!” 陳莽道:“好!我就告訴你!可是石臼道人因此不教我,你可别後悔!” 李紅霜道:“他當衆答應過教你,怎能夠反悔?” 陳莽道:“我剛才也答應過他不把話告訴他人,我就能夠反悔?” 李紅霜心中一亮,怒氣全消,對陳莽道:“剛才你為甚麼不講明呢,你把我當作不講理的人嗎?” 陳莽這時反而有氣,便有意堵她道:“你講理,你最講理!” 李紅霜笑道:“來,我跟你先講明。

    ” 陳莽道:“我已經說你最講理了,還有甚麼不明的!” 李紅霜還是笑着,道:“這回算我錯,好了吧?” 陳莽覺得自己“牛皮”,卻從心底喜歡李紅霜的爽快,凡事隻要真的是使陳莽為難,而他又确實有理的,她很快就就會設身處地,替他着想,這樣一想,心裡立刻輕松,反而問她道:“你說要講明,為甚麼不講?” 李紅霜道:“你學到之前我絕不問你,可不知道你學到之後拿來教誰。

    ” 陳莽道:“我甚麼都告訴你,難道我會留着不成。

    ” 李紅霜一見他認真就愛逗他,所以又道:“讓我走着瞧吧。

    ” 說時已走出樹林,見兩個人正在空地上較藝。

     那兩人之中,一個是洞真道人,另一個是武當派的高手吳一羽。

     洞真道人與洞玄道人、洞神道人三個,都較無常道長晚一輩,因為武功都是上乘,人稱他們為“岱宗三洞”。

     泰山為五嶽之長,“岱宗”也就是泰山口,至于“三洞”兩字,說來也有來由。

    三個指的就是道書中的要籍“三洞經”,内分洞真、洞玄、洞神三部份。

     “道門大論”曾經這樣解釋道:“洞言通也。

    通玄達妙,其統有三,故雲三洞。

    ” “本際經”又解釋道:“洞真以不雜為義;洞玄以不滞為名;洞神以不測為用。

    ”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