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篇 积善之方

首頁
    之後,跟妻子說:“支公的好意,我們無法報答,明天請他到鄉下,你就嫁給他,他或許會在念這份情上鼎力相助,那麼我就有活命的機會了。

    ”他的妻子哭着答應了。

    第二天,支書辦到鄉下,囚犯妻子出來勸支書辦喝酒,并且把丈夫的意思告訴他。

    支書辦不答應,但最後還是盡力相助,把案子*了。

    囚犯出獄後,夫妻到支書辦家裡叩頭拜謝說:“您這樣厚德的人實在少有。

    現在您沒有兒子,我有一個女兒,願意許給您做掃地的小妾。

    ”這在情理上是說得通的,支書辦就預備了禮物,把囚犯的女兒迎娶回家,後來生了兒子支立,才二十歲就中了舉人,為官至翰林院的書記,後來支立的兒子支高,支高的兒子支祿,都被保薦做州縣學裡的教官,而支祿的兒子支大綸,也考中進士。

     以上十個故事,每人所做的各不相同,但都是在行善積德,福蔭子孫。

    若是進一步說明,那麼做善事有真的假的,有直的曲的,有陰的陽的,有是的不是的,有偏的正的,有半滿的圓滿的,有大的小的,有難的易的。

    這些都要仔細辨别。

    若是做了善事,卻沒有深入考究,隻知盲目苦幹,要真的把善事辦成惡事,那就是白費苦心,得不到一點益處啊! 第一,真假。

    元朝時有幾個讀書人,去拜見天目山高僧中峰和尚,問道:“佛家講善惡因果報應,如影随形,為什麼現在某人不停地在行善,他的子孫反而不興旺,而某人作惡多端,家裡反而發達得很呢?佛說的因果報應有憑據嗎?” 中峰和尚回答說:“平常人被世俗的見解所蒙蔽,看不到事實真相,經常把真的善行反認為是惡的,把真的惡行反認為是善的。

    他們不反思自己颠倒是非,卻去懷疑因果報應規律。

    ” 大家又說:“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善惡怎麼會反過來呢?” 中峰和尚聽了之後,便叫他們把自認為是善的、惡的事情各說幾件出來。

    有一個人說:“罵人、打人是惡,恭敬人、禮貌待人是善。

    ” 中峰和尚回答說:“你說的不一定對喔!” 另外一個人說:“貪财、亂要錢财是惡,不貪财、清清白白守正道是善。

    ” 中峰和尚說:“你說的也不一定對喔!” 那些讀書人,講了好多善惡的行為,但是中峰和尚都說不一定。

    他們就問和尚其中的道理。

    中峰和尚說:“做有益于人的事情是善,隻為自己就是惡。

    若是做的事情可以使别人受益,那怕是罵人打人也都是善;而有益于自己,那怕是恭敬人禮貌待人,也都是惡。

    所以一個人做善事,使旁人得到利益的就是公,公就是真;隻考慮自己的利益,就是私,私就是假。

    還有,從心上發出來的善行是真,隻不過做個樣子的是假。

    還有,為善不求報答、不露痕迹的是真,為了某一目的才去做善事的是假。

    像這些都要仔細地考察。

    ” 第二,端曲。

    現在人們稱謹小慎微的人是善人,也很器重這類人。

    而古時聖賢卻更欣賞積極向上、獨立特行的人,他們評價謹小慎微的人,即使全鄉人都喜歡他,也不過是傷害道德的賊。

    這樣看來,世俗人的善惡觀念,分明跟聖人相反。

     依此類推,世俗人的種種善惡取舍,都跟聖人的觀點相反。

    然而天地鬼神庇佑善人懲罰惡人,卻和聖人的看法一緻,而跟世俗人的觀點相反。

    所以凡是要積功德,絕對不可以被世俗的觀點所影響,一定要在起心動念的隐微之處,默默洗淨自己的心,千萬不可讓污濁的環境污染了自己的真心。

     純是救濟世人的心,是直;如果存有一絲讨好世俗的念頭,就是曲。

    純是愛人的心,是直;如果有一絲一毫對世人怨恨不平的念頭,就是曲。

    純是恭敬别人的心,就是直;如果有一絲玩弄世人的念頭,就是曲。

    這些都應該仔細分辨清楚。

     第三,陰陽。

    凡是一個人做善事被人知道,就叫陽善;做善事而别人不知道,就叫陰德。

    有陰德的人,由上天給他降福;有陽善的人,由世間給他美名。

    享受好名聲,雖然也是福,但是名聲這個東西,為天地所忌諱。

    如果一個人在世上享受極大的名聲,實際上卻名不副實,那麼他很有可能要遭遇橫禍;如果一個人并沒有過失差錯而被冤枉,或者無緣無故被人栽上惡名,那麼他的子孫常常會忽然間發達起來。

    陰德和陽善的分别很微妙! 第四,是非。

    春秋時魯國有一法律,凡出資贖回被别國抓去做奴隸的魯國人的,可以到官府領取賞金。

    但是孔子的學生子貢,雖然也贖了人回來,卻不肯接受賞金。

    孔子聽到之後,很不高興地說:“這件事子貢做得不對,凡是聖賢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考慮能否移風易俗,以教化引導百姓做好人,而不能隻考慮自己的名聲。

    現在魯國富人少,窮人多,若是受了賞金就算是貪财,那麼誰還願意去贖人?恐怕從此以後,魯國再沒有人向其他國家贖人了。

    ” 有一次子路救了一個溺水的人,那個人就送一頭牛來答謝子路,子路欣然接受。

    孔子知道了,很欣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