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篇 积善之方

首頁
    慰地說:“從今以後,魯國就會有很多人,願意到深水大河中救人了。

    ” 用世俗的眼光看,子貢不接受賞金是好的,子路接受牛是貪婪。

    孔子反而稱贊子路而責備子貢。

    由此看來,判斷一件事的善惡,不能隻看當前的行為,而要看對以後的影響;不能隻論一時的是非,而是要看長遠的影響;不能隻論個人的得失,而是看它對天下大衆的影響。

     現在的行為,雖然是善的,卻會危害後人,那就是表面是善而實際上不是善;現在的行為,雖然不是善,但是流傳下去卻能夠利益後人,那就是表面不善而實際上是善!這不過是舉一個例子而已,其它種種,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都要仔細分辨清楚。

     第五,偏正。

    明朝宰相呂文懿剛辭官回鄉時,所有人都很敬佩他,唯獨一個鄉下人,喝醉酒後大罵呂公。

    呂公并沒有生氣,他對傭人說:“這個人喝醉酒了,不要和他計較。

    ”呂公就關門不理睬他。

    過了一年,這個人犯了死罪入獄,呂公方才懊悔地講:“若是當時稍微懲治一下,把他送到官府治罪,藉小懲罰而施大儆戒,他就不至于犯下死罪了。

    我當時隻想心存厚道,那知道,反而養成他天不怕地不怕的惡性。

    ”這就是存善心,反而做了惡事的例子。

     也有存惡心反而做了善事的例子。

    像有一個大富人家,碰到荒年,窮人大白天在市場上搶米。

    這個大富人家便告到縣官那裡,縣官偏偏不受理這個案子,窮人因此更加肆無忌憚。

    于是大富人家就把搶米的人捉起來關在一起,辱罵他們。

    那些搶米的人反而安定下來,否則就天下大亂了。

    這就是存惡心反而做了善事的例子。

     大家都知道善是正,惡是偏。

    善心辦惡事,叫正中的偏,惡心辦善事,叫偏中的正,這道理大家不能不知。

     第六,半滿。

    《易經》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意思是一個人不積善不會成就好名聲,不積惡則不會引來殺身之禍)《書經》上說:“商罪貫盈,如貯物于器。

    ”(意思是商朝的罪孽,用繩索串起來也能穿滿,用器皿裝起來也能裝滿)如果你很勤奮地積福,那麼日積月累,總有一天你會積滿福來改變自己地命運;如果你很懶惰,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麼你很難積夠福。

    這是講半善滿善的第一種說法。

     從前有一戶人家的女子,到佛寺裡去,準備捐點香油錢,可惜身上隻有兩文錢,就都捐了出來。

    雖然隻是兩文錢,寺裡的首席和尚竟然親自替她在佛前回向,求忏悔滅罪。

    後來這位女子進皇宮做了貴妃,富貴之後便帶幾千兩銀子來寺裡布施,但是主僧隻安排徒弟替她回向。

    那女子有些不解,就問主僧說:“我從前不過布施兩文錢,師父就親自替我忏悔。

    現在我布施了幾千兩銀子,而師父不替我回向,不知是什麼道理?”主僧說:“從前布施的銀子雖然少,但是你布施的心,很真切虔誠,所以非我老和尚親自替你忏悔,便不足以報答你布施的功德;現在布施的錢雖然多,但是你布施的心,不像從前那麼真切,所以叫人代你忏悔,也就夠了。

    ”這就是為什麼幾千兩銀子的布施隻能算是半善,而兩文錢的布施卻是滿善的道理。

    這是講半善滿善的第二種說法。

     漢朝人鐘離送金丹給呂洞賓,讓他用金丹點白鐵,使白鐵變成黃金,再用黃金救濟世上窮人。

    呂洞賓問鐘離說:“這些金子最後會不會變回鐵呢?”鐘離說:“五百年以後,仍舊要變回鐵。

    ”呂洞賓又說:“這樣就會害了五百年以後的人,我不做這樣的事。

    ”鐘離見呂洞賓心地善良,就對他說:“修仙要積滿三千件功德,聽你這句話,你的三千件功德已經做圓滿了。

    ”這是講半善滿善的第三種說法。

     一個人做善事,而内心沒有叨念,若無其事、了無牽挂,那麼不管做什麼善事,都算功德圓滿;若是做善事,心就牢記着這件善事,雖然一生都很勤勉的做善事,也隻不過是半善而已。

    譬如拿錢去救濟人,要内不見布施的我,外不見受布施的人,中不見布施的錢,這才叫三輪體空,也叫一心清淨。

    如果能夠這樣布施,那麼縱使布施一鬥米,也可以種下無邊無際的福了;即使布施一文錢,也可以消除一千劫所造的罪業。

    如果這個心,不能夠忘掉所做的善事,那麼即使用二十萬兩黃金去救濟别人,還是不能夠得到圓滿的福報。

    這是講半善滿善的第四種說法。

     第七,大小。

    從前有一個人叫做衛仲達,在翰林院裡做官,有一次他的魂魄被鬼卒引到陰間。

    陰間的主審判官,吩咐手下的書辦,把他在陽間所做的善事、惡事兩種冊子送上來。

    等冊子送到一看,他的惡事冊子,竟然攤滿了整個院子,而善事的冊子,隻不過像一支筷子那樣小。

    主審官又吩咐拿秤來過秤,那攤滿院子的惡冊子反而比較輕,而像筷子那樣小的善冊子反而比較重。

    衛仲達就問說:“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歲,怎會犯下這麼多的罪過?”主審官說:“隻要一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