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會乘船逃走。
長安隻剩下禦史、京兆太守、豪門富紳和一些烏合之衆,糧食足夠用度。
等到東邊援軍到來,還有二十天左右,而你已從斜谷帶兵前來,這樣就可以一舉平定鹹陽以西的廣大地區。
”諸葛亮認為這樣做太危險,不如穩妥地從平地攻取隴右,這樣有必勝的把握而沒有危險,所以不采用魏延的計策。
魏延每次跟随諸葛亮出兵,就想要請兵萬人,與諸葛亮分頭出發在潼關會合,就象當初韓信一樣,諸葛亮制止了他。
魏延經常說諸葛亮膽小,感慨自己一身本事卻無處可用。
]
在此之後,東吳孫權偷襲荊州關羽,奪取了荊州。
[範晔說:劉備命關羽鎮守荊州,東吳大将呂蒙被封為漢昌(今湖南平江)太守防備關羽。
呂蒙了解關羽的勇武,且素有侵犯東吳的野心,而且關羽的軍隊駐紮在長江上遊,雙方和平相處的形勢難以持久。
呂蒙于是偷偷向孫權獻計說:“現在征虜将軍關羽駐守南郡,潘璋率一萬遊擊軍隊沿江上下活動,随時應敵。
我呂蒙替國家前往據守襄陽。
這樣的話,對曹操還有什麼擔心?又何必要依賴于關羽?”此計将施行的時候,恰逢關羽攻打樊城,并留兵防守南郡。
呂蒙向孫權上書說:“關羽攻打樊城卻留下許多守軍,一定是因為怕我在他的後方打主意的緣故。
我時常生病,人們不以為怪,望揚言說我帶兵回建業養病,關羽得知這個消息,一定會減少南郡的守軍,将他們全部調往襄陽。
到那時,我們出動大軍,晝夜兼程沿江而上,攻擊他的薄弱環節,這樣南郡即可拿下,而關羽也就會束手就擒了。
”于是,呂蒙聲言病重,孫權用一封不加緘封的書信将他召回,悄悄地商議計策。
關羽果然信以為真,陸續把南郡守軍調往樊城。
孫權立即發兵,派呂蒙為先鋒。
在大船中埋伏下精兵,做了一些白色的商人服裝,讓士兵穿上搖橹。
晝夜兼程,沿途遇到關羽設置在江邊的哨兵,統統捆綁、看管起來,因此關羽全然不知。
呂蒙順利地占據了南郡,進駐江陵城,将關羽及其将士的家屬全部俘獲,然後挨家撫慰,并嚴令部衆不得冒犯百姓,索取錢物。
關羽從樊城班師,途中多次派人來向呂蒙探聽情況,呂蒙總是熱情接待他派來的人。
關羽派的人回去後,大家都得知家人平安,受到的待遇比平時還好,所以将士們都喪失了鬥志,紛紛離開了關羽向呂蒙投誠,呂蒙很快便将關羽父子抓獲。
起初,孫權準備攻打關羽的時候,派人到魏國報信說:“我想讨伐關羽,希望不要把這個消息透露出去。
現在關羽有所提防,群臣都說應該秘密行事。
”董昭說:“用兵重在權變,抓住合适的機會,現在應當把這個消息洩露出去,關羽聽說孫權進兵,就必定回守南郡。
樊城之圍就可迅速瓦解。
我們還可使他們雙方互鬥,以等待他們露出可乘之機。
如果是對這個消息秘而不宣,讓孫權的計策得逞,這種決策對我們可沒什麼好處。
”于是魏國派人把書信射進被圍的樊城之中和關羽的軍營裡。
關羽猶豫不決,沒有撤軍。
陸遜趕到江陵。
關羽逃至臨沮,被東吳大将潘璋所殺。
]
劉備聽到關羽被殺的消息,十分惱怒,親率大軍讨伐東吳,大敗而回,病死在永安。
[當時魏文帝曹丕聽說劉備在密林中紮下七百裡的連營,對衆大臣說:“劉備不懂用兵策略,怎麼能用七百裡長的營寨抗敵呢?春秋晉國大将包原隰就因為憑險阻布陣而被敵軍打敗,這是用兵的大忌。
孫權的好事現在到手了。
”
果然七天之後,孫權在夷陵大敗劉備的書信便到了。
]
後主禅即位。
[下诏曰:“朕聞善積者昌,禍積者喪,古之常數也。
曩者漢祚中微,網漏兇匿,董卓造難,震蕩京畿;曹操階禍,竊執天衡;子丕孤豎,敢尋亂階,盜據神器,更姓改物,世濟其兇。
當此之時,天下無主,則我帝命殒越于下。
昭烈皇帝光演文武,存複祖業,誕膺皇綱,不墜于地。
萬國未靖,早世遐殂,朕以幼沖,繼統鴻業,未習保傅之訓,而嬰祖宗之重,光載前緒,未有攸濟,朕甚懼惡。
諸葛丞相弘毅忠壯,忌身憂國,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專命之權,統領步騎二十萬衆,董督元戎,龔行天詈,除患甯亂,克複舊都,在此行也。
伐其元帥,吊其殘人,他如诏書律令者也。
”]
先是,吳主孫權請和。
[吳使張溫使蜀,權謂溫曰:“卿不宜遠出,恐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與曹氏通意。
故屈卿行,人之義,受命不受辭也。
”對曰:
“臣入無腹心之規,出無專對之用,懼無張老延譽之功,又無子産陳事之效,然諸葛亮達見計數,必知神慮屈伸之宜,加受朝延天覆之惠。
推亮之心,必無疑貳。
”
溫至蜀,詣阙拜章曰:“昔高宗以諒暗昌殷祚于中興,成王以幼沖隆周德于太平。
今陛下以聰明之姿,等契往古,總百揆于良佐,參列精之炳耀,遐迩望風,莫不欣賴,吳國勤任旅力,清澄江浒,願與有道平一宇内,委心協規,有如河水。
使下臣溫通緻情好。
陛下敦崇禮義,不便恥忽。
臣自入遠境,及即近郊,頻蒙勞來,以榮自懼。
”蜀使馬良使吳。
良謂亮曰:“今銜國命,協穆二家,幸為良介于孫将軍。
”亮曰:“君試自為文。
”良即草曰:
“寡君遣掾馬良通聘繼好,以紹昆吾豕韋之勳,其人吉士,荊楚之令鮮于造次之華而有克終之美。
願降心存納,以慰将命。
”權大待之也。
]。
丞相諸葛亮慮權聞先主殂,有異計,乃遣鄧芝修好于權。
權果狐疑不時見芝,芝自表請見。
權語芝曰:“孤誠願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逼,為魏所乘,不自保全。
以此猶豫耳。
”芝對曰:“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一時之傑也。
蜀有重關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兼并天下,返可鼎足而立,此理勢之自然也。
大王令若委質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
若其不從,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
如此,江南之地,非複大王之有也。
”權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
”
遂自絕魏,與蜀連和。
【譯文】
後主劉禅繼承帝位。
[劉禅下诏說:“我聽說積累善行就會昌盛,積累禍患就會滅亡,這是自古以來的常理。
先前漢室衰落,法網疏漏,奸邪橫行。
董卓發難,使京城動蕩不安。
曹操趁機竊取大子的權力,其子曹丕大逆不道,竟敢趁天下大亂改朝換代。
當時天下無主,我大漢皇帝命歸西天。
昭烈皇帝[劉備]發揚光大文治武德,繼承複興了祖先的基業,使它不至于滅亡。
可惜天下大亂尚未肅清就不幸故世。
我年紀尚幼就繼承大位,沒有好好接受保傅的訓導,擔負祖先留下的重托,沒有辦成什麼大事,所以心中常感不安。
諸葛丞相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憂國憂民。
現在把國家的大權交給他,讓他統率步兵、騎兵二十萬,監督大軍讨伐兇逆,清除禍患,平定戰亂,光複舊都,就在此一舉了。
讨伐敵軍的統帥,慰問受傷的将士,其它各項事務,均照诏書和律令執行。
”
起先是吳國君主孫權派張溫前往蜀國,表示願意交好。
孫權對張溫說:
“你本不該遠行巴蜀,但我擔心諸葛亮不理解我和曹操聯盟的原因,所以才請你屈尊前往。
為人之大義,應該是接受命令不推辭。
”張溫回答說:“我在朝中沒有提出什麼真誠的意見,在外又沒有獨立處理過什麼事情,恐怕不能象張昭一樣建立美名遠播的功勞,也不能象當年齊國的宰相子産那樣陳述事理的利害。
不過諸葛亮見多識廣,神機妙算,一定知道進退、屈伸的分寸。
我國應該給他恩高于天的福惠,考慮他一定不會懷疑。
”
張溫到了蜀國,先去拜見守衛宮門的長官,送上表章,說:“從前殷時的高宗因為能原諒不夠光明正大的昌,所以才使殷商中興發達;周成王年紀雖輕,卻使正處于太平盛世的周王朝更加興旺發達。
如今陛下的英明可與古代的明君相比,總攬朝政有賢良的丞相,又有諸多精英的輝煌業績,遠近之人無不聞風歸順,希望得到陛下的保護。
我們吳國努力奮鬥,國力強大,江東正是清平盛世之際。
我國願與有道之君統一天下,象大河裡的流水一樣同心協力。
為此,特派下臣通緻情好。
陛下你崇尚禮義,待人寬厚,萬望不要輕視這件事。
我從遙遠的邊境直到近郊,多次承蒙款待,受寵不安,深感榮幸。
”
蜀國派馬良出使吳國。
馬良對諸葛亮說:“現在我身負國家的使命,協調吳蜀,使之和悅,希望你能把我好好介紹給将軍。
”諸葛亮說:“你自己試着寫吧。
”馬良就寫道:“我的主公派吏掾馬良出使同你續好,以繼承昆吾、豕韋的功勳。
馬良是個賢能之人,派他擔當出使東吳的使命,雖不善華麗的言辭,卻具有善終的美德。
希望你能屈尊接納,以便讓他完成使命。
”
孫權隆重地接待了他。
]蜀國丞相諸葛亮考慮到孫權聽說劉備死後必然心存猶疑,持觀望态度,就派遣鄧芝出使東吳,與孫權交好。
鄧芝到了東吳,孫權果然猶豫不定,不及時接見鄧芝,鄧芝便主動上書求見。
孫權對鄧芝說:“我很想和蜀國親善和好,但是恐怕蜀主劉禅年齡小,國家不能安定,有被魏同吞并的可能,所以猶豫不決。
”鄧芝回答說:“吳、蜀兩國,不過隻有四個州的地盤。
大王你是蓋世英雄,諸葛亮也是當代的豪傑。
蜀國有十分穩固的地理條件,東吳有長江天險,把這些有利條件合起來,結為外援,進可以伺機統一天下,退可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這是理所應當的。
大王現在如果把人質送到魏國,魏國必然會要求你去朝見,或者讓太子去侍奉魏王,如果你不答應,魏國就會以此為名興兵讨伐,蜀國看到有機可趁,也會順流東下來攻取,那麼江南就不再是你的了。
”孫權默默地想了很長時間,說:“你的話說得很有道理。
”于是主動和魏國斷絕關系,和蜀國聯合。
時司徒華歆、司空王朗等,與諸葛亮書,陳天命,欲使舉國稱藩。
亮不答書,作正議曰:“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镬,為後來戒。
魏不審鑒,今次之矣。
免身為幸,滅在子孫。
而二三子多逞蘇張詭靡之說,奉進歡兜滔天之辭,欲以誣毀唐帝,諷解禹、稷,所以徒懷文藻,煩勞翰墨,大雅君子所不為也。
又《軍志》曰:‘萬人必死,橫行天下’。
昔軒轅氏挈卒數萬,制四帝,定海内,況以數十萬之衆,據正道而臨有罪,可得幹拟者哉!”亮死後,魏令鄧艾伐蜀,蜀兵敗。
後主用谯周策降魏。
[議曰:國君為社稷死則死,為社稷亡則亡,谯周勸後主降魏,可乎?孫盛曰:“春秋之義,國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況稱天子而辱于人乎?周謂萬乘之君偷生苟存,亡禮希利,要冀微榮,惑矣!且以事勢言之,理有未盡。
何者?禅雖庸主,實無桀纣之酷,戰雖屢北,未有土崩之亂,縱不能君臣固守,背城一戰,自可退次東鄙,以思後圖。
是時羅憲以重兵據白帝,霍弋以強卒鎮夜郎,蜀土險狹,山水峻隔,絕..激湍,非步卒所涉。
若悉收舟楫,保據江州,征兵南中,乞師東國,如此則姜廖五将自然雲從,吳之二師承命電赴,何投寄之無所而慮于必亡耶?魏師之來,搴國大舉。
欲追則舟楫靡資,欲留則師老多虞,且屈伸有會,情勢代起,徐因思舊之人以攻驕惰之卒,此昭王所以走阖闾、田單所以摧騎劫也。
何為忿忿遽自囚虜,不堅壁于敵人,緻斫石之至恨哉?葛生有雲:‘事不濟即亡耳,安能複為之下?’壯哉斯言,可以立懦夫之志矣!觀古燕、齊、荊、越之敗,或國覆主滅,或魚懸鳥竄,終成建功立事,康複社稷。
豈日天助,抑人謀也。
向使懷苟存之計、納谯周之言,何頹基之能構,令名之可獲哉?禅既暗主,周實驽臣,方之申包胥、田單、範蠡、大夫種,不亦遠乎?”]
【譯文】
當時魏國的司徒華歆、司空王朗等人,寫書信給諸葛亮,說魏國取代劉氏天下是上天的旨意,想讓蜀國向魏主稱臣。
諸葛亮不答應,義正辭嚴地說:
“昔日西楚霸王項羽,不以仁德對待百姓,即使力量強大,有帝王的威勢,最終還是身敗名裂,成為千古遺恨。
如今魏國不吸取項羽滅亡的教訓,反而去追求效仿,即使曹操有幸不死,他的後代子孫也必然要滅亡的。
你們這些人如同戰國時的蘇秦、張儀,到處搖唇鼓舌,颠倒是非,妄圖抵毀聖明的君主,白白勞心費力,弄墨舞文,這種事是品德高尚的君子所不恥的。
《軍志》中說:‘如果一萬名士卒,抱着必死的決心,那就可以天下無敵了’昔日軒轅皇帝率領幾萬士卒,還能擊敗四位帝王,平定天下。
何況我們有幾十萬兵馬,是在替天行道,讨伐有罪的人,那誰還能夠與我們匹敵呢?”諸葛亮死後、魏國派鄧艾攻打蜀國,蜀兵戰敗,後主劉禅聽從谯周的計策投降了魏國。
[國君應該和國家共存亡,谯周勸後主投降魏國,應當嗎?孫盛說:“春秋時認為國君應當與國同亡,卿大夫應當與君同死是一種義舉。
谯周認為君王不與國同死,應苟且偷生。
這是丢棄禮德以圖小利,追求微榮的作法,太糊塗了!況且,根據當時的情況和形勢來講,蜀國照理還不至滅亡。
為什麼呢?後主劉禅雖然無能,但還不至于象夏桀、商纣王一樣殘暴;雖然屢戰屢敗,還不至于土崩瓦解;即使不能固守,但撤退還可以保存力量,再等機會。
當時,蜀将羅憲還在率領重兵把守白帝城,霍弋還有精兵鎮守夜郎。
加上蜀國地形險要,山水阻隔,步兵很難長驅直入,假如蜀國收集所有的船隻,在堅守不出的同時積極召募士兵,向東吳請求援助,這樣做的話,象姜維、廖化等幾員大将必定會積極響應,吳國水陸二軍也會迅速救援,怎麼會無處投身并擔心一定會亡國呢?魏軍遠道而來大舉進攻,想追擊又缺乏船隻,想常駐又怕軍衆疲憊而生不測。
而且成敗因時而定,形勢也會不斷變化,慢慢地再收取舊部來攻打曹魏的疲憊驕橫之兵,這就同從前楚昭王逃避吳王阖闾的大軍、田單最終打敗騎劫一樣。
何必要滿心不情願地投降,卻不堅守壁壘抗擊敵軍而招至千古遺恨呢?葛生有句話說:‘大事不成,隻有一死,怎麼能再侍奉别人呢?’說得真是悲壯啊!這句話足可以使懦夫增添幾分志氣。
縱觀古時燕國、齊國、楚國、越國戰敗的情況,他們有的國破君死,有的做魚懸鳥散的逃竄狀,卻都能最終建功立業,複興社稷。
難道隻能說是天助,或許也是人謀之功。
由此可見,劉禅是昏庸的君主,誰周是沒有骨氣的大臣,他們和申包胥、田單、範蠡、文種這些賢明的臣子相比,相差太遠了。
”]
晉時,李特複據蜀。
[初,特在蜀暴橫,晉乃募取特兄弟,許以重賞。
未暇,宣聞,遂不藏。
李特弟骧見書,悉改其購雲:“敢斬六郡人頭首李、任、闫、趙等及氏侯王一人,詣官,許以重賞。
”六郡人見之大駭,遂并反歸特。
益州牧羅尚遣隗伯攻李雄于鄲城,疊有勝負。
冬十月,雄與樸泰金,鞭之流血,令泰佯得罪,奔尚,欲為内應。
尚信之,以兵随。
泰、雄内外擊之,大破尚軍。
雄乘勝追蹑,夜至城下,因稱萬歲,诳尚城中雲:“已得郫城。
”尚信之,開少城門,雄軍得入。
尚遂遁走,遂克成都稱王也。
]
晉桓溫滅之。
至宋義熙中,谯縱又殺益州刺史毛璩于成都,稱成都王。
[初,毛璩使任約赴義軍,軍至枝江,會劉毅敗,約奔桓振。
璩聞約奔桓振也,自将兵三千,由外水下。
谯縱為之參軍,使将梁州兵五百人,從内水發。
梁州人不欲東,遂推縱為主,反攻涪城,克之。
璩聞難作,自洛陽步還,至成都。
為縱黨所殺也。
]
宋使朱齡石滅之,此蜀國形也。
[議曰:吳蜀唇齒之國,蜀滅則吳亡,信乎?陸士衡曰:“夫蜀蓋蕃援之與國,而非吳人之存亡也。
”何則?其郊境之接重山,積險陸,無長谷之徑,川隘流汛水,有驚波之難,雖有銳師百萬,啟行不過千;夫舳舻千裡,前弛不過百艦。
故劉氏之伐,陸公譬之長蛇,其勢然也。
故黃權稱曰:“可以往,難以返,此兵之絕地也。
”古雲:“夫道狹路險,譬少兩鼠鬥于穴,将勇者勝也。
”]
【譯文】
晉朝時,又有李特占據了蜀地。
[起初,李特在蜀國橫行霸道,晉廷就緝拿李特兄弟,以重金懸賞。
李特聽說懸賞捉拿自己,就派弟弟李骧偷偷去揭榜,把它改成:“有能斬送流民首領李、任、闫、趙等人和氏候王一人的,送交官府有重賞。
”六郡人見了非常驚駭,于是一起反叛歸順李特。
益州牧羅尚派隗伯在鄲城攻打李雄(李特少子),互有勝負。
寒冬十月,李雄給樸泰黃金,把他鞭打得渾身是血,讓樸泰假裝獲罪,投奔羅尚,做李雄的内應。
羅尚相信了樸泰,派給他軍隊。
樸泰、李雄内外夾擊,大破羅尚的軍隊。
李雄乘勝追擊,夜裡到了成都城下,于是高呼“萬歲”。
哄騙城中的羅尚說:“已經攻下了鄲城。
”羅尚信以為真,打開了小城門,李雄的軍隊進入城中。
于是羅尚逃走,李雄攻克成都稱王。
]
後被晉國的大将桓溫率軍剿滅。
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