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備各級官員,調整安置各種人才,在國内使用仁德的教化,運用軍事謀略和武裝力量保衛國防,然後廣施仁政,使全國老百姓都受到實惠。
諸葛亮行軍打仗的時候,路不拾遺,不拿群衆一針一線,可惜就在他大功告成之際不幸謝世。
閱讀他的遺文《出師表》,就可以明白他的志向、謀略是多麼宏偉遠大了。
他立身處世的原則,總是有功勞計在下屬身上,部下有失誤就引躬自責,看到别人有長處就服從,聽了正确的意見就改正,所以他的聲譽才會那麼有力量,不論遠近,他的影響都那麼強烈、久遠。
孟子說過:‘懂得了伯夷的氣節,貪婪的人應當自覺地變得廉潔。
’我覺得了解了孔明之忠烈,奸臣也應當立刻變得有氣節。
孔明幾乎是可以和伊尹、呂望一争高下的名臣,怎麼能和樂毅相提并論呢!”
或曰:“商鞅起徒步幹孝公,挾三術之略,吞六國之縱,使秦業帝,可為霸者之佐乎?”
劉向曰:“夫商君,内急耕戰之業,外重戰伐之賞,不阿貴寵,不偏疏遠。
雖《書》雲‘無偏無黨’,《詩》雲‘周道如砥,其直知矢’,《司馬法》之厲戎士,周後稷之勸農業,無以易此。
此所以并諸侯也。
故孫卿曰:
‘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
’夫霸君若齊桓、晉文者,桓不倍柯之盟,文不負原之期,而諸候信之。
此管仲、咎犯知謀也。
今商君倍公子卬之舊恩,棄交魏之明信,詐取三軍之衆,故諸侯畏其強而莫親信也。
藉使孝公遇齊桓、晉文,得諸侯之統,将合諸侯之君,驅天下之兵以伐秦,秦則亡矣。
天下無桓、文之君,故秦得以兼諸候也。
衛鞅始自以為知王霸之德原,其事不倫也。
昔周召公施美政,其死也,後世思之,《蔽芾甘棠》之詩是,嘗舍于樹下,不忍伐其樹,況害于身手?管仲奪伯氏骈邑三百戶,無怨言。
衛鞅内刻刀鋸之刑,外深斧钺之誅,身死車裂,其去霸者之佐亦遠矣!然孝公殺之,亦非也。
可輔而用,使衛鞅施寬平之法,加之以恩,申之以信,庶幾霸者之佐乎!”
[議曰:商鞅初因景監求見秦孝公,說以帝道,孝公意不入,時時睡,後又與鞅語,不知膝之過席。
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君歡甚也。
”鞅曰:
“始吾說公以帝道,而曰:‘久遠矣,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子孫成事乎?’吾又說以伯道,其意欲之而未能也。
吾又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悅之。
然亦難以比德于殷周矣!”
昔齊桓公與魯莊公會于柯而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反魯侵地。
桓公許之,後悔,欲無與魯地而殺曹沫。
管仲曰:“棄信于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
”
于是與曹沫三敗所亡之地。
諸侯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
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齊。
齊桓公救燕而還,燕莊公送桓公入齊境。
桓公曰:“非天子,諸侯送不出境。
吾不可以無禮于燕。
”于是分溝割燕君所至與燕君,令複修召公之政,納貢于周,諸侯聞之皆從,齊桓公于是始霸。
由此觀之,商鞅深刻棄信,非霸者之佐明矣。
然孝公欲速,不從鞅言,孝公過也。
商鞅牽于世,迫于君,不得行其志耳。
劉向以鞅無霸王之術,謬矣。
]
【譯文】
商鞅原是魏國旁支的後代,因不被魏惠王重用,他便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千裡迢迢去遊說秦孝公,準備了帝術、王術、霸術三種方法和吞并六國的縱橫捭阖策略,終于使秦成就了霸業。
他能算作霸者的良師嗎?
劉向認為:商鞅為使秦國富強,在内政方面抓緊發展農業,在軍事方面重視讓有戰功的人受賞進爵以鼓勵将士。
在執行新法的過程中,對朝廷裡的權貴寵臣不留情面,對普通百姓不分親疏遠近。
《尚書》所說的“沒有偏心,不結私黨”,《詩經》所說的“周朝的治國之道象盤石一樣公平坦白,象箭一樣正直無私”,就是象齊景公時的名将司馬穰苴那樣善于激勵将士,象周朝的創始人後稷那麼善于發展農業,對商君制定的一系列新法也不能再改變了。
這一切,都為秦國後來兼并六國奠定了基礎。
所以荀子說:“秦國四代人都有超過别國的地方,不是靠幸運,是治理得法的必然結果。
”譬如曾稱霸一時的齊桓公能信守諾言,歸還了占領的魯國土地,自柯邑會盟之後,各同諸侯無不佩服桓公的信義;晉文公在圍攻原邑的時候,與城中居民約定,三日城不下,就領兵而去,決不為奪城池殺傷居民,後來果然如期退兵。
文公的這種作法,取得了各國諸侯的信任,所以赢得了盟主地位。
桓公、文公所以能受諸侯擁護,應當歸功于桓公的謀臣管仲和文公的謀臣咎犯(即狐偃,文公重耳的舅父)的智謀。
可是商君變法成功以後,在攻打魏國的時候,魏使公子卬領兵迎敵,兩軍對峙,還沒有交鋒,商鞅投書給魏公子,大談昔日在魏時的友情,并約定兩人會面暢飲後,各自罷兵。
結果商鞅不守信義,在會談時埋伏武士俘虜了公子卬,襲擊了魏軍。
各國諸侯因此畏懼秦國的強暴無信,誰都不敢與之建立友好關系。
假如秦孝公遇到的對手是齊桓公、晉文公,這樣的霸主聯合各路諸侯的将領,統帥天下的軍隊讨伐秦國,秦國滅亡定了。
隻因為當時天下已經再沒有齊桓、晉文那樣的國君,所以才使秦國逐一兼并各國諸侯。
商鞅自以為懂得王霸的道理,實際上就他所做的事來看,完全是南轅北轍。
從前周朝的召公實施仁善的政治,死了以後,後世的人們思念他的恩德,做了《蔽芾甘棠》的詩來歌頌他。
曾經在甘棠樹下住的人,因懷念他的賢德都不忍心伐樹,更不用說會傷害召公本人了。
晉文公因管仲有大功于國,把伯氏的骈邑三百戶賞給了管仲,伯氏毫無怨言。
如今商鞅對内實行嚴酷無情的殺人、斷趾等刑法,對外窮兵贖武,東征西伐,而他自己從被封于商、於之地後,俨然一國之君,被朝中貴族和曾被他的新法處罰過的權貴聯合誣陷,最後車裂身死。
這樣看來,他離做霸者的良相還差得遠呢!
不過秦孝公殺他也不對。
他應當在重用商鞅的同時,施行寬容平和的法律,再配合使用恩德,處處能證明一切措施都言而有信。
這才差不多是真正輔佐君王成就霸業的作法。
[曆史上還有一種不同的看法是:商君起先通過秦廷姓景的太監見到了秦孝公,給他講述帝王之道,孝公聽不進去,不時打瞌睡。
最後一次與商鞅交談,商鞅給他談霸王之道,他越聽越感興趣,兩膝不知不覺往前移,乃至跑到了坐席下面。
退出後,景監問商鞅:“你是用什麼辦法打動大王的,大王興奮極了!”商鞅說:“第一次我對他講帝王之道,大王說:‘這太遙遠了,哪能悶悶不樂的等上幾百年,慢騰騰的打基礎,讓子孫後代去成就事業呢?’我又向他講做諸侯盟主的謀略,大王也想這麼做,可是做不到。
最後我給他講富國強兵、統一天下的權術,他非常高興,打定主意就這麼幹了。
但是他要達到殷商、周武那樣的德行,很難啊。
”
從前齊桓公與魯莊公會盟于柯邑,莊公手下的曹沫用匕首逼迫桓公歸還被齊國侵占的土地,桓公當時答應了,過後又反悔,不但不想歸還沈陽等地,而且要殺曹沫。
管仲勸他說:“這樣做在各路諸侯面前失去了信譽,以後誰都不會再幫助我們。
千萬做不得。
”于是桓公把魯國三次打了敗仗失去的土地悉數歸還。
消息傳到各國諸侯那裡,對齊國産生了信賴,都想依附了。
齊桓公在位的時候,燕國受到山戌的侵犯,燕莊公向齊國求援。
桓公幫燕國打退了山戌,領兵歸國時,燕莊公因對桓公感激之至,送桓公到了國境,仍然戀戀不舍,不知不覺進入了齊國領地離國界五十裡的地方。
桓公說:“按禮儀來說,如果不是送天子,送諸侯不該出國境。
你今天把我送到這裡,我不能對燕國不講禮節,那麼從今以後就從這裡算做咱們兩國的國界吧。
”于是以燕莊公送他所到之地為界,把齊國北邊五十裡以外的領土都給了燕國。
又因燕國是周召公的後代,桓公囑咐燕莊公複興召公的政治,向當時在位的周平王進貢稱臣,有如周成王、康王時那樣。
諸侯聽到這件事後,紛紛追随齊桓公,桓公從此建立了霸業。
從這些曆史經驗來看商鞅,他對内立法嚴酷苛刻,對外背信棄義,算不上霸主的良相是很明顯的。
不過話說回來,秦孝公急功近利,隻求速成,因而使商鞅的帝王之道不能實行,商鞅是屈從于當時的形勢和當權者的主觀願望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劉向認為商君不懂真正的霸術是錯侯的。
]
諸葛亮以馬谡敗于街亭,殺之。
後蔣琬謂亮曰:“昔楚殺得臣,然後文公喜可知也。
天下來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哉?”亮流涕曰:“孫武所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