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二 臣行第十

首頁
    制勝者,用法明也。

    是以楊幹亂法,魏绛戮之。

    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複廢法,何用讨賊耶?” 習鑿齒曰:“諸葛亮之不能兼上國也,豈不宜哉?夫晉人視林父之後濟,故廢法而收功。

    楚成暗得臣之益己,故殺之以重敗。

    令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國,而殺其俊傑,退收驽下之用,明法勝才,不師三敗之道,将以成業,不亦難乎?” [晉侯使荀桓子與楚戰于邲,桓子敗歸而請死,晉侯欲許之。

    士貞子曰: “不可。

    城濮之役,晉師三日館谷,文公猶有憂色。

    左右曰:‘有喜而憂如有憂而喜乎?’公曰:‘得臣猶在,憂未歇也。

    困獸猶鬥,況國相乎!’及楚殺子玉,公喜而後可知曰:‘是晉再克而楚再敗也。

    ’楚是以再世不競。

     今天或者大警晉也,而又殺林父,以重楚勝,其無乃不競乎?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保也。

    君若之何殺之?夫其敗也,若日月之蝕,何損于明?”晉侯使之複其位也。

    ] 【譯文】 諸葛亮因馬谡失守街亭,按軍法論斬。

    事後蔣琬對諸葛亮說:“戰國時楚晉交戰,楚國因元師得臣兵敗被逼自刎,晉文公得信後很是高興。

    可見往事不可不引以為戒。

    現在天下未定,處死馬谡這樣有智謀的大将,豈不可惜?”諸葛亮淚流滿面說:“孫武所以能克敵制勝,是因為軍法嚴明,也正因為此,晉悼公伐鄭戰于虎牢時,楊幹仗着是悼公的弟弟,不聽軍令,被司馬魏绛以軍法論處。

    如今四海分裂,戰争剛剛開始,如果廢止了刑法,還怎麼讨伐賊寇呢?” 晉代史學家習鑿齒說:“諸葛亮不能兼并魏國,不是理所當然的嗎?昔日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看到荀林父沒有及時過河,文公沒有按軍法處置他,結果取得了成功;楚成王不理解得臣是為了他才失敗的,殺了得臣後導緻了更大的失敗。

    當時蜀國的疆域狹窄荒僻,人才比不上魏圖興旺,再把馬谡這樣的俊傑殺了,無可奈何收羅起用才德都較差的人,很明顯是把法律看得比人才更重要。

    這種不記取三次北伐失敗之教訓的做法,還想成就大業,不是勉為其難嗎?” [還有一件戰國時的故事可以作為這一觀點的參考。

     公元前597年,晉景公命令荀林父(即桓子)率軍與楚國在邲地(今河南荥陽東北)打了一仗,晉軍大敗。

    荀林父回國後請求處死自己。

    晉景公想答應他,士貞子勸阻說:“不可以。

    晉楚城濮之戰時,晉軍取勝之後,占領了楚軍大寨,寨中屯積着大量的糧草,晉軍整整吃了三天。

    晉文公仍舊神色憂郁。

    左右随從說:“有喜事還憂慮,如果有了憂愁還能高興嗎?”文公說: ‘楚國的元師得臣還活着,總是憂心忡忡,高興不起來。

    困獸猶鬥,何況是一位國相呢!’等到楚國殺了子玉(即得臣),晉文公喜形于色,說:‘這是晉國的再一次勝利,楚國的又一次失敗呀!’從那以後,楚國有兩代之久國力衰弱。

    現在上天或許是要給晉國一個嚴重警告吧!再把林父處死,讓楚國得到雙重的勝利,晉國從此以後大概再不會有與其它國家抗衡的力量了吧?荀林父事奉你大王,處理國務的時候竭盡忠誠,回家休息的時候想着稱補過失。

    他是國家的楝梁啊!這樣的忠臣,為什麼要殺他呢?他這次失敗,如同日月有日蝕、月蝕,怎能損害其光明呢?”晉景公聽從了這一意見,恢複了荀林父的職權。

    ] 漢代以周勃功大。

    霍光何如? 對曰:“勃本高帝大臣,衆所歸向,居太尉位,擁兵百萬,既有陳平、王陵之力,又有朱虛諸王之援,郦寄遊說,以谲諸呂,因衆之心,易以濟事。

     若霍光者,以倉卒之際,受寄托之任,輔粥幼主,天下晏然。

    遭燕王旦之亂,誅除兇逆,以靖王室。

    廢昌邑,立孝宣,任漢家之重,隆中興之祚,參聲伊周,為漢賢相。

    推驗事效,優劣明矣。

    ” [袁盎問漢文帝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社稷臣也。

    ” 盎曰:“可謂功臣,非社稷臣。

    社稷臣者,主在與在,主亡與亡。

    方呂後時,劉氏不絕如帶,绛侯為太尉,主兵柄不能正。

    呂氏崩,大臣相與誅諸呂,太尉主兵适會其成功。

    所謂功臣,非社稷臣也。

    ”] 【譯文】 漢代的周勃在漢高祖死後,平定了呂後亂政,恢複了劉家的天下,曆來被人們認為功勞很大,霍光比起他來怎麼樣? 對這兩個人應當這樣看。

     周勃是劉邦的老鄉,在劉邦南征北戰打天下的時候,就是劉邦的功臣,衆望所歸,很受群衆擁護。

    後來他官居太尉,手握軍權,統率着百萬大軍,既有陳平、王陵這樣的謀士幫助他,又有朱虛侯劉章等王子的援助,再加上郦寄在呂氏權臣的圈子裡周旋遊說,搞些陰謀詭計為他通消息,放煙霧,由于朝野上下人心所向,所以很容易成功。

     可是霍光呢,是在漢武帝突然病重,事出倉促,将輔助八歲幼主漢昭帝的重任托付給他的。

    在他獨攬朝政,輔佐幼主期間,整個國家被治理得很好,全國一片安定繁榮的景象。

    後來發生了燕王劉旦的叛亂,他将一幫參與策劃叛亂的人全部處死滅族,肅清了朝廷裡的反對勢力。

     昌邑哀王劉賀,是武帝的孫子,漢昭帝在位十三年去世後,因無親生兒子繼位,就推擁劉賀當了皇帝。

    可是這位公子一進長安,登上寶座後就淫亂昏愦,令人不堪。

    霍光與朝中文武百官商量後,廢掉了劉賀,迎立流落民間的皇曾孫劉洵為漢宣帝。

    霍光肩負着漢家劉氏的重任,執掌大權先後二十年,威震朝野,名滿天下,使漢朝中道興隆,皇權延續,名聲與伊尹、周公不相上下。

    作為漢代有賢名的輔相,從他對當時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強盛所做的貢獻看,與周勃相比,其優劣是很明顯的。

     [關于對周勃的評價,袁盎和漢文帝有這樣一段對話。

    袁盎問漢文帝:“陛下認為绛侯周勃是怎樣的一個人?”文帝說:“是社稷之臣。

    ”袁盎說:“可以說是功臣,還算不上社稷之臣。

    能稱得上社稷之臣的,應當做到與主同在,與主同亡。

    在呂後篡權的時候,劉氏的子孫還很多,當時周勃身為大尉,握有兵權,可他采取睜一眼閉一眼的态度,不去制止。

    等到呂後死了以後,文武大臣一緻要求誅滅呂氏家族,太尉又擁有兵權,正碰上這種機會,所以才能大功告成。

    因此說他是功臣,不是社稷之臣。

    ”] 後漢陳蕃上疏薦徐稚、袁闳、韋著三人。

    帝問蕃曰:“三人誰為先後?” 蕃曰:“闳生公族,聞道漸訓。

    著長于三輔,禮義之俗,所謂不扶自直,不镂自雕。

    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傑出,宜當為先。

    ” 【譯文】 後漢的太尉陳蕃向漢桓帝推徐稚、袁闳、韋著。

    桓帝問他:“這三個人誰更好一些?”陳蕃說:“袁闳出身于權貴大家,通曉了安身立命之道後,潔身修行,品操越來越合乎聖人遺訓;韋著很适于做京官,為人處事很有禮義,這種修養仿佛已經變成了他的生活習慣,他是那種人們常說的‘不扶自直,不镂自雕’的人;至于徐稚,他是南昌人氏,家境清貧,持身恭儉,卓然不群,在當地很有名聲,應當說數他最為傑出。

    ” 或曰:“謝安石為相,可與何人為比?” 虞南曰:“昔顧雍封候之日,而家人不知,前代稱其持重,莫以為偶。

     夫以東晉衰微,疆場日駭,況永固[符堅字也]六夷英主,親率百萬。

    符融俊才名相,執銳先驅,厲虎狼之爪牙,騁長蛇之鋒锷,先築賓館,以待晉君。

     強弱而論,鴻毛太山,不足為喻。

    文靖深拒桓沖之援,不喜謝玄之書,則勝敗之數,固已存子胸中矣。

    夫斯人也,豈以區區萬戶之封,動其方寸者欤? 若論其度量,近古已來,未見其匹。

    ” 【譯文】 東晉時的謝安(字安石)作為晉孝武帝的宰相,可以和誰相比? 虞世南說:“從前東吳的宰相顧雍受封為侯的那一天,連家屬都不讓知道,前代的人們說起來都稱贊他質樸穩重,無人能及。

    在東晉那種整個社會混亂衰敗的時代,王朝日漸沒落,全國戰火四起,百姓常年驚恐不安。

    公元383年,曾經消滅了前涼、前燕等六個少數民族國家的前秦皇帝符堅(字永固)親自統帥百萬大軍,又有符融這樣英姿勃發的丞相指揮精銳部隊為前鋒,一百萬由青壯年組成的大軍水陸并進,如狼似虎,浩浩蕩蕩,直逼江南。

    符堅自恃兵強将猛,還未開戰,就在淝水西岸修建了一處賓館,準備安頓被俘的晉朝皇帝。

    就當時秦、晉兩國的軍事實力的強弱而論,用鴻毛與秦山來比喻也不過分。

    而謝安能在這大軍壓境、旦夕即亡的關頭,依舊泰然自若,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