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下之富,四海之貴,一旦棄之,猶曰無罪,臣竊為陛下羞之。
”乃默然,缢殺之]。
【譯文】
秋天七月,唐國公李淵想向西進攻長安,在太原郊外的原野上打着白旗在軍前誓師,當時披挂甲胄的軍隊有三萬人。
公子李元吉留衛太原。
起義軍隊駐紮在霍邑。
隋朝的武牙郎将宋老生率領軍隊抵抗李淵的起義軍。
當時正趕上秋雨連綿,幾天不晴,軍隊的糧食供給沒有保障,并且又有人謠傳說突厥的軍隊将要襲擊太原。
李淵很害怕,想帶領軍隊返回太原,因為聽了秦王李世民的勸說才沒有這樣做[李世民勸說道:“隋炀帝獨斷專橫,天下人心渙散。
盜賊和反叛的軍隊紛紛出現,男的不能從事農業生産,女的沒法進行家庭勞動。
所以我們才要挺身而出,安定天下。
我們憑借崤山和函谷關的險要地形,再加上我們控制着皇帝并以皇帝的名義命令諸候,安定天下,所以天下人紛紛響應我們的義舉。
今天剛剛遇上這樣一小股敵人的抵抗,就想退縮回去,我恐怕軍隊一但解體,前功盡棄了。
再說即使回去守太原,恐怕也已經晚了。
這樣的話,就不如孤注一擲,堅決地按原計劃行動了。
”李淵聽從了秦王的話]。
宋老生拼死與李淵的起義軍作戰,最終被打敗,起義軍攻克了霍邑[各個城池相繼向起義軍投降。
隻有屈突通在河東堅決抵抗,城池因此沒有攻下],冬季十月,起義軍進駐到長樂宮,衛文升控制着代王,堅守長安不投降。
十一月,起義軍終于攻克長安,李淵仍然讓代王楊侑為皇帝,改年号為義甯[派使臣出去視察各郡縣的情況。
隋建造的行宮,李淵都查封了;後宮的宮女妃嫔,都讓親屬領回家去。
當初,隋朝的軍隊都擾亂老百姓,老百姓把他們作為禍患對待。
等到李淵的起義軍進駐長安的時候,紀律嚴明,不動老百姓一絲一毫的東西。
老百姓都說:“真是我們理想的好皇帝啊!”]。
這時隋炀帝想去丹陽,而大臣和将士都是北方人,不願意去南方,都想再回北方。
字文化及看到老百姓實在沒法活下去了,就在江都殺死了隋炀帝。
隋朝王室的王侯不論老小,都同時被殺死。
宇文化及立太子楊浩為皇帝,自己做丞相[隋炀帝曾經夢見一個穿黑衣服的小孩說:“離開也是死,去也是死,不如坐船渡過長江。
”裴蘊、虞世基都是南方人,慫恿隋炀帝去南方。
然而炀帝手下的将領們不願去南方,想一并用毒酒殺死這兩個人。
南陽公主聽說這件事,因為怕殺死她的丈夫,于是把這件事告訴了宇文士及。
宇文士及又告訴了他哥哥宇文化及,宇文化及見衆人都已經感到不滿,認為反叛的時機成熟,就帶兵起義,拘禁了隋湯帝。
隋炀帝說:“我做了什麼對不起天地的事而落到今天這個下場?”馬文舉回答說:“我聽人家說老百姓不能沒有給他們作主的人,所以上天要立一個皇帝來安撫他們。
因此說皇帝是為百姓服務的,并不是老百姓非要養活一個皇帝。
當初高祖文皇帝免除嚴酷的法令,廣泛地在老百姓中間施行恩德,向南讨伐強大的陳國,向北平定了外族的侵略,二十多年後,天下太平,然而不久他卻去世了。
你做了皇帝以後,不理朝政,外出尋歡作樂,老百姓被擾亂的得不到一天安甯,為尋歡作樂方便而逼百姓疏通河道,老百姓困苦疲勞。
高穎、賀若弼都是朝中有才能的重臣,功勳和品德都很突出;薛道衡才能出衆,完全可以安定天下。
然而就是這些人,卻被你殘忍地無辜殺害,這以後朝中有才能的人漸漸少了,而專會投機拍馬的小人卻一天天地多了,再加上你多次征讨遼東,将士傷亡慘重,導緻國庫空虛。
天下死人的屍骨覆蓋了原野,正是這些死去的人的冤魂到上天那裡告了你的狀,上天才要派人征讨你。
還有,在雁門地區,你被北方敵國的軍隊圍困,解圍之後,你本來應該就此罷手,好好反省一下過去的行為,然而你偏偏繼續巡歡作樂。
将領和士卒連粗布衣服都沒有,而你的後宮裡的人卻連羅绮都穿厭了;将領和士卒連糟糠都吃不上,而你養的犬馬卻連粟肉都吃膩了。
士兵多年在外征戰,铠甲上生了虱子,戰馬從沒有解下鞍子的時候,再加上你聽不進去大臣們的功告,總想為自己的荒唐的行為掩飾,并且沒有心思返回長安管理政務,一味在外邊貪圖享受。
從而導緻天下大亂,把本來繁榮安定的局面搞得一塌糊塗,而你還敢自稱元罪,連我都為你感到羞恥。
隋炀帝無話可說,最終被勒死]。
五月戊子,天子侑遜位于别宮,禅位于唐,都長安[大業未,謠曰:“桃李子,洪水遠楊山,宛在花園裡。
”李,唐姓也;洪水者,唐王諱也;揚,隋姓也;花者,葉不實也;園囿者,代王名侑,與囿音同;會楊侑雖為帝,終于曆數有歸,唐王當踐其位也]。
已已,王世充、段達等立越王侗為皇帝于洛陽。
六月,字文化及自江都至彭城,據黎陽,稱許。
李密率大軍,壁清淇。
敦煌張守一聞密之拒化及也,說越王以讨。
越王不用其策,用孟琮計,與密連和。
[張守一說曰:“臣聞鴻鴿之翔未就,沖天之情已萌;武豹之文未備,食牛之心已成。
今陛下據全周之地,背河面洛,帶甲十萬,粟支數十年,此霸王之資,非待翔成文備之勢也。
固城自守,不以濟世為心,何異夫群蟻之嬰一穴乎?竊為陛下不取。
”越王曰:“若之何?”對曰:“三王之興,五伯之舉,莫不由兵以成大業。
故夏啟有甘野之師,齊桓起召陵之衆,皆以征讨不庭,伐叛威恿也。
今天下土崩,英雄竟起,為陛下腹心之患者,莫過夏魏。
夏遣師涉河,則東都非陛下之地;魏遣師逾洛,洛口之粟非陛下所有。
累卵之危,無以加也。
臣聞兵以正合,而以奇勝。
韓信所以斬成安,子房所以降秦也。
請選精銳之士二萬人守洛陽;三萬人循河而守,以備夏寇之來;親率大軍出洛口,掩魏之師,魏之群臣謂陛下從天而降,倉卒之間,智者不為計矣。
李密既滅,則建德懾氣,備守邊疆,相時而動,則文皇之業可修,世祖之基不墜。
”越王曰:“朕新受命,人神未附,兵革屢興,恐士大夫解體于我。
”守一曰:“陛下以累聖之資,繼二祖之業,雖夏人之思禹德,複戴少康;漢室之戀劉宗,重尊光武。
以今況古,彼有慚德,況密有可伐之勢者三,何則?始密與翟讓同起烏合之衆,大業已就,密乃殺讓而奪其位。
士卒初喪其主,鬼神新夫其祀。
人神未附,一也。
地廣兵衆,法令不明,賞罰不信,二也。
精銳之卒并拒秦王,鞏洛所留悉皆老弱,乘其虛而襲之,必得志矣,三也。
志曰:‘奪人之先’,又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陛下兼此三事,又居之以先,無不克矣。
”王将從之。
孟琮曰:“化及率思歸之衆,其鋒不可當;李密英雄,勇略不世,非密無以滅化及;且襲之下得,複生一化及。
臣請說以利害,示以大節,使為元戎,以除兇侵,徐議其後,未為晚也。
”王曰:“善。
”孟琮東說密曰:“明公以烏合之卒,密迹王城,罕慕德之人,無山澤之固,兵法所謂四分五裂,特所忌焉。
念東有化及之師,西有東都之衆。
來拒化及,則王師襲其後;備東都而不行,則化及之師日至,于是六軍屯洛口,化及下武牢,誠恐不暇轉旋,敗亡已及。
今皇帝世宗成帝之子,世祖明帝之孫也,以累世之資,當樂推之運,士馬百萬,據有舊都。
字文化及懷音蔑聞,親行泉獍。
主人枕戈待旦,将卒蓄力待明。
将軍誠能率先啟行,誅鋤兇暴,則有磐石之安,無累卵之危也。
晉文舍斬法,齊桓置射鈎。
況主上聖哲自天,寬和容衆,勿以疇昔之失,過望于皇帝也。
狐裘羔袖,将軍擇焉。
”]密初聞張守一之謀,大懼;及琮至,大悅。
使記事李儉朝,越王大悅,拜密為太尉魏國公。
李密無東都之慮,盡銳攻化及,破之。
密自敗化及,益以驕傲,越王命王世充擊密,密不用祖彥君計,密師敗績。
遂西奔京師,尋謀叛,殺之。
[王世充之擊密也,密會群僚議之。
裴仁基曰:‘世充今悉銳而至,洛下必空,但堅守其要路,無令得東而已。
以銳卒三萬循河曲而上,示逼東都,東都必急,世充必救。
待其至洛,然後還軍。
如此,吾有餘力,彼勞奔命,乓法所謂‘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數戰以疲之,多方以誤之’也。
”密曰:“公知其一,不知其二。
今世充之兵不可當者三:兵仗精銳,一也;決計深入,二也;食盡求戰,三也。
我但乘城固守,蓄力待時。
彼欲戰不得,求走無路。
不盈十日,世充之首可緻麾下。
諸君以為何如?”
單雄信曰:“以樂戰之兵當思歸之卒,食飽不故,戰必克矣。
”祖彥君曰:
“不可,夫師曲為勞,帥止為直;曲則為饑,直則為飽。
世充挾隋室之威,不可為曲;主公以逆為名,不可為直。
裴光祿之謀,一時之上也;主公之策,持久之上也;單将軍之謀,滅亡之下也。
夫物不兩大,勝無常資。
故慶者在闾,吊者在門。
誠恐乘于化及,必殆于世充。
請按甲息兵,候時觀釁,世充志大而體強,心勇而多悍,伍于自伐,必有異圖。
不盈數年,禍将作矣。
然後仗順而舉,應天順人;嵩嶽為城,洛水為池;武臣勒兵經略于外,文吏儒士守之于内。
孰與邀一時之功,墜萬全之業?欲取之,先與之;将弱之,必強之,欲取而下與,必受天咎;将弱而下強,必受天殃。
願主公始與之而強之,我承其弊,以全制其後,無弗捷矣。
”密曰:“智哉”。
欲不戰。
王伯當,單雄信曰:“天下安樂,百姓無事,耨文采墨,從容于廟堂,武不如文;四海沸騰,英雄竟起,角帝圖王,蕩清氛祲,文不如武。
各有其時,不可戾也。
越王淫虐之餘,天厭之久矣。
且天命不常,能者伐之,何曲直之有?請以定亂屬武臣,制治屬文吏。
今日不戰,大事去矣。
”密遂用單雄信策。
合戰,密師敗績。
世充乘勝趨洛口。
密左長史哪元真以倉城降。
密奔武牢,不敢入。
北渡河,遂奔唐,初,王伯當與單雄信,徐世勣俱為密将,軍中号為三傑。
故密信之而大戰。
]大唐武德二年,王世克殺越王侗于洛陽,僭稱尊号,隋氏滅矣。
[梁時沙門寶志為書曰:“牽三來就丸,索虜下殿走。
意欲東南遊,厄在彭城口。
”今茲三月,江東童謠曰:“‘江水何冷冷,楊柳何青青,人今正好樂,已夏戌彭城。
”牽三就九,十二年也;戍言輸也;吳人謂北人為虜,江都西有彭城村,村有彭城水,上引其水入西閣之下,果于此被執。
初,上在江都,聞英雄竟起,皆曰:此乃狂賊,終無所成。
”及聞義師起,上方卧,驚起曰:“此得之矣!揚廣博覽多聞,而不知學,淵為天子,安用聖為?”
撫心而歎,久之複卧,曰:“王者不死,天自成人也。
”]
【譯文】
五月戍子日這天,楊侑把帝位交給唐國公李淵,李淵把長安作為都城[大業未年,有歌謠唱道:“桃李子,洪水遠楊山,宛在花園裡。
”李是唐代皇帝的姓。
洪水指的是“淵”字。
楊是隋朝皇帝的姓,有花葉是說沒有果實。
“園”和“囿”字是一個意思,指花園,代王姓楊名侑,情和囿聲音相同。
這首歌謠是說楊侑雖然是帝王,但是終于因為隋朝上天安排的命運已經結束。
必将被唐朝代替]。
已已日這一天,王世充、段達等人在洛陽立越王楊侗為皇帝。
六月,字文化及從江都進軍到彭城,占領黎陽,稱号“許”。
李密率領大軍在清淇這個地方建築軍用堡壘。
郭煌張守一聽說李密拒絕并抵抗宇文化及,就勸說越王讨伐李密,越王沒有聽從他,而采納了孟琮的計策,和李密聯合起來。
[張守一勸說道:“我聽說鴻鹄這種鳥沒有展翅高飛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沖向萬裡碧空的志向;勇猛的豹子身體還沒有發育成熟,吃掉牛的雄心就已經具備。
如今陛下你擁有整個周的土地,背靠黃河,面臨洛水,手下有十萬精兵,糧草供應充足,這是成就大事業的雄厚的資本啊!難道非要等到力量發展到一定程度對才行動嗎?這樣把守城門不出,不把安定天下作為自己的志向,與螞蟻整天在一個巢穴爬來爬去有什麼區别,你實在不該這樣。
”越王回答說:“那麼我該怎麼辦?”張守一說:“古代三個有名的帝王,五位有作為的霸主當初起家的時候都是依靠軍隊來奠定自己事業的基礎的。
舉例說夏啟和齊恒公都是這樣,他們都是依靠軍隊,讨伐那些喪失民心的反動勢力,從而安定天下。
如今天下形勢大亂,各地起義軍紛紛興起,然而足以成為你心腹大患的,隻有夏和魏兩家。
夏如果派軍渡黃河,那麼洛陽就可能不歸你所有了;魏如果派兵渡過洛河,洛口地區的糧草便被他們控制了,這樣的話可就危險了。
我聽說軍隊作戰要靠正義和奇謀才能取勝。
這就是韓信、張良等人屢次打敗敵人的原因。
請你派二萬精銳部隊把守洛陽,另外派三萬人在黃河岸邊巡邏防守,以防止夏軍的襲擊。
然後你親自率領大部隊走出洛口,迅速地攻打魏的軍隊,使他們來不及作出反應就被消滅。
消滅李密以後,那窦建德就一定會害怕。
這時候我們再把守好邊疆,找時機行動,就能建立文帝那樣的業績并重新恢複隋的統治。
”越王說:“我剛剛登基不久,百姓和上天都還沒有親附幫助我,這時候卻發起戰争,恐怕會遭到士大夫的反對和背叛吧。
”張守一說:“陛下你是隋朝的嫡傳後代,繼承着祖先的業績,這樣的話就象夏的臣民懷念大禹時必然會輔助他的後代少康,漢的臣民留戀劉氏王朝的統治就會重新尊重并服從光武帝劉秀的領導一樣,隋朝的臣民也一定都擁戴你。
況且說李密有三條被讨伐的理由,這些理由都是什麼呢?第一,李密開始與翟讓一同領兵起義,建立起事業之後卻殺死了翟讓。
因此上天和軍隊都對此不滿;第二,他占領的土地多,手下的軍隊多,然而也因此軍令不嚴,賞罰不明,軍隊的戰鬥力很低;第三,他的精銳部隊都去用來對付秦王李世民了,守衛洛陽的部隊都是些老弱殘兵,如果乘虛襲擊,一定能攻克洛陽。
兵法說要在戰争中占有主動地位,又說時機好不如地勢好,地勢好不如軍隊上下一心,團結一緻。
如今陛下你這幾方面取勝的條件都具備了,相信一定能打敗敵人。
”越王想聽從張守一的計策。
盂琮說:
“宇文化及率領想念家鄉的軍隊,他的鋒芒不可抵擋;李密是天下大英雄,智謀無人能比。
不是李密,沒有人能消滅字文化及的勢力,如果襲擊李密不能成功,反而讓字文化及因為李密力量的削減而獲得進一步發展的可能。
請允許我去勸說李密,讓他被我們利用,幫助我們掃平前進路上的障礙。
至于以後的事,慢慢再說也不遲。
”越王說:“好。
”孟琮于是向東去勸說李密,他說:“你率領着一群沒什麼志氣的人,又沒有險要的地勢作保障,正象兵法上所說是,呈現出四分五裂的局面,這是大忌諱呀。
現在東面有字文化及的軍隊,西面有洛陽王世充的軍隊。
抵抗宇文化及吧,王世充就會帶兵抄你的後路,抵抗王世充吧,宇文化及又會乘虛攻擊你。
如今六軍駐紮在洛口等待攻擊你的命令,字文化及也已經攻下武牢,恐怕你來不及籌劃,失敗的形勢已經注定了。
當今皇帝手下兵強馬壯,占據地利。
而宇文化及卻仿佛看不到這一點一樣,不來歸順,反而作亂,我們皇上現在已經做好了進軍圍剿他的一切準備。
你如果率領軍隊提前行動,讨伐宇文化及,那麼肯定能取得穩定自己戰略地位的作用。
古代晉文公不念寺人披斬法的舊怨;齊恒公不記管仲射鈎的前仇。
況且皇上聖明,寬和容人,請你捐棄前嫌不要過于責怪皇上。
在你面前擺着兩條路,将軍自己選擇吧。
”當初李密聽到張守一的謀略,十分害怕。
等到孟琮一到,十分高興。
派記室李儉朝拜越王,越王也十分高興,封李密官為太尉,封爵魏國公]。
李密不再害怕王世充部隊的襲擊,動用全部精銳部隊攻打字文化及并打敗了他。
李密打敗宇文化及之後,更加驕傲。
越王派王世充攻打李密。
李密因不采納祖彥君的計策而被打得大敗。
于是向西逃往長安,投奔李淵的部隊。
不久因背叛李淵被殺。
[王世充襲擊李密的時候,李密召集手下的謀臣商量這件事。
裴仁基說:“王世充現在帶領全部精銳部隊來攻打我們,洛陽一定很空虛,隻是堅守戰略要地,不讓向東進兵。
如果我們能派出三萬精兵沿黃河河漕向上,逼近洛陽,洛陽防守吃緊,王世充一定會再返回去援救,等待他又返回洛陽,我們再把軍隊退回來。
這樣下去的話,他們就會很疲勞。
兵法上說:“敵人出來我們就回去,敵人回去我們再去攻打,這樣使敵人疲勞,使敵人判斷失誤。
”李密說:“你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今王世充的軍隊不能被抵擋的原因有三個:士兵精銳;決心很大;糧食被吃盡,尋求速戰速決。
我們隻要堅持守城,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使敵人想拼命而得不到機會,想退走又沒地方可去,用不了十天,軍心渙散,内部叛亂,王世充的腦袋就會被送到我們的營帳中來。
諸位以為怎麼樣?”單雄信說:“敵方的士兵連飯都吃不飽,而我方的士兵又都積極表示願意參戰,這樣的話,一定能打敗敵人。
”祖彥君說:“不行。
軍隊理虧就衰弱,正義就堅強。
理虧就是饑餓,正義就是吃飽。
王世充打着隋朝的名義出兵,不能算理虧;而我們被老百姓認為反叛,不能算作正義。
光祿大夫裴仁基的謀劃,可以起短期的作用;主公你的謀劃,是堅持打持久戰的好策略;單雄信将軍的計策,将直接導緻失敗和滅亡。
況且說事物的力量不可能永遠強大,勝利的局面也不可能永遠維持。
人常說:祝賀你的人還沒有走,吊唁你的人又來了。
我實在是怕雖然能戰勝宇文化及,卻不一定能打敗王世充。
請你按兵不動,等待時機。
王世充身體強壯,志向遠大,不願自我誇耀,一定心存異志,用不了幾年就會引火燒身。
到那時,我們再打着順應天意民意的正義的旗号攻打他,憑借有利的地形地勢,文臣武将一起努力,肯定能打敗他。
這與因一時意氣用事而使已經初具規模的事業瞬間崩潰相比,哪個更好?想奪取他什麼東西,一定要先給他點什麼東西;想要削弱他的力量,一定先要使他強大一點。
一味地想奪取卻什麼也舍不得給他,一定會受到上天的責罰;隻顧削弱他卻不想讓它慢慢先發展一下,一定會遭到上天的懲罰,希望你能先給他點甜頭讓他強大一點,然後再抓住他的傷痛處給以緻命的打擊。
”李密說:
“好計策!”準備不和王世充交戰。
王伯當、單雄信說:“天下太平,百姓安定的時候,需要文臣出來處理類似吟詩作畫,主持宗廟祭祀之類的事情;而天下大亂,每個人都想圖謀稱王的時候,就需要武将出來鏟除邪惡,安定局勢。
對于前者來說,武将不如文臣;而相對後者來說,文臣不如武将。
文臣武将都各有派上用場的時候,要分清時機。
越王昏庸無道,老天已經厭棄他很久了。
況且上天不常把統治天下的使命交給一個人,誰有能力誰就可以代替他。
哪裡有什麼曲直之類的說法。
請你把統治百姓的任務交給文臣,而把穩定天下形勢的使命交給我們武将。
今天如果放棄作戰,以後就什麼也幹不成了。
”李密于是聽從了單雄信,與王世充軍隊交戰,結果被打得大敗。
王世充乘勝占領了洛口。
李密手下的左長史邴元真在倉城投降。
李密逃往武牢,不敢進入城裡,向北渡過黃河,投奔李淵。
當初王伯當,單雄信,徐世動在李密的軍隊中被稱作“三傑”,所以李密才信任他們而與王世充交戰。
]
唐朝武德二年,王世充在洛陽殺死越王楊侗,自立為皇帝。
隋朝最終被消滅[梁朝的時候,一個叫寶志的和尚在書中寫道:“牽三來就九,索虜下殿走。
意欲東南遊,厄在彭城口。
”今年三月,江南有一首童謠這樣唱道:“江水何冷冷,楊柳何青青,人今正好樂,已複戍彭城。
”“牽三就九”,指的是十二個年頭。
“戍”指的是“輸”,戍與輸諧音。
吳地的人稱北方人為“虜”。
江都的西邊有個彭城村,彭城村裡有條彭城河,楊廣曾經把這條河的水引到西閣的下邊。
以後果然在這裡被抓獲。
當初,楊廣在江都,聽說各地起義軍紛紛出現的時候,手下的人們都說:“是些小偷小摸,成不了什麼大事。
”
後來起義軍逐漸壯大發展起來,楊廣才驚慌地說:“我明白了!我楊廣博見多聞卻不懂的研學,李淵作天子,他哪裡有什麼聖德?”他撫摸着胸口長歎了一會兒後又躺下,說:“皇帝還沒有死,上天就開始成就他人了!”]
【按語】
李密後來慘敗,并不是由于自己的籌劃、謀略失算,而在于被王伯當、單雄信等人架空了權力。
這裡并不是說王、單等人善弄權術、别有用心,相反,這二人都是徒具匹夫之勇,四肢發達,頭腦簡單。
但正是由于他們的莽撞、蠻橫、性情不穩使李密,心中有所顧忌,生怕他們情急之下,意氣用事,鬧情緒,立山頭,因而擾亂大局。
導緻失敗的這次軍事行動,李密本來是不同意的。
李密本人當時是清醒理智的。
隻不過迫于王、單二人的壓力,不得已,違心地聽從了他們。
企事業單位的領導在選拔任用下屬時,當然以選拔忠誠可靠。
德才兼備的人物為最佳。
其次,哪怕任用一些奸邪狡猾之人,也不要讓那些頭腦簡單、意氣用事的人占據了重要的位置。
因為這種人一但喪失了理智,其頑固、蠻橫對一個集體的危害遠比那些頭腦靈活、狡猾奸詐的人來得更大。
論曰:幹寶稱:“帝王之興,必俟天命,苟有代謝,非人事也。
堯舜年禅,體文德也;漢魏外禅,順大名也;湯武革命,應天人也;高光争伐,定功業也。
各因其運而得天下。
隋時之義大矣哉。
”範晔曰:“自古喪大業,絕宗禋,其所以緻削弱禍敗者,蓋漸有由矣。
三代以娶色取禍,赢氏以奢虐緻災,西京自外戚失祚,東都緣閹尹傾國。
”成敗之來,雖亦有數,然大抵得之者,皆固得賢豪,為人去利除害;其失之者,莫不固任用群小,奢汰無度。
孔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又曰:‘遠佞人,去僻惡。
’有旨哉!”
[昔秦王見周之失統喪權于諸侯,遂自恃任人,不封立諸侯,及陳勝楚漢成由布衣,非封君有土而并滅秦。
高祖既定天下,念項王從函谷入,而已由武關到,惟修關梁,強守禦,内充實三軍,外多發長戍。
及王翁之奪取,乃不犯關梁,而坐得其處。
王翁見以專國秉政得之,即抑重臣,收下權。
及其失之,又不從大臣生焉。
更始見王翁以失百姓心亡天下,既西到京師,恃人悅聲,則自安樂,不納谏臣。
赤眉圍于外,近臣又反于城,遂以破敗。
由是觀之,夫患害非一,何可勝為防備哉!賈誼曰:“夫事有招禍,法有起奸,唯置賢良,然後無患矣!”]
【譯文】
幹寶曾經說過:“古代帝王的興起,要等待天命的安排,這期間如果有更替變化,也并非人的力量所能左右。
堯舜的時候把帝位傳給内定的繼承人,是為了體現文明民主的講求道德的政治;漢魏的時候把帝位傳給外姓的繼承人,是為了順應時勢;商周時期的變革,是順應上天和百姓的要求;漢高祖和漢光武帝時期的讨伐戰争,是為了确立自己的功勳和業績。
這些人都是因為自身的崇高品德符合上天的要求而同時得到了百姓的擁護和愛戴。
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道義真是光明傳大啊!”範晔說:“自古以來喪失祖宗開創基業的皇帝,之所以遭到滅亡命運打擊是有原因的:夏、商和周三個朝代,都因為過過份寵愛後宮的妃嫔而逐漸喪失做皇帝的道德才導緻禍患的發生;秦朝因為對人民施行殘暴的統治而被不堪忍受壓迫的百姓消滅;西漢因為外戚的勢力增長而遭到滅亡;東漢因為宦官的獨斷專權而無法擺脫國家傾覆的命運。
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古代的史官已經研究讨論了好長時間了。
從秦朝到隋朝,考察其興盛和滅亡的原因,除了天命的因素之外,還可以歸結為以下兩點:大多數得到天下的帝王都是因為得到德才兼備的人的輔助,為人民争取利益免除渦害;而那些喪失帝王位置的人,都因為任用大量的小人管理國家,再加上自己的不注意修養品德。
孔子說:‘因為注意自身修養,約束探制自己的行為而喪失了天下人對他的擁戴的君主很少。
’又說:‘遠離沒有德行的小人,發現并抛棄自身的許多不好的品格。
’這話說得有味道啊![以前秦朝皇帝看到周朝最終被自己分封的諸侯滅掉,因而不再分封諸候。
然而沒想到竟然會被身為普通百姓的陳勝、劉邦和項羽等人推翻了統治;漢高祖劉邦想到項羽曾經能輕易地從函谷關進軍關中,自己是從武關入秦,最終滅亡秦朝因而取得政權後拼命地加強對險要的關隘的把守,并不斷擴充軍隊,可是沒想到漢朝最終被王莽不廢一槍一卒的竊取了政權;王莽想到自己是因為當了把持朝中政權的重要大臣才得到了篡奪政權的機會,因此登基後不斷削除大臣們的權力,然而沒想到他并沒有因為朝中大臣專權才最終失掉了帝位;更始帝劉玄看到王莽因為遭到百姓的唾棄才丢掉了天下,于是篡位後處心積慮地想出了一些從表面上看能讓百姓高興的措施,并因此不采納谏官的勸解,自認為自己的這種做法能安定天下,卻沒想到落得個赤眉軍包圍自己,近臣親信背叛自己,從而喪失政權的下場。
因此說來,禍患的種類很多,怎麼可能消極地防備呢?還是賈誼說的對:“幹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招來禍患,再好的統治措施和方法也難免會被奸猾的人鑽空子,隻有真誠地任用德才兼備的人,然後才能避免難以預料的打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