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猛将謀臣都是古今少有的奇才,隻因為他能選任、重用他們,聽其言觀其行,所以才會統一天下,登上帝王的寶座。
漢世祖光武帝劉秀(高祖九世孫)繼承了皇室家族的仁善德性,禀承了忠貞溫和的純正精華,遵循外修風度内修精神的要則,兼有儒家的美德和才華。
聰睿豁達、博學多識、仁義智慧、開明寬容、慎重周密、樂施愛人,構成了他的品道修養。
他所處的時代,多災多難,無法無天,正值皇家的氣數已盡,世道艱難之際。
在這樣的時局下,他有如一聲春雷,聲勢雄壯地舉兵起事,組織武裝力量來抗擊強暴勢力,發動起義部隊掃蕩殘軍敗将。
他的大軍還沒有從南京出發,王莽已經被洛陽的亂兵殺死。
象劉秀這樣的人,安邦定國的大計勝券穩操以後才發動群衆,計劃謀略确定以後才采取軍事行動,所以每次進軍沒有攻克不了的堡壘,每次戰争都沒有臨陣脫逃的士兵。
他用寬厚仁慈之心來團結群衆,以超常的德行使遠方的人才慕名而來。
因此,窦融聞聽他的名聲就如影随形般地追随他,馬援第一次見面就贊歎他的英明。
象虞舜一樣,有使九代人親密和睦的聲譽;象羲皇一樣,有高尚純樸的品質。
他謙虛地聽取下屬的意見有如周公一樣不辭勞苦,留心事務象計時的儀表一樣勤快。
所以論功勞,他的業績非同導常;論尊高,他的事迹不同凡響;論道德,找不出可挑剔的瑕疵;論品行,沒有不光彩的地方。
劉秀所擁有的勢力并不大,文武輔臣也并不強,但是他最終做到了一統天下,創建了不可磨滅的功勳,讓金石碑銘刻記他的光輝業績,詩書文獻記載他的偉大。
”所以說,漢光武帝比漢高祖更偉大。
[東漢末的史學家荀悅寫道:“漢高祖劉邦出身于普通老百姓,奮劍而取天下,不是由舜堯那樣的人禅讓接位,也不是湯武所委任的那種高官,全憑自己奮鬥,有如龍從雲騰,虎挾風行,征亂伐暴,廓清天下,八年之間,海内平定,于是踏上了通天大道,登上了帝王寶座。
自古以來,書籍所載,未曾有過。
不是英雄豪傑,沒有寬容聖明的謀略,天命所授,神負扶助,哪能建立如此不朽的功勳!武王焚魚敬受大命,高祖揮劍斬白蛇,就有神女化作老婦哭訴赤帝殺了她的兒子,預兆天命的事物雖然不同,但其道理卻是一樣的。
”
《尚書》說:“上天的工作,要讓人來代替完成。
”《周易》說:“湯武革命,上順天心,下合民意。
”所講的也正是這個道理。
夏代崇尚忠誠,其流弊是粗野、簡陋,因此殷代用崇敬來糾正;崇敬的弊端是迷信,因此周代用文明禮教來糾正;可是禮教又帶來了虛僞的流弊,補救虛僞弊端最好的辦法是忠誠。
結果夏商周三代帝王的治國之道轉了一個圓圈,走到終點卻又回到了起點。
周秦之際,經過春秋戰國六百年的戰亂,可以說是文治流弊日益嚴重的時候,秦不加以改革,反而推崇酷刑,使其流弊更加嚴重。
到了漢代,鑒于法治的教訓,進行徹底改革,于是取得了政權。
三國時的孔融說:“周武王從夏朝的開創者後稷到他那個時代,曆時十五代,卻隻出現過白魚躍入舟中、赤鳥落在屋上的瑞祥。
至于漢高祖,隻因一人修積仁德,瑞兆就有四五起。
他揮劍斬白蛇,蛇母為之哭泣;兩入長安,天上五星相聚。
周武王伐纣時,殺了纣王,懸頭示衆;高祖進入秦都長安時,卻赦免了二世的兒子子嬰,并放了他。
所以說,周武王在寬容大度方面也不如高祖。
”
唐太宗的名臣虞世南說:“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
劉邦的功臣有三傑——張良、蕭何、韓信;劉秀的輔佐是二十八将——鄧禹、關漢等,但二十八将怎能比得上三傑?然而劉邦的功臣在其強盛之際幾乎都被誅滅了,劉秀對他的功臣卻都給予了優厚的待遇,使他們安享榮華富貴。
在這一點上,劉秀很值得稱頌。
對這兩個人取長補短地進行比較,還是次要的事情。
”
這樣來講,漢高祖戰勝秦國和項羽,開創漢朝基業,家族的地位和國策的創建,一直傳了十多代,雖然沒有走上王者之道,作為霸者的功德,也夠偉大了。
]
【按語】
建立了東漢政權的劉秀也是趁綠林、赤眉農民起義的混亂局面登上帝王寶座的。
劉秀在年輕的時候志向平平,看不出有什麼驚人之處。
他喜歡務農,性情溫和。
25歲上才去遊曆長安,聽說陰家有個名叫麗華的女子長得漂亮,看到衛戍司令出行時聲勢顯赫,就感慨地吟哦道:“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其志向不過如此而已。
當了皇帝後,劉秀還是那樣溫和寬厚。
即位不久,他衣錦還鄉,同族的嬸子大娘議論他什麼都好,就是太溫和了些。
劉秀聽了哈哈大笑,說:“吾治天下亦以柔道行之。
”他确實是這樣做的。
他安撫戰亂中流散的平民;廢除擅殺奴仆不治罪的陳規;減刑輕稅,精減政府機構和膺員;招納、起用人才..在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劉秀确實是一個開明、仁總的好皇帝。
他在位30餘年,從不恣意放縱,豪華奢侈。
他不喜歡飲酒,不喜歡珍玩。
在他臨終的遺诏中還說:“我無益百姓。
喪葬,一切都要象孝文皇帝那樣,務從約省。
刺史、俸祿二千石的官吏,都不要離開城郭,也不要派官員來吊唁。
”
劉秀常常表現出一種恢宏大度、平易謙和的雅量。
劉秀的老同學嚴子陵自小有高名,劉秀對他很有好感。
劉秀當了皇帝後,他隐名埋姓不願相見。
後來好不容易找到了他,劉秀當天就親自去看他,他躺在床上不起來,也不說話。
劉秀就和他躺在一起,摸着他的肚皮說:“哎,哎,子陵,你不能幫幫我的忙?”嚴還是不答應,過了好久,才睜開眼睛說:“人各有志,何必強求?”劉秀跟他談了好幾天,請他出來做官,他持意不從,後來隐居富春山。
毛澤東建立新中國後,請好友柳亞子出山,柳想效法嚴光。
毛澤東的“莫道昆明湖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就是典出于此。
劉秀對臣僚要求非常嚴格,對貪贓枉法行為決不寬容。
對皇親國戚一般也能理智對待,嚴加約束。
他的大姐湖陽公主的奴仆有一次大白天行兇殺人後,躲在公主家中,官吏無法捕捉。
洛陽縣令董宣聽說公主要出門,駕車的正是那個奴仆,就在半道截住了公主的車子,當面将那個奴仆正法。
公主立即回宮向劉秀告狀,劉秀大怒,把董宣召來,當面就要打死他。
董宣說:“請讓我說一句話再死。
”劉秀說:“你想說什麼?”董宣說:“靠着陛下的聖明,漢朝才得到中興。
現在放縱奴仆殺人,将怎麼治理天下?你不用打,我自己死吧。
”一邊說,一邊撞在柱子上,血流滿面。
劉秀趕緊叫小太監抱住他,但要董宣給公主叩個頭消消氣。
董宣堅決不叩,劉秀就叫人按着脖子強叩。
董宣兩手撐着地,就是不叩。
湖陽公主不滿地說:“文叔(指劉秀)當老百姓的時候,經常藏匿逃犯,官吏都不敢上門追捕。
如今當了天子,都不能在一個縣令身上施加一些威嚴?”劉秀笑着說:“這就是天子與平民百姓的不同啊。
”劉秀不但沒有怪罪董宣,反而褒獎了他,給了他一個“強項令”
(意為剛強不肯低頭的縣令)的美名。
事後劉秀一直記着這個七品芝麻官,在董宣死于任上後,劉秀派專人去看望,見他家中一貧如洗,劉秀感慨他說:
“董宣如此清廉,死了才知道啊!”
問題是象劉秀這樣的好皇帝,可遇而不可求。
中國幾千的曆史,這樣的皇帝屈指可數。
所以現在政治學提出的要求是:用什麼機制才能保證每一個即位的國家最高領導人都能成為老百姓理想的人主?總不能讓百姓用生命和血肉為代價,千年萬代地去碰運氣吧!
或曰:“班固稱周雲成康,漢言文景,斯言當乎?”
虞南曰:“成康承文武遺迹,以周、召為相,化笃厚之氓,因積仁之德,疾風偃草,未足為喻。
至如漢祖開基,日不暇給,亡赢之弊,猶有存者。
太宗體茲仁恕,式遵玄默,滌秦、項之酷烈,反軒、吳之淳風,幾緻刑厝。
斯為難矣!若使不溺新垣之說,無取鄧通之夢,懔懔乎庶幾近于王道。
景帝之拟周康,則尚有慚德。
”
[《漢文贊》曰:“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官室園囿,車騎服禦,無所增益。
有不便,辄施以利人。
南越尉倫,自立為帝,召貴倫兄弟,以德懷之,倫遂稱臣。
與匈奴結親而背約入盜,令邊備守,不發兵深入,惡煩百姓。
吳王詐病不朝,賜以幾杖,群臣谏說雖切,常假借納用焉。
張武等受賂金錢,覺加賞賜,以愧其心。
專務以德化人,是以海内殷富,興與禮義,斷獄數百,幾緻刑措。
嗚呼仁哉!”
或問傅子曰:“漢太宗除肉刑,可謂仁乎?”對曰:“匹夫之仁也。
夫王天下者,大有濟者也,非小不忍之謂。
由此言之,班固以太宗為仁,不在除肉刑矣。
《景帝贊》曰:‘孔子稱:“斯人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
”
信哉!周秦之弊,綱密文峻而奸宄不勝。
漢興,掃除苛煩,與人休息。
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
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人醇厚。
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哉!’此王道也。
”]
【譯文】
有人問:“班固贊頌周朝,推崇周成王、周康王;贊美漢朝,推崇漢文帝、漢景帝。
班固的看法正确嗎?”
虞世南說:“周成王繼承周文王、周武王的傳統,以周公、召公為相,教化愚昧憨厚的民衆,因為仁德的風氣日積月累,能象疾風吹蕩草叢一樣,自然會同泰民安,這并不值得眩耀。
至于漢高祖,登基之後,日理萬機,已亡的秦國遺留下來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
漢文帝以仁慈寬恕為本,以清靜怡淡為法,掃除了秦始皇、項羽殘酷暴烈的作法,恢複了黃帝、堯舜溫和淳厚的風氣,很少使用刑法,這樣治理國家,是非常不容易的。
假如他不被新垣平的妖言所惑,大搞迷信活動;不因夢見有人助他登天而寵幸鄧通的話,漢文帝就非常接近王道了。
至于用漢景帝來比拟周康王,在德行上還有所欠缺。
”
[《史記》稱贊漢文帝說:“文帝即位,二十三年沒有增加宮室園林、車騎服飾;臣民有不方便的地方,就用國家的積蓄施舍,為人民謀福利;南越王趙陀自立為帝,文帝将趙陀的兄弟都召來,各給厚賜,以德感化,趙陀大為感動,于是改帝稱臣。
文帝與匈奴曾有兄弟之約,但匈奴背約入侵,文帝派遣大将鎮守邊關,隻守不攻,擔心深入匈奴腹地會侵擾百姓。
被分封到東南沿海地區的吳王因故與文帝不和,借口有病,不肯上朝,文帝不但不怪怨,反而派人送去手杖賞賜吳王,并傳語吳王年老,可以免朝。
群臣雖然勸文帝用宣吳王人朝的辦法将其軟禁,文帝表面上聽從他們的意見,實際上不采納。
郎中令張武曾接受過吳王的賄賂,被文帝發覺後,不但沒治罪,反而賞賜他,讓他心懷慚愧。
凡此種種,表明漢文帝一心一意以德服人,因此才出現海内殷富,國家繁榮的景象。
這都是由于用禮義文明來振興國家的結果啊。
“另一方面,漢文帝勘斷案件數百起,很少使用刑罰。
真可謂是一位仁德的君王。
”
有人問傅玄:“漢文帝廢除了斷趾、割鼻等肉刑,這可以說是仁政吧?”
傅玄說:“這是匹夫之仁。
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要為天下蒼生謀求長遠利益,決不能僅僅注意這些小事。
正因為如此,班固也認為漢文帝的仁德并不在于廢除肉刑。
他在《景帝贊》中說:‘孔子稱這類人能繼承三代一直傳下來的正确的治國之道。
确實是這樣啊!周代和秦國壞就壞在政策法規周密而嚴峻,盡管如此,奸臣、内亂仍然層出不窮。
漢朝建立後,掃除煩瑣苛刻的政令刑法,與民休息,到了文帝,增加了以恭順勤儉的方略,景帝遵守先輩的路線,五六十載之間,便做到了移風易俗,民風醇厚,談周必稱成康,言漢必稱文景。
美啊!’這才是真正的王道!”]
或曰:“漢武帝雄才大略,可方前代何主?”
虞南曰:“漢武承六世之業,海内殷富。
又有高人之資,故能總攬英雄,駕禦豪傑,内興禮樂,外開邊境,制度憲章,煥然可述。
方于始皇,則為優矣。
至于驕奢暴虐,可以相亞,并功有餘而德不足。
”
[《武帝贊》曰:“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人,至于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閥焉。
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咨海内,舉其俊茂,與之立功。
興大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曆法,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禅,禮百神,紹周後。
号令文章,煥焉可述。
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
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齊斯人,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推此而言之,彼漢武秦皇,皆立功之君,非守成之主也。
]
【譯文】
有人問:“漢武帝雄才大略,可以與前代的哪個皇帝相比?”
虞世南說:“漢武帝繼承六代的帝業,海内殷富,又有高人相助,總攬英雄,駕駛豪傑。
内政方面,提倡禮教,外交方面,開拓疆域。
制度憲章,煥然可述。
比起秦始皇來更其偉大。
至于驕奢淫佚,殘暴肆虐,也僅次于秦始皇。
功勞有餘,德行不足。
”
[班固的《武帝贊)說:“漢朝承接了曆代弊端,高祖撥亂反正,文帝、景帝注重養民,對于考究古代禮樂制度之事,還很缺乏。
漢武帝一登上寶座,就高瞻遠矚,罷黜百家,推崇六經,獨尊儒術。
接着在全國訪求、推薦優秀人才,使其建功立業。
興辦太學,修建祠廟,改正月為一年的第一個月,确定曆法,規範音樂詩歌的章法,修建祭天禅台,頂禮各種神靈,封地給周朝的後裔。
漢武帝時的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