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三 是非十四

首頁
    本章從唐以前經史典籍中撷取、列舉的這53對正反命題,看上去水火不容,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作者仿佛在這裡為我們組辦了一次現場直播的辯論比賽,參賽的雙方都是自充舜至隋唐的名流大家、帝王将相。

    唇槍舌箭,雄辯滔滔,既熱鬧非凡,又益人心智,不可不看。

     夫損益殊途,質文異政。

    或尚權以經緯,或敦道以鎮俗。

    是故前志垂教,今皆可以理違。

    何以明之? [是曰:]《大雅》雲:“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 [非曰:]《語》曰:“士見危授命。

    ”又曰:“君子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

    ” [是曰:]管子曰:“疑令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

    ”古語曰:“與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與亡國同行者,不可存也。

    ” [非曰:]《呂氏春秋》曰:“夫人以食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矣;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矣;有以固兵喪其國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

    ”杜怒曰:“夫奸臣賊子,自古及今,未嘗不有。

    百歲一人,是為繼踵,千裡一人,是 為比肩。

    而舉以為戒,是猶一噎而禁人食也。

    噎者雖少,餓者必多。

    ” [是曰:]孔子曰:“惡讦惡以為直。

    ” [非曰:]管子曰:“惡隐惡以為仁者。

    ”魏曹羲曰:“夫世人所謂掩惡揚善者,君子之大義;保明同奸者,朋友之至交。

    斯言之作,蓋闾閻之臼談。

     所以收愛憎之相謗,非笃正之至理,折中之公議也。

    世士不料其數而系其言,故善惡不分,亂實由之,朋友雷同,敗必從焉。

    談論以當實為情,不以過難為貴;相知以等分為交,不以雷同為固。

    是以達者存其義,不察于文,識其心,不求于言。

    ” 【譯文】 廢除和增加是變革法令制度的兩種不同的方法,而仁義和禮樂是推行政治統治的兩種不同的方針。

    有的人崇尚用權力謀略來治理國家,有的人推崇用道德教化來安定百姓。

    因此,前代衆多思想家、史學家和典籍中留下的方方面面的理論觀念,我們都可以從中找出一正一反的論述。

    如何來說明這一現象呢?下面就試以正反對照的方法來一一列舉之。

     [正方:]《詩經·大雅》說:“既能明了善惡,又能辨别是非,才能确保安全。

    ”《周易》說:“天地之間最偉大的德行就是愛惜生命。

    ” [反方:]《論語》說:“有教養的人遇到危險應當舍身赴難,見義勇為。

    ” 又說:“君子隻有勇于犧牲生命以成仁的,而沒有因貪生怕死而害仁的。

    ” [正方:]管子說:“如果現實生活使人困惑,就應看看古人;如果想預知未來,就應讀讀曆史。

    ”古語說:“與死去的人患同樣的病,是不可能活命的;與滅亡的國家執行同樣的政治路線,是不可不亡國的。

    ” [反方:]《呂氏春秋》說:“見有人因吃東西噎死了,就禁止天下所有人吃東西,荒謬呀;見有人因乘船不小心淹死了,就禁止天下的人都不乘船,荒謬呀;見有人因戰敗而亡國,就取消天下所有的軍隊,荒謬呀。

    ”三國時魏國的名臣杜恕說:“奸臣賊子,從古到今,不是說沒有,可是如果百年出一個,就認為是接踵而來;千裡遇上一個人,就認為是并肩同行,并以此作為舉薦人材的戒條,這就如同因為有人噎死就禁止大家吃東西一樣,噎死的人雖然不多,但是餓死的人就多了。

    ” [正方:]孔子說:“敢憎恨那些揭發别人陰私的人,才是正直無私的人。

    ” [反方:]管子說:“敢憎恨那些隐瞞别人惡行的人,才是有仁愛之心的人。

    ”三國時魏國的大臣曹羲說:“世人所說的替别人掩蓋惡行、宏揚善舉,是君子最高的行為準則;保護、宣傳共同的愛好,是朋友之間最深摯的情誼。

     這種說法,不過是市井俗人的胡說罷了。

    其目的在于把愛憎相同的人互相诋毀對方當作有共同語言。

    所以這類集中起來的街談巷議根本就不是誠實公正的真理。

    世上的讀書人不琢磨其中的道理,隻依據隻言片語來下結論,因此善惡不分,是非不辨,世道人心之混亂往往是這樣造成的。

    朋友之間不分是非,什麼事都一味的随聲附和,這樣一來,失敗的種子就必定會從中萌發。

     當然,對任何事情,不管是發表看法,還是評論得失,都要以求實的精神為準則,大可不必相互苛求,相互指責。

    相知的朋友要以平等不欺的态度作為交往的前提,而不要把是非不分、随聲附和當作是友情牢固。

    因此豁達明志的人,隻要大的原則一緻,并不追求形式的好看。

    隻要心靈相通,并不在乎言語的一緻。

     [是曰:]《趙絕書》曰:“炫女不貞,炫士不信。

    ” [非曰:]《漢書》曰:“大行不細謹,大禮不讓辭。

    ” [是曰:]黃石公曰:“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有其有者安,貪人有者殘。

    殘滅之政,雖成必敗。

    ” [非曰:]司馬錯曰:“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人;欲王者,務博其德。

    三資者備,而後王業随之。

    ” [是曰:]《傳》曰:“心苟無瑕,何恤乎無家?”《語》曰:“禮義之不僭,何恤乎人言?” [非曰:]語曰:“積毀銷金,積讒磨骨,衆羽溺舟,群輕拆軸。

    ” [是曰:]孔子曰:“君子不器,聖人智周萬物。

    ” [非曰:]列子曰:“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

    故天職生覆,地職載形,聖職教化。

    ” [是曰:]孔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非曰:]孔子曰:“晉重耳之霸心也,生于曹衛;越句踐之有霸心也,生于會稽。

    故居下而無憂者,則思不遠;覆身而嘗逸者,則志不廣。

    ” [是曰:]韓子曰:“古之人,目短于自現,故以鏡觀面;智疑于自知,故以道正己。

    ” [非曰:]老子曰:“反聽之謂聰,内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 [是曰:]唐且曰:“專諸懷錐刀而天下皆謂之勇,西施被短褐而天下稱美。

    ” [非曰:]慎子曰:“毛嫱、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具,則見者皆走;易之以玄緆,則行者皆止。

    由是觀之,則玄緆色之助也。

    姣者辭之,則色厭矣。

    ” 【譯文】 [正方:]《越絕書》說“賣弄姿色的女子不貞潔,誇耀自我的士子不守信。

    ” [反方:]《漢書》說:“成大事的人不必拘泥小節,行大禮的人無須小心謙讓。

    ” [正方:]黃石公說:“土地貪圖得太多,種不過來就會荒蕪。

    追求仁德廣施于天下,國家才會強大。

    保護好自己擁有的東西,能使人安分守己,貪圖别人有的東西,就會發生殘暴的行為。

    殘暴的政治統治,雖然能成功一時,但終究會失敗。

    ” [反方:]戰國時秦國大将司馬錯說:“要想使國家富強,必須擴充領土;要想軍隊強大,必須使人民富有;要想稱王統治天下,必須推行德政。

    這三個條件具備了,才能成就王業。

    ” [正方:]《左傳》說:“隻要心裡純潔無邪,又何必擔憂沒有歸宿呢?” 《論語》說:“隻要禮義上不出差錯,又何必害怕别人說三道四呢?” [反方:]古語說:“诽謗不實之詞太多了,金子也會被熔化。

    誣谄不實之詞太多了,能把人的骨頭磨垮。

    羽毛數量多了,也能把船壓沉。

    輕的東西多了,同樣能把車軸壓斷。

    ” [正方:]孔子說:“一般的讀書人,不象器皿一樣,什麼東西都能裝下;也隻不過是在某些方面有所專長。

    而聖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