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運用智慧卻可以應付萬事萬物。
”
[反方:]列子說:“天地不是萬能的,聖人也不是無所不知,世間的萬事萬物也不是什麼問題都能解決。
所以天的職能是普育衆生,地的職能是承載萬物,聖人的職責是教育民衆。
”
[正方:]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
[反方:]同時孔子又說:“晉國公子重耳有稱霸的雄心,是在曹國和衛國流亡時遇到不公正的禮遇和污辱後才萌發的;越國國王勾踐有稱霸的雄心,是在會稽(今浙江紹興)被吳王夫差打敗後萌生的。
所以居在屈辱的地位而不憂患的人,說明他沒志氣。
身在困厄中反而得過且過、苟且偷安的人,說明他心胸不廣。
”
[正方:]韓非子說:“古人看不到自己的面容,于是發明了鏡子;智慧達到懷疑自己的認識是否正确的時候,才會用真理來反省、修正自己。
”
[反方:]老子說:“善于借助别人的聽覺來聽、别人的視覺來看才是真正的聰明,能自己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強大。
”
[正方:]戰國時魏人唐且說:“吳國的刺客專諸懷裡藏着錐刀刺殺吳王僚,天下的人都贊許他勇敢;越國的美女西施身穿粗布短衣,天下的人仍然稱贊西施漂亮。
”
[反方:]慎子說:“毛嫱、西施,是天下最美麗的女子,假如讓她們穿上獸皮做的衣服,人們見了也會吓得跑開;假如讓她們換上好看的細麻布衣服,過路的人都會停下來欣賞。
由此看來,美麗則是好衣服襯托的結果。
美女不穿漂亮的衣服,也會姿色大減。
”
[是曰:]項梁曰:“先起者制服于人,後起者受制于人。
”《軍志》曰:
“先人有奪人之心。
”
[非曰:]史佚有言曰:“無始禍。
”又曰:“始禍者死。
”語曰:“不為禍始,不為福先。
”
[是曰:]慎子曰:“夫賢而屈于不肖者,權輕也;不肖而服于賢者,位尊也。
堯為匹夫,不能使其鄰家,及至南面而王,而令行禁止。
由此觀之,賢不足以服物,而勢位足以屈賢矣。
”
[非曰:]賈子曰:“自古至今,與民為仇者,有遲有速耳,而民必勝之矣。
故纣自謂天王也,而桀自謂天父也,已滅之後,民亦罵之也。
由此觀之,則位不足以為尊,而号不足以為榮矣。
”
[是曰:]漢景帝時,轅固與黃生争論于上前。
黃生曰:“湯、武非受命,乃殺也。
”固曰:“不然。
夫桀纣荒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
湯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纣,桀纣之人,弗為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
[非曰:]黃生曰:“冠雖蔽,必加于首;履雖新,必貫于足。
何者?上下之分也。
今桀纣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
夫君有失行,臣不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固過而誅之,代立南面,非殺而何?”
[是曰:]太公曰:“明罰則人畏懾,人畏懾則變故出;明賞則人不足,人不足則怨長。
故明王之理人,不知所好,不知所惡。
”
[非曰:]文子曰:“罰無度則戮而無威,賞無度則費而無恩。
”故諸葛亮曰:“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
”
[是曰:]文子曰:“人之化上,不從其言,從其行也。
故人君好勇而國家多難;人君好色,而國家昏亂。
”
[非曰]秦王曰:“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
夫鐵劍利則士勇,倡優拙則思慮遠。
以遠思虛禦勇士,吾恐楚之圖秦也。
”
【譯文】
[正方:]秦末的将領項梁說:“先下手的制服别人,後下手的被别人制服。
”兵書上說:“先下手的人有奪取人心的優勢。
”
[反方:]周朝史官史佚曾經說:“不要首先去闖禍,否則必死無疑。
”
古語說:“不要做帶頭闖禍的人,也不要做帶頭享福的人。
”
[正方:]慎子說:“賢能的人屈從于缺德少才之輩,是因為權力太小。
缺德少才者能甘心服從于有德才的人,是因為後者的地位尊貴。
唐堯是一介平民的時候,連他的鄰居都指使不動,等到他做了帝王,就能做到令必行,禁必止。
由此看來,賢德不能服人,而權勢卻能使賢人屈從。
”
[反方:]西漢政論家賈誼說:“從古到今,與老百姓結仇的帝王,他的滅亡遲早會到來,而老百姓必定會勝利。
盡管商纣自稱天王,夏桀自稱天父,滅亡之後,老百姓照樣罵。
由此看來,權勢不是最讓人尊崇的,頭銜也不是最光榮的條件。
”
[正方:]從前轅固與黃生曾在漢景帝劉啟面前争論。
黃生說:“成湯和武王是通過殺害夏桀和商纣得到王位的。
”轅固說:“不對。
桀纣荒淫無道,才使民心歸順了湯武。
湯武順應民心而讨伐桀纣,老百姓反戈而擊,紛紛投入湯武的懷抱,湯武受臣民擁戴,不得已而為王,這難道不是受天命而稱王又是什麼呢?”
[反方:]黃生說:“再破舊的帽子也是戴在頭上,再新的鞋子也是穿在腳下。
為什麼呢?因為萬事萬物都有個上下之分。
桀纣雖無道,但畢竟是國君,湯武雖英明,畢竟是臣子。
國君有過失,做臣子的不去勸谏糾正使之尊榮,反而趁機讨伐并取而代之,這不是謀殺又是什麼?”
[正方:]姜太公說:“懲罰嚴明,就會使人畏懼,畏懼就會發生變故;獎賞分明,就會誘發人的貪心,貪心得不到滿足就會怨恨。
所以賢明的君王治理天下,不讓人看出他喜好什麼,厭惡什麼。
”
[反方:]文子說:“懲罰沒有尺度,殺人再多也沒有震懾作用;獎賞沒有分寸,花費再多也不領情。
”所以諸葛亮說:“用法律樹立威嚴,執法嚴明,人們就會知恩圖報;用爵位鼓勵有功勞的人,區分級别,人們才會感到榮耀。
”
[正方:]文子說:“人民對待統治者的教化,不是跟着他的号令跑,而是上行下效。
所以人君好勇,國就逞強鬥狠,社會就多災多難;人君好色、國人就淫亂腐化。
”
[反方:]秦王說:“我聽說楚國的刀劍銳利無比,但歌舞音樂卻很差勁。
這說明楚國的兵士英勇,君臣的圖謀久遠。
用長遠的謀略來駕禦英勇的兵士,我擔心楚國是在打我們秦國的主意呀。
”
[是曰:]墨子曰:“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
”
[非曰:]曹子建曰:“舍罪責功者,明君之主也;矜愚愛能者,慈父之恩也。
”《三略》曰:“含氣之類,皆願德申其志,是以明君賢臣屈己申人。
”
[是曰:]《傳》曰:“人心不同,其猶面也。
”曹子建曰:“人各有好尚。
蘭芷荪蕙之芳,衆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鹹池有六英之發,而墨子有非之之論。
豈可同哉?”
[非曰:]語曰:“以心度心,間不容針。
”孔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是曰:]管子曰:“倉廪實,知禮節。
衣食足,知榮辱。
”
[非曰:]古語曰:“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富不與侈期而侈自來。
”
[是曰:]語曰:“忠無不報。
”
[非曰:]《左傳》曰:“亂代則讒勝直。
”
[是曰:]韓子曰:“凡人之大體,取舍同則相是,取舍異則相非也。
”
《易》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
”
[非曰:]《易》曰:“二女同居,其志不同。
”語曰:“一樓不兩雄,一泉無二蛟。
”又曰:“凡人情以同相妒。
”故曰:“同美相妒,同貴相害,同利相忌。
”
[是曰:]韓子曰:“釋法術而以心理,堯舜不能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