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三 适变十五

首頁
    導人民,春秋五霸卻用權術和智謀制服别的國家。

    ”[不用制度法令和刑罰就能統治的是三皇;有制度法令而沒有刑罰的是五帝;賞善誅惡,分封諸候協助天子管理國事,定期到朝廷讨論國家大事,是三王;發動戰争,訂立盟約,用信義來使天下人服從指揮,取代天子稱霸天下的就是五霸。

    文子說:“三皇最可貴的是在于天然地有道德;三王崇尚的是仁義;而霸者卻不得不用理論、法則進行統治。

    大道淡薄後,統治者隻好動用智謀;缺乏德行後,就隻好加強法制;情況不明的統治者就隻能動用間諜偵探了。

    ”建立統治一個國家,所采取的政治策略差别就是如此之大。

    ] 五帝以前的事已太久遠,經傳上也沒有記載,唯有“王道”和“霸道” 盛傳于今,隻好用它們的利弊得失作為我們讨論古往今來治國的經驗教訓了。

    [秦漢兩朝的帝王所推行的是“霸道”,所以不能把他們的仁德放在主要的地位上來讨論。

    ] 夫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

     [論曰:“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匹婦蠶之,年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百畝之田,數口之家,耕稼修理,可以無饑矣。

    雞豚狗彘之畜,不失其時,老者可以食肉矣。

    夫上無貪欲之求,下無奢淫之人,藉稅省少而徭役不繁,其仕者,食祿而已不與人争利焉。

    是以産業均而貧富不能相懸也。

    ”] 然後教以禮儀。

     [故明王審已正統,慎乃在位。

    官室輿服不逾禮制,九女正序于内,三公分職于外。

    制井田以齊之,設諸候以牧之,使饒不溢侈,少不匮乏,然後申以辟雍之化,示以揖讓之容,是以和氣四塞,禍亂不生,此聖王之教也。

    ] 而威以刑誅,使知好惡去就。

     [虞帝先命禹平水土,後稷播植百谷,契班五教,臯陶修刑,故天下太平也。

    ] 是故大化四湊,天下安樂,此王者之術。

     [王者,父天母地,調和陰陽,順四時而理五行,養黎元而育群生,故王之為言往也。

    蓋言其惠澤,優遊善養潤天下,天下歸往之,故日王也。

    ] 【譯文】 王道的統治,是先鏟除禍害人民的社會惡勢力,讓人民豐衣足食。

     [《論語》說:“五畝大小的宅第,種上桑樹,養上蠶,一個女子養蠶,就可以供五十人穿衣了。

    數口之家耕種百畝之田,就不會挨餓了。

    飼養六畜,老人也可以吃到肉了。

    上層的官吏不貪求,下層的民衆不奢侈,苛捐雜稅少,徭役也不繁重,當官的隻不過是拿薪水罷了,不要去與老百姓争奪利益。

    這樣一來,各行各業收入均衡,貧富也就不會差距太大了。

    ” 經濟狀況得到保證後,就應該進行文明禮貌。

    倫理道德的教育了。

     [因此英明的國王經常反省自己是否堅持了正确的政治路線,謹慎地鞏固統治地位。

    宮室輿服不超過規定,三宮六院主内,三公主外。

    按井田制統籌農事,讓諸候來協助管理民衆,豐收時不驕奢,欠收時也不感到匮乏,然後設立學校推行教育,為人民大衆做出謙恭禮讓的榜樣,這就可以使得上下左右和睦相處,禍亂不生,這就是三王治理國民的辦法。

    ] 然後建立法規、刑罰來樹立國威,讓人民群衆分清善惡,明白自己前途之所在。

     [比如虞舜的時代,就首先命令大禹去治理河流,然後又讓後稷去播種百谷,讓契分管教化,讓臯陶制訂刑法,因而天下太平。

    ] 由此可見,最偉大的盛世,是通過多種因素,舉國上下同心協力,從而使普天之下一片安樂平和的景象,這就是王者的治國藝術。

     [王的職責是以天為父,以地為母,調和陰陽,順應四季的變化,使金、木、水、火、土五行合理消長,教養百姓,哺育衆生,所以王的含意就是萬民向往。

    總而言之,做為一國之王,他的恩澤浩蕩,惠養四方,天下人民争相投向他的懷抱,因此才稱之為王。

    ] 霸功之大者,尊君卑臣,權統由一,政不二門,賞罰必信,法令著明,百官修理,威令必行。

     [夫霸君亦為人除難興利以富國強兵,或承衰亂之後,或興兵征伐。

    皆未得,遵法度,申文理,度代而制,因時施宜,以從便善之計,而務在于立功也。

    ]此霸者之術。

     [王道純而任德,霸道駁而任法。

    此優劣之差也。

    ] 【譯文】 成就偉大霸業的國王,能做到君尊臣卑,權力在霸主一人手裡,政策法令由專門的機構制定,賞罰、法令嚴明,百官各司其職,有法必依。

     [霸主也能為人民除害謀利以富國強兵,或者是在一個朝代衰亡之後,興兵讨伐叛亂。

    如果做不到這兩點的話,也要遵循法度,宣傳文教,根據情況制定有效的制度,因時制宜,從方便、有利出發,目的主要是為了建立功勳,成就霸業。

    ]這就是霸主的治國之術。

     [如果是真正的王道,就會用仁德來統治,而霸道則駁雜無序且以法治為主。

    這就是二者優劣和差别之所在。

    ] 《道德經》曰:“我無為而人自化。

    ”《文子》曰:“所謂無為者,非謂引之不來,推之不往,謂其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