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做了好事收了禮,是鼓勵大家都做好事,倡導了好的社會風氣,這是勸人為善。
子貢因自己有錢就不收人家的贖金,顯得很謙讓大方,影響别的做奴隸主的都不敢釋放奴隸了(得不到好處嘛)。
家中有做奴隸的也不敢去贖人了。
結果堵塞了行善的路子。
由此看來,在該廉潔的地方講廉潔是應該的,但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眩耀自己的廉潔,隻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漢朝愛提意見的匡衡說:“孔子曾慨歎說:有誰能以禮讓治國呢?到哪裡去找這樣的例子呢?可見以禮治國是很不容易的。
孔子所以這樣感歎,是因為作為中央政府的朝廷,是全社會的神經中樞,它的一舉一動,直接影響到社會風氣的好壞。
如果中央政府的官吏們彼此很講禮貌,謙虛寬厚,影響到下面,就不會彼此争鬥不已;中央的人好善樂施,下面就不會粗暴犯上;中央的人高風亮節,下面的風氣也會跟着好轉;中央寬容溫和,施惠于民,下面的人彼此之間就有愛心。
這四種好的社會風氣,都不是靠國家領導人威嚴的命令形成的,而是以中央政府的實際行動感化教育全社會形成的。
”道理何在?因為如果中央政府的官員們一對話就吵的臉紅脖子粗,影響到下面,就發展成打架鬥歐了;中央的人如果獨斷專行,下面就要一毛不拔、寸步不讓了;中央的官員如果争名奪利,下面就要禍國殃民了;中央的官員如果唯利是圖,下面就要盜竊成風了。
這就是說,社會風氣的好壞,根源在中央。
]
慎子曰:“忠未足以救亂代而适足以重非。
何以識其然耶?曰:父有良子而舜放瞽瞍,桀有忠臣而過盈天下。
然則孝子不生慈父之義[六親不和有孝慈],而忠臣不生聖君之下[國家昏亂有忠臣]。
故明主之使其臣也,忠不得過職,而職不得過官。
——[反忠也。
京房論議,與石顯有隙,及京房被黜為魏郡太守,憂懼上書曰:“臣弟子姚平謂臣曰:‘房可謂小忠,未可謂大忠,何者?昔秦時,趙高用事,有正先者,非刺高而死,高威自此成,秦之亂,正先趣之。
’今臣得出守郡,唯陛下毋使臣當正先之死,為姚平所笑。
”
由此而觀之,夫正先之所謂忠,乃促秦禍,忠何益哉?]
【譯文】
戰國時的法家慎到說過:“做個忠臣固然是好的,但忠臣并不能救亂世,相反,如果是處在一個混亂的、百廢待興的時代,忠臣隻會加重那個時代的混亂。
”如何理解這個道理呢?舜的父母很壞,卻生了舜這樣一個聖賢的好兒子。
舜的父親一次次要把親生兒子舜置于死地,舜每次都逃過了劫難,原諒了父親。
夏朝的桀是最壞的皇帝,卻出了不少忠臣,結果使他的過錯顯得格外突出,真象是罪惡滔天一樣。
孝子不會出在慈父之家。
[老子說:“六親不和有孝慈。
”意思是說,家庭有了變故,有了危機,才能看出兒女的孝引來。
]忠臣不會産生在聖明的君王執政的時代。
[老子說:“國家昏亂有忠臣。
”
隻有當國家、民族處在生死存亡之際,才會有忠臣出來殉國赴難。
]一個英明的領導人懂得了這個道理後,就會要求部下既要盡忠,但不能過分,所管的事、所負的責任不能超越其職權範圍,否則,就走到了忠的反面。
[漢朝的名臣、易學大師京房在中央政府當官的時候,因政見不同與石顯有了矛盾,後來京房被下放到魏郡做太守,而石顯還在中央。
京房害怕了,就上書給皇帝說:“我的學生姚平對我說,我對你隻是小忠,還說不上是大忠。
為什麼這麼說呢?從前秦始皇在位的時候,趙高用事,有一個叫正先的臣子,看出趙高居心叵測,就非難、諷刺趙高,被趙高假以罪名殺了,從此趙高在政治上樹立了威信,形成了趙高欺上瞞下、一手遮天的政治勢力。
到了秦二世,天下大亂,趙高指鹿為馬,也可以說是正先促成的。
現在我京房奉你的命令出來做地方官,希望你不要讓我落個忠臣正先那樣的下場,那就要讓我的學生姚平恥笑了。
”
由京房所講的這個故事看,正先揭發趙高的陰謀,對秦始皇可說是忠了,可是這忠的結果,是自己腦袋搬家不說,反而促使趙高形成了專權的黨羽和亂政的權力,最後導緻天下大亂。
那麼這忠又有什麼好處呢?]
莊子曰:“将為胠箧探囊發匮之盜,為之守備,則必攝緘滕,固扃鐍。
此世俗之所謂智也。
然而巨盜至則負匮揭箧,擔囊而趨。
唯恐緘滕扃鐍之不固也,然則向之所謂智者,有不為盜積者乎?”——[反智也。
孫子曰:“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
【譯文】
莊子說:做小偷、扒手一類的盜賊,或是溜門撬鎖,或是從别人的口袋裡、皮包裡偷東西,為了預防這些小偷,人們有了财寶,總是小心翼翼地放在保險櫃、珠寶箱裡,外面還要層層捆紮,加上大鎖,生怕不牢固。
這種防盜的做法,曆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