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人憐王。
’此不恭之言也。
雖然,古無虛謬,不可不審察也。
此為劫殺死亡之主言也。
夫人主年少而矜材,無法術以知奸,則大臣主斷圖私,以禁誅于己也。
敵殺賢長而立幼弱,廢正嫡而立不義,《春秋》戒之,曰:‘楚王子圉聘于鄭,未出境,聞王病,反問病,遂以冠纓絞王殺之,因自立也。
齊崔杼之妻美,莊公通之,崔杼率其黨而攻莊公,莊公走出,逾于外牆,射中其股,遂殺之,而立其弟。
近代李兌用趙,餓主父于沙丘,百日而殺之。
淖齒用齊,擢闵王之筋,懸于廟梁,宿昔而死。
’夫厲雖腫胞之疾,上比前代,未至絞纓、射股也;下比近代,未至擢筋、餓死也。
夫劫殺死亡之主,心之憂勞,形之困苦,必甚于厲矣。
由此觀之,厲雖憐王,可也。
”
【譯文】
[正方:]《周易》說:“人類最崇高的事業,沒有比富貴更偉大的了。
”
又說:“聖人最大的法寶就是權位。
”
[反方:]孫子上書給春申君說:“民諺有言:‘得了癞疥病的人都可憐做國王的人。
’這話雖然說得很不恭敬,但是自古流傳的這句諺語卻沒有一點虛僞和荒謬的意思,不能不好好想一想啊!這句民諺是專指那些被人殺害的亡國之君而言的。
作為一國之君,年輕曆淺,卻要恃才自傲,到處炫耀,又沒有心術和辦法識别奸人,這時大臣就會專擅大權圖謀私利,怕的是遭受殺身之禍。
為此他們或則殺長立幼,或則廢嫡立不義。
《春秋》曾就此勸誡道:‘楚王子圉要到鄭國訪問,還沒走出國境,聽說楚王病了,于是返回去問候病情,乘機用帽子上的帶子把楚王勒死,自立為楚國國王。
齊國崔杼的妻子很美,齊莊公與她私通,崔杼就率領他的部下攻打齊莊公,莊公翻牆逃跑時讓箭射中大腿,被崔杼追上去殺死,擁立莊公的弟弟為王。
李兌在趙國當政,把靈王圍在沙丘宮,百日後被活活餓死。
淖齒在齊國當政,将齊闵王抽了筋,懸挂在廟梁上,過了一宿就死了。
患癞疥的人雖然得的是皮膚病,還不至于象前代或近代這些人一樣用帽帶勒死、箭矢穿股、抽筋、餓死的辦法殘害國君。
而那些被殘殺的君王,心裡所承受的壓力與勞苦,身體所遭受的摧殘,要比癞病患者所受的痛苦厲害多了。
由此看來,說癞病患者可憐做國王的人,是有道理的。
”
[是曰:]《易》曰:“備物緻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者,莫大于聖人。
”
[非曰:]莊子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
為之鬥斛以量之,則并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并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玺以信之,則并與符玺而竊之;為之仁義以教之,則并與仁義以竊之。
何以知其然耶?彼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候。
諸候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智耶?故逐于大盜,揭諸候,竊仁義,并鬥斛、權衡、符玺之利,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跖。
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故曰:‘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
[是曰:]《論語》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
[非曰:]《易》曰:“窮則變,通則久。
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
太史公曰:“鄙人有言:‘何知仁義?以飨其利者為有德。
’故伯夷醜周,餓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跖、0暴戾,其徒誦義無窮。
由此觀之,‘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候。
諸候之門,仁義存焉’非虛言也。
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久孤于代,豈若卑論侪俗,與代沉浮而取榮名哉?”
[是曰:]東平王蒼曰:“為善最樂。
”
[非曰:]語曰:“時不與善,己獨由之。
”故曰:非妖則妄。
[是曰:]
龐統好人倫,勤于長養,每所稱述,多過于才,時人怪而問之。
統曰:“當今天下大亂,正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方欲興風俗,長道業,不美其談,則聲名不足慕也。
不足慕企,而為善少矣。
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代教,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
[非曰:]《人物志》曰:“君子知自損之為益,故功一而美二;小人不知自益之為損,敵伐一而并失。
由此觀之,則不伐者,伐之也;不争者,争之也;讓敵者,勝之也。
是故郤至上人,而抑下滋甚。
王叔好争,而終于出奔;蔺相如以回車取勝于廉頗;寇恂以不鬥取賢于賈複。
物勢之反,乃君子所謂道也。
”
[是曰:]《孝經》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
”
[非曰:]郦生落魄,無以為衣食業。
陳蕃雲:“大丈夫當掃天下,誰能掃一室?”
【譯文】
[正方:]《周易》上說:“能夠為人民準備必需的物資,設置完備的器械謀求天下福利的,沒有比聖人更偉大的了。
”
[反方:]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什麼時候也不會停止。
雖然讓聖人治是天下受到普遍的推崇,其實是給盜跖這種大盜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發明了鬥斛以便稱量,結果連鬥帶升一起都被偷了;發明了稱錘和稱杆以便稱量,結果連錘帶杆都給偷了;發明兵符和玉玺以便讓人守信用,結果兵符和玉玺一起都給偷了;為教育民衆創造出仁義禮制,結果仁義也被竊取走了。
怎麼知道是這樣呢?盜竊簾鈎的人被殺,而竊取國家的人卻成了諸候。
隻要是做了諸候,仁義道德也就有了,這還不是仁義和賢明和智慧一起都被盜竊了嗎?
所以人人争着做大盜,争着當諸候,紛紛去盜竊仁義,以及鬥斛、稱以及符玺這些實際的利益。
為此,雖然有高官厚祿的誘惑,有刀钺斧鋸的危脅,仍舊阻止不了這些竊國大盜。
導緻這種無法制止的後果,實在是聖人的過失呀!
所以老子說:‘國家最厲害的武器是不能讓人看見的。
’真正的聖賢是天下最厲害的武器,是不能把他暴露給天下人的。
”
[正方:]《論語》說:“君子再窮也能堅持節操,小人一受窮就會無所不為了。
”
[反方:]《易》上說:“窮則思變,變革才能通達,通達就能保持長久。
因此天會自動保佑他們,他們就吉祥而無往不利。
”太史公說:“邊鄙之人有句俗語說:‘怎樣來知曉仁義呢?對自己有利就是有德。
’因此,伯夷反對周王伐纣,餓死在首陽山,但文王、武王并不因此而被貶低;跖、0暴戾無道,但盜徒們對他們卻大唱贊歌。
由此看來,‘竊鈎者誅,竊國者候’,‘諸侯之門,仁義存焉’并不是一句空話。
現在有的人死抱住他的學問不放,固守着自己的小仁小義,長期獨立于世外,落後于時代,哪如與世沉浮,順應時代的變化,求取功名富貴實惠呢?”
[正方:]東漢時的東平王劉蒼說:“成就善業是最快樂的事。
”
[反方:]古語說:“時代不讓人做好事,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吧。
”因此說:不成為妖孽,就會變得狂妄。
[正方:]三國時的龐統喜歡談論人倫道德,善于品鑒人物,但他所稱許的人,多數都名聲超過才能。
當時的人對此很奇怪,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當今天下大亂,正道衰微,善人少惡人多。
我想振興風俗,宏揚道義,如果不大力稱贊他們,那麼人的名聲就不會引起人們羨慕了。
人們再不企慕名聲,為善的人就更少了。
如今我提拔十人,隻有五個夠格的,還能得到一半,他們受人尊重,使之名聲遠揚,世代傳頌,使有志向的人能自己勉勵自己,不也是件好事嗎?”
[反方:]《人物志》中說:“有才德的人知道吃虧受損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