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三 是非十四

首頁
    主乎?獨不知假天下之英雄俊士,與之為伍,豈不痛哉?” [非曰:]狐卷子曰:“父賢不過堯而丹朱放,兄賢不過周公而管蔡誅,臣賢不過湯武而桀纣伐。

    況君之欲治,亦須從身始,人何可恃乎?” [是曰:]孔子曰:“不患無位,患已不立。

    ” [非曰:]孔子厄于陳蔡,子路愠,見曰:“昔聞諸夫子,積善者,天報以福。

    今夫子積義懷仁久矣,奚居之窮也?”子曰:“由,來之識也。

    吾語汝。

    汝以仁者為必信耶?則伯夷、叔齊為不餓首陽;汝以智者為必用耶?則王子比幹不見剖心;汝以忠者為必報耶?則關龍逢不見刑;汝以谏者為必聽耶?則伍子骨不見殺。

    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

    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衆矣!何獨丘哉?” 【譯文】 [正方:]《淮南子》說:“東海有一種魚叫鲽,總是雙雙并排而遊;北方有一種獸叫婁,總是輪流地一個捕食,一個在旁守候;南方有一種鳥叫鹣,永遠比翼雙飛。

    連這些鳥獸魚類,都知道互相扶助,更何況萬乘之主呢?假如萬乘之主不懂得借助天下英雄豪傑的力量,并與他們同心協力來治理天下,這豈不令人痛心?” [反方:]狐卷子說:“父親再沒有比堯更賢明的了,然而他的兒子丹未卻被流放;兄長再沒有比周公賢明的了,然而他的兩個弟弟管和蔡卻被殺戮;臣子再沒有比成湯和武王更賢明的了,然而夏桀和纣王卻遭到他們的讨伐。

     何況當皇帝要想治理天下,就必須從身邊的人開始推行他的統治路線,這樣一來,哪個又是能靠得住的呢?” [正方:]孔子說:“别擔心自己沒有地位,就怕自己品行不端正,立不起來。

    ” [反方:]孔子被困在陳國和蔡國,子路很不高興,去見孔子說:“從前老是聽先生說,為人隻要多做好事,上天一定會用幸福來報答你。

    仁義道德的事先生已經做了好久了,影響深遠,天下聞名,今天為什麼會落到如此境地呢?”孔子回答說:“子路,這你就不明白了。

    來,讓我來告訴你。

    你以為仁義的人都必定會有人相信嗎?如果真是這樣,伯夷和叔齊就不會餓死在首陽山了;你以為智慧的人就部會被任用嗎?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王子比幹就不會被纣王剖心驗證了;你認為忠實的人都會得到回報嗎?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夏桀的忠臣關龍逢就不會被斬首了;你以為是忠告就一定會有人聽嗎?如果真是這樣,伍子胥就不會被吳王殺害了。

    因此說,賢者能不能遇到施展抱負的機會,是個時間問題;賢明不賢明,是個人的才能問題。

    學識淵博又有深謀遠慮的君子,因沒有機遇而被終生埋沒的太多了,何止我孔丘一人呢?” [是曰:]神農形悴,唐堯瘦癯,舜黎黑,禹胼胝,伊尹負鼎而幹湯,呂望鼓刀而入周,墨翟無黔突,孔子無暖席。

    非以貪祿位,将欲起天下之利,除萬人之害。

     [非曰:]李斯以書對秦二世雲:“申子曰:‘有天下者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桎。

    ’若堯舜然,故謂之‘桎’也。

    夫以人徇已,則己貴而人賤;以己徇人,則己賤而人貴。

    故徇人者賤,而所徇者貴,自古及今,未有不然。

     夫堯禹以身徇天下,謂之‘桎’者,不亦宜乎?” 【譯文】 [正方:]神農面容憔悴,唐堯瘦弱不堪,虞舜皮膚黝黑,禹手足磨出老繭,背鼎的伊尹輔佐成湯得了天下,屠牛的呂望輔佐武王打了江山,墨翟為了實現自己理想四處奔走,家裡的煙囪都不冒煙,而孔子連席子都坐不暖。

     他們這些人,如此心力交瘁,都不是為了貪圖俸祿權位,而是想使天下人都幸福,為天下蒼生消滅禍害。

     [反方:]李斯上書給秦二世說:“申不害說過:‘擁有天下而不肆意橫行,這叫做以天下為“桎梏”。

    ’象唐堯和虞舜那樣,就是使天下成了自己的‘桎梏’了。

    如果别人為你犧牲,那麼你就會顯得尊貴而别人顯得低賤;相反就是你賤而人貴。

    這種情況,自古皆然。

    唐堯和大禹為天下犧牲自己,因此說他們使天下成了自己的‘桎梏’。

    這種觀點不是很中肯嗎?” [是曰:]《論語》曰:“舉逸民,天下之人歸心焉。

    ”魏文候受藝于子夏,敬段幹木,過其廬,未嘗不式。

    于是秦欲伐魏,或曰:“魏君賢,國人稱仁,上下和洽,未可圖也。

    ”秦王乃止。

    由此得譽于諸候。

     [非曰:]韓子曰:“夫馬似鹿,此馬值千金。

    今有千金之馬,而無一金之鹿者,何也?馬為人用,而鹿不為人用。

    今處士不為人用,鹿類也。

    所以太公至齊而斬華士,孔子為司寇而誅少正卯。

    ” 趙主父使李疵視中山可攻否,還報曰:“可攻也,其君好見岩穴之士、布衣之人。

    ”主父曰:“如子之言,是賢君也,安可攻?”李疵曰:“不然。

     夫上尊岩穴之士,則戰士殆;上尊學者,則農夫惰。

    農夫惰則國貧,戰士怠則兵弱。

    兵弱于外,國貧于内,不亡何待?”主父曰:“善。

    ”遂滅中山。

     【譯文】 [正方:]《論語》說:“推舉被遺忘的人才,天下百姓就心悅歸服了。

    ” 魏文候曾受教于孔子的學生子夏,因為很尊敬孔子的另一個學生段幹木,當他坐車路過段幹木的住所時,沒有一次不下車扶着車把走的。

    秦國想讨伐魏國時,有人說:“魏國君主很賢明,大家都稱贊他的仁義,上下級的關系也很融洽,不可打魏國的主意。

    ”秦王于是取消了這個主意,魏文候因此而在各國諸候中變得很有名氣。

     [反方:]韓非子說:“馬的形體如果長得象鹿,那這馬就會價值千金。

     如今有千金之馬,而無值一金之鹿,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馬能被人使用,而鹿卻不能。

    如果隐居的高士不能被君王使用,他們就象鹿一樣了。

    所以姜太公一到齊國,就把那些誇誇其談,隻會講漂亮話的讀書人給斬了;孔子當司冠時也因為同樣的原因殺了少正卯。

     趙武靈王讓李疵去中山國偵察是否可以攻打它,李疵回來報告說:“可以打,中山國的君王喜歡召見住在岩洞中的隐士和平民。

    ”趙武靈王說:“照你所說,中山君是位賢君,怎麼可以攻打呢?”李疵說:“不然。

    君主尊敬隐士,戰士就會減少;君主尊崇學者,農夫就會懶惰。

    農夫懶惰,國家就貧困;戰士少了,軍隊力量就削弱。

    兵弱于外,國貧于内,不亡國還等什麼呢?” 趙武靈王說:“好。

    ”于是就把中山國給滅了。

     [是曰:]《漢書》曰:陳平雲:“吾多陰謀,道家所禁,吾世即廢亡,已矣,終不能複起,以吾多陰禍也。

    ”其後玄孫坐酎金失候。

     [非曰:]後漢範晔論耿弇曰:“三代為将,道家所忌。

    而耿氏累葉以功名自終。

    将其用兵,欲以殺止殺乎!何其獨能崇也?” 【譯文】 [正方:]《漢書》記載陳平說:“我有許多陰險的權謀都是道家禁止使用的,這些謀略恐怕在我這一世就要被廢棄埋沒了。

    算了吧,如果在我這一生永遠沒有出頭的機會,那是因為我所使用的謀略有損陰德啊。

    ”後來他的玄孫因為上貢的金子不合皇室宗廟祭祀的要求而被除去了候位。

     [反方:]後漢的範晔在說到耿弇時說:“耿弇三代為将,所用的謀略都很陰損,道家所忌,可是耿氏家族卻曆代以功績卓著而善始善終。

    帶兵打仗,都是要以暴易暴、以殺制殺的呀!他怎麼就能世世代代獨獨受此尊榮呢?” [是曰:]《易》曰:“崇高莫大于富貴。

    ”又曰:“聖人之大寶曰位。

    ” [非曰:]孫子為書謝春申君曰:“鄙諺曰: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