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文鈔》中記數念佛之法,最能攝心。
閱之自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17頁 答善熏師問)
【450】專門用一種方法念佛行不行?
●何可死執一法。
問,有雲出聲念追頂持,有雲金剛持,有雲默持,有雲記數,有雲随息等。
欲得一心不亂,可是專持一法否?
答,追頂易受病。
大聲、小聲、金剛、默念,随自己精神調停而用。
何可死執一法,以緻受病乎?随息不如靜聽。
以随得不好,也會受病。
靜聽,不會受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47頁 答幻修學人問)
【451】各種念佛方法可否輪換着念?
●一心在念,不在念的聲音,何可雲礙?
問,時而金剛,時而默持,時而記數,時而随息等,不知于一心有礙否?
答,一心在念,不在念的聲音,何可雲礙?記數,亦隻可動時記。
靜坐時,隻可默念,不可掐珠,掐珠必受傷。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47頁 答幻修學人問)
【452】靜坐時可否出聲專持四字洪名?
●靜坐宜默持,出聲亦可。
一心不亂,在心專注與懇切耳。
問,學人現在于靜坐時,出聲持四字洪名,攝心切念。
以心口分明,清楚執持,用耳谛聽之法,稍覺輕安。
欲修一心不亂,專行此法,可能達到否?
答,此法甚好。
靜坐宜默持,出聲亦可。
一心不亂,在心專注與懇切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48頁 答幻修學人問)
【453】随息念佛怎麼念?
●一呼一吸念佛一句,則無礙。
問,随息一法,尊鈔頗極提倡,但未說明如何念法。
《寶王論》雲,此法大有恃怙,亦隻雲稱佛名号,随之于息,仍未詳如何念法。
惟《饬終津梁》雲,随息念佛,用呼不用吸,一呼,或一句,或二字均可。
學人疑吸息不念,豈非間斷,每每試練一呼一句,頗覺吃力,且念得不甚清楚。
惟有随吸時,念阿彌,随呼時,念陀佛,既不間斷,且能清楚,又不吃力,不知如此念法,可否?抑或吸時,不能用否?
答,吸息不念,此中何可雲間斷?一呼念一句,吸則不念。
呼吸俱念,必傷氣。
若隻念二字,則一呼一吸念佛一句,則無礙。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48頁 答幻修學人問)
【454】如何實踐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佛用功最妙方法?
●念佛之心,專注于佛名号,即攝意根;口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
此三根攝于佛号,則眼、鼻、身亦攝矣。
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
若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發切願(即願),專持佛号(即行)。
信願行三,為念佛宗旨。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于佛名号,即攝意根。
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
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
此三根攝于佛号,則眼決不會亂視。
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
眼既攝矣,則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
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
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
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
若能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
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祈注意。
但祈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則業消智朗,心地開通。
何愁不解經義乎哉?祈勉力。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49頁 答幻修學人問)
如子憶母,憶佛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一切人念佛最切要之妙法。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為學佛人日用所當遵守之洪猷。
自行如是,化他亦然。
倘舍此而欲越分立功,縱有小益,必伏大禍。
且勿謂為老僧迂談,則幸甚幸甚!(《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77頁 緻崔德振居士書)
【455】為什麼靜坐念佛時宜按鐘計數?
●不宜掐珠,掐珠則心難靜息,或緻受病。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最妙之制心法。
問,念佛時跏趺對像坐,口念耳聽,手數珠,心想無量光佛,以冀三密相應,乃昏散仍不能免。
将從容以待其純熟,抑有何法以資都攝?
答,跏趺坐念,不宜掐珠。
掐珠則心難靜息,或緻受病。
宜按鐘計數,一刻鐘念若幹佛,即與掐珠同。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最妙之制心法。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54頁 答俞大錫居士問)
【456】靈岩山寺念佛功課有什麼特點?
●每日功課,專門念佛,與打佛七無異。
凡念經、拜忏、放焰口、做水陸、講經、傳戒、收徒、傳法等,通不行。
靈岩念佛,于江浙可算第一。
每日功課,與打佛七無異,打七但加早、中、晚三次回向耳。
此山系太平寺真達和尚地方,近來改作十方,專門念佛。
凡念經、拜忏、放焰口、做水陸、講經、傳戒、收徒、傳法等,通不行。
常年念佛,夏月随便講淨土法門,不招外人來聽。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92頁 複沈授人居士書)
【457】靈岩山寺的打七規矩怎麼樣?
●靈岩規矩,系光所立,與天下叢林不同。
常年功課,與打七同。
有請打七者,不過多加三次回向而已。
此法實為辦道應酬佛七之第一法,為從來所未有,故人多樂于靈岩打七也。
靈岩規矩,系光所立,與天下叢林不同。
(唯杭州彌陀寺仿佛,彼亦光立,後稍帶點應酬派,也放焰口。
)常年功課,與打七同。
有請打七者,不過多加三次回向而已。
無論請多請少,全堂通通照常念。
所有⑴資,全堂并外寮均分,無偏無黨,不以開多開少起争執。
一律同念,一律均分。
但施主,請多人彼隻得多人之功德,以故無一人不念。
若照别處,則打七者打七,不打者便閑住,于功課有間斷,于僧衆有開否。
此法實為辦道應酬佛七之第一法,為從來所未有,故人多樂于靈岩打七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35頁 示靈岩打七規矩)
【458】長齋念佛外應守哪些規律?印祖為何深為厭惡佛門中的“假善人”?
●即是敦行孝友,務盡倫常,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居心動念,不幹邪僻,并及虛僞。
與人做事,克盡厥職。
遇有緣者,勸令入道。
●須知為佛弟子,凡所作為,必須超過世俗所行,方能自己得真實益,令他相觀而善。
若口說修行,心懷不善,于父母兄弟,以及一切世人上,未能盡其本分。
如是之人,名為假善人。
因地既僞,實益何得?
所言長齋念佛外之應守規律,即是敦行孝友,務盡倫常。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居心動念,不幹邪僻,并及虛僞。
與人做事,克盡厥職。
遇有緣者,勸令入道。
其種種行相,不須具标,但勤看《印光文鈔》,及《安士全書》自知。
須知為佛弟子,凡所作為,必須超過世俗所行,方能自己得真實益,令他相觀而善。
若口說修行,心懷不善,于父母兄弟,以及一切世人上,未能盡其本分。
如是之人,名為假善人。
因地既僞,實益何得?(《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80頁 複馬契西居士書一)
念佛法門,誠上成佛道,下化衆生,凡聖共由之路,成始成終之法也。
修行人須各盡其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随。
身口意三業無虧,發菩提心,自利利人,方名真修。
若口說修行,心懷不善,是名假善人。
因地既僞,實益何得?又利人一節,倘他人不信,當可默爾而已。
其與父母眷屬,天性相關,倘有不信,能至誠代為忏悔,久久自能感格。
所謂誠之所緻,金石為開,使父母眷屬,業消智朗。
自己修持誠笃,他人相觀而善。
古雲: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
身率言從,效力極大。
具信心者,不可學外道求生人天福果,及來生富貴欲樂等報。
吾保決定蒙佛接引,決定花開見佛。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364頁 世界佛教居士林觀音成道日開示法語)
編者注:
印祖對佛門中的“假善人”深為厭惡。
他在給一位居士的複信中說:“尚外現修持之相,而内無真實之心,則是假善人。
假善人何能得真利益乎?!”在同一封信中他又特别指出:“若學佛之人不以躬行實踐為事,則與世俗之伶人無異。
在當場,苦、樂、悲、歡,做得酷肖,實則一毫也與已無幹。
”
***
⑴亵慢:亵,音xiè,不莊重、輕慢;慢,懈怠、疏忽。
⑴濯足:洗腳。
濯:zhuó,洗的意思。
⑴逃逭:逭,音huàn,逃避。
逃逭,就是逃避的意思。
⑵痼疾:經久難治的頑固疾病。
痼,gù,病經久難治。
⑴二祖立雪:禅宗故事,相傳二祖慧可,到嵩山少室峰求道于達摩,立雪中以利刀自斷左臂,以示求法之決心。
達摩知其求道心堅,準為入門弟子,後世遂稱為斷臂慧可。
⑵程門立雪:宋儒故事,代指尊師重道。
⑴懿範:懿,yì,指美、美德。
⑵蕪語:謙辭,意思是雜亂無章的一段話語。
⑶弈秋誨弈:弈秋教學生怎麼下棋的棋藝。
出自《孟子·告子上》第九章。
⑴久羁:長久地束縛。
羁,jī。
⑴寅畏:恭敬,戒懼。
⑴綸音:帝王的诏令。
⑴有僭譯經之過:有因低能而冒越本分,使所譯之經有種種的過愆之失。
僭:jiàn,超越本分的意思。
⑵以凡濫聖之愆:有用凡俗之輩冒充聖人的罪責。
愆,qiān,這裡是指過失、罪咎。
⑴缵步:跟進,效仿。
缵:繼承。
⑵王耕心:人名
⑶深自矜誇:深深地自我吹噓、自傲自誇。
矜:jīn,自尊自大。
⑴魑魅魍魉:chīmèiwǎngliǎng,都是指精怪一類的東西。
魑,是指具有野獸形象的山神;魅,是指精怪,舊時認為東西太久了就變成魅;也是古代傳說中山澤的鬼怪。
魍魉是一種水神,它的大小就像三歲的小孩,皮膚是黑紅色的。
⑴尋繹:反複推求。
⑴如喪考妣:就好像死了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
考,是指已死的父親:如,顯考、先考。
妣,指已死的母親。
⑵如救頭然:就像急救自己頭上正在着火這般着急。
⑶肫摯:肫,chún,與純通,真摯的意思。
⑴率爾:草率。
⑵憧憧往來:因心神不定,而表現在行動上無目的地來回亂走的樣子;或是表示舉棋不定,行動上出現盲目性。
憧,chōng,本意指心神不定。
⑶朋從:像朋友一樣跟從。
⑴慈雲忏主:宋代僧人,俗姓葉,名遵式,字知白,台州臨海(今浙江甯海)人。
投天台義全出家,二十歲于禅林寺受具足戒。
二十八歲,入寶雲寺宣講《法華經》、《維摩诘經》、《涅槃經》、《金光明經》等經,并集合僧俗專修淨土,有關“淨土念佛忏儀”的著作極多。
真宗乾興元年,敕賜“慈雲”之号,後世稱為“慈雲忏主”。
師撰著極豐,有《大彌陀忏儀》、《小彌陀忏儀》、《往生淨土忏願儀》、《金光明三昧儀》等有關忏儀著作外,另有《大乘止觀釋要》、《肇論疏科》等專論數十種。
⑴卍蓮:玉蒼山法雲寺曉柔法師,号卍蓮,著有《淨土證心集》。
⑴弘一大師修持遠宗蕅益,近宗印光。
民國九年陰曆七月十三閉關之前,印光大師回信回答關中注意事項。
⑴洪猷:亦作宏猷,國家大計,處世大道。
猷:yóu,一是指謀劃:如,新猷、宏猷。
一是指道術:國家大計,大道。
⑵鼻不他齅:齅,同嗅,xìu,用鼻子聞氣味;鼻不他齅,鼻子不會追逐外界氣味而費心去聞味、分辨。
亦即《金剛經》所謂“無所住”之意。
⑴剀切:剀,kǎi;剀切,切實,切中事理,符合事理。
⑴玉峰法師:法名古崑,清末僧人,鹹豐五年,在杭州崇福寺閱明代僧幽溪傳燈之“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感悟,自稱幽溪傳法之後裔,嚴持戒律,一心誓願念佛往生,自定每日稱念佛名六萬遍、二時回向。
光緒十八年七月因病入寂。
⑵念佛四大要訣:載清沈善登述《報恩論》附一法治四病說(改正玉峰師作原名四大要訣),其表述經過沈居士編輯,不完全屬于玉峰法師原意。
⑴浮泛:浮,漂浮:泛,水面漂;浮泛,即是水面漂浮,引伸為不能深入實際理地、深入實際事修,盡作口頭表面文章之意。
⑴薩婆若海:薩婆若意思是一切智。
又以海比喻一切智之廣大,稱為薩婆若海。
⑴蘧伯玉:人名。
⑵韋編三絕:系竹簡的皮繩磨斷了數次。
三,古語中泛指多的意思。
⑶鳥窠禅師:也稱“鳥窠道林”,唐代牛頭宗僧,杭州富陽人,俗姓潘(一說翁),法名道林,幼名香光。
師二十一歲至湖北荊州果願寺受具足戒。
後見秦望山有長松盤曲如蓋,遂栖止其上,故時人稱為“鳥窠禅師”。
⑴棹:亦作棹,都是“桌”的異體字。
⑵撣:dǎn,拂、拍打灰塵的動作。
⑴風行草偃:偃:yǎn,本義是指仰面倒下,仰卧。
刮風時,草必定倒卧。
比喻德教化民,自然成功。
⑴觊觎:jìyú,是指非分的希望。
其中,觊,是希望之意;觎,是非分希望之意。
⑵橹棹:橹:使船前進的工具,比槳大。
棹:長槳。
⑴親炙:直接受到良師益友親自的培育與熏陶。
炙,zhì,本意是指熏烤,是烹饪法的一種。
後比喻為接受某方面的熏陶。
⑵孝子不匮,永錫爾類:語見《詩經·大雅·生民之什·既醉》:“孝子不匮,永錫爾類(孝子一代傳一代,祖宗賜你福無量)。
”
⑴泥犁:梵語,意思是地獄。
⑴魏梅荪:清末翰林,時年六十,終身含葷茹腥,富貴習氣深厚。
與印光法師一席話,勸其讀文鈔中《南浔放生池疏》,自八月十二日至十月,此後即長素清淨矣。
⑵《南浔放生池疏》:是《印光法師文鈔》中有關素食戒殺的一篇文章,文中事理并重,說理既極透徹,說事複叩心弦,讀之使人不禁毛骨悚然,深知殺生之禍。
⑴聚訟:聚,聚會一處;訟,音送,本意是指訴訟,引伸為争執、争辯;聚訟,争辯紛紛。
⑵晉支道林:東晉學僧,陳留(今河南開封)人,俗姓關,字道林,又名支遁,後從師改姓,世稱支道人、支道林。
家世事佛,早悟無常之理,隐于會稽之餘杭山中,專研《道行般若經》等般若系經典。
未久,應王羲之之請,至吳興,于剡山建立精舍,僧衆百餘。
晚年于隆和元年(362年),蒙哀帝诏請,居于京師東安寺,宣講《道行般若經》。
太和元年(公元366年)四月示寂于餘姚塢山,為般若學六家七宗之一。
⑴臘月三十日:比喻人臨命終的那一天。
⑴冥符:冥,是指暗合、默契。
⑵嶽聳淵深:像山嶽一樣地高高聳立,像潭淵一樣地深不見底。
這裡是比喻所作的罪過的量,猶如山高水深,無量無邊。
⑴潸焉出涕:因感動或傷心過度,眼淚、鼻涕止不住都流淌出來的樣子。
⑵明雪峤信禅師:明代臨濟宗僧,俗姓朱,初号雪庭,後改雪峤,晚年自稱語風老人。
二十九歲出家,四方行腳,參谒江蘇秦望山普濟寺妙祯,若有所悟,乃返天台尋人印證。
偶擡頭,見“古雲門”三字,豁然大悟。
複往參雲栖袾宏及龍池之“幻有正傳”,得幻有之印可。
清順治四年示寂。
⑶譚埽庵:明末進士,後皈依圓信法師者。
埽,音義皆同“掃”。
⑴祖妣:妣,bǐ,祖母和祖母輩以上的女性祖先。
⑴楊子拔毛:楊朱雲:“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又雲:舉天下予一身而不取。
⑵二林:彭二林,即彭際清居士。
⑴吾侪:侪,chái,同輩、同類;吾侪,即是我們。
⑴略不萦心:一點點都不放在心上。
萦,纏繞、牽挂。
⑴楊鑒庭:人名。
⑵矜奇競異:漫誇奇特,争現不同。
⑶世返唐虞:回到三皇五帝的太平盛世裡去。
三皇五帝,三皇,通常是指伏羲、燧人、神農;五帝,就是指黃帝、颛項(zhuānxū)、帝喾(dìkù)、唐堯和虞舜。
唐虞,即是堯舜的另一種稱呼。
⑴一人垂拱,百辟布政:是指仁君拱手垂衣,不必勞心費力,百官把政府法令(辟)自然遠布四方。
⑴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⑴誡勖:用良言勸導令人警覺,用愛語慰勉令人奮發。
誡:警戒,多指用語言來教導,使人提起警覺。
勖:xù,勉勵的意思,如,勖勉。
⑴攸宜:适宜。
⑵淨法界護身咒:淨法界咒:唵。
護身咒:唵齒臨。
⑴楞嚴:指《楞嚴咒》。
⑵大悲:指《大悲咒》。
⑴:亦作“襯”、“儭”、“嚫”,chèn,嚫錢,亦即供養僧人,或布施窮人的錢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