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
【1】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含義是什麼?
●南無,此翻恭敬,歸命頂禮等。
阿彌陀佛,此翻無量壽,亦翻無量光。
南無阿彌陀佛,乃西方極樂世界教主之号。
汝何不知《阿彌陀經》雲:“舍利弗,于汝意雲何,彼佛何故号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号為阿彌陀。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此是釋迦佛所說。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通是梵語。
南無(音námó),亦作有曩谟者,經中通作南無。
此翻恭敬,歸命頂禮等。
此二字,乃直示恭敬歸依之意。
阿彌陀佛,此翻無量壽,亦翻無量光。
謂此佛之壽命光明悉皆無量。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20頁 複應脫大師書三)
【2】阿彌陀佛有什麼大願?
●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願願度生。
不但上善稱名,可以向往,即五逆十惡,發露忏悔,無論一念十念,佛亦必攝受之。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有四十八願,願願度生。
不但上善稱名,可以向往,即五逆十惡,苟能起大慚愧,發露忏悔,無論一念十念,佛亦必攝受之。
時雨潤物,萬物無不沾益。
大海納川,百川悉足彙歸。
萬修萬去,的(音dí)實非謬。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31頁 上海法藏寺念佛開示)
四十八願度衆生,逆惡歸心也來迎。
非是混濫無簡擇,憐彼是佛尚未成。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一第850頁 阿彌陀佛像贊)
【3】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如何攝受衆生往生?
●阿彌陀佛有大勢力,誓願度生。
其中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
阿彌陀佛于往劫中,發四十八願,度脫衆生。
有一願雲,若有衆生聞我名号,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⑴。
阿彌陀佛誓願度生,若衆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
倘志心稱名,誓求出離娑婆⑵者,無一不蒙垂慈攝受也。
阿彌陀佛有大勢力,能拔娑婆無底廁坑⑶不赦牢獄之人,直下出離其中,悉皆安置于極樂本有家鄉,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93頁 與陳錫周居士書)
【4】阿彌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時普遍接引十方念佛衆生?
●阿彌陀佛,煩惑淨盡,福慧具足,心包太虛,量周法界。
衆生之心如水,阿彌陀佛如月。
衆生信願具足,至誠感佛,則佛應之,如水清月現也。
或曰,阿彌陀佛,安居極樂。
十方世界,無量無邊。
一世界中念佛衆生,亦複無量無邊。
阿彌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時普遍接引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之一切念佛衆生乎?
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見,推測佛境。
姑以喻明,使汝惑滅。
一月麗天,萬川影現,月何容心⑷哉。
夫天隻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現全月。
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無不各現全月。
且江河之月,一人看之,則有一月當乎其人。
百千萬億人,于百千萬億處看之,則無不各有一月當乎其人。
若百千萬億人,各向東西南北而行,則月亦于所行之處,常當其人。
相去之處,了無遠近。
若百千萬億人,安住不動,則月亦安住不動,常當其人也。
唯水清而靜則現,水濁而動則隐。
月固無取舍,其不現者,由水昏濁奔騰,無由受其影現耳。
衆生之心如水,阿彌陀佛如月。
衆生信願具足,至誠感佛,則佛應之,如水清月現也。
若心不清淨,不至誠,與貪瞋癡相應,與佛相背,如水濁而動,月雖不遺照臨,而不能昭彰影現也。
月乃世間色法,尚有如此之妙。
況阿彌陀佛,煩惑淨盡,福慧具足,心包太虛,量周法界者乎?故《華嚴經》雲:“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
随緣赴感靡不周⑴,而恒處此菩提座⑵。
”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應。
佛實未曾起心動念,有來去相,而能令緣熟衆生,見其來此接引以往西方也。
懷此疑者,固非一二。
因示大意,令生正信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916頁 初機淨業指南)
【5】如何理解阿彌陀佛“身複現身,土複現土”?
●維摩诘雲,以一切衆生病,是故我病。
阿彌陀佛既已證窮法界,舉凡法界中事,無不随意化現。
夫彌陀既已證窮法界⑶,舉凡法界中事,無不随意化現。
正報則佛身,菩薩身,二乘身,六道身,随類備現,以行教化;依報則樓台殿閣,飲食衣服,但有利益,無不化現。
怡山⑷所謂“疾疫世而現為藥草”,“饑馑時而化作稻粱”。
以常寂光土,身土不二,理智一如。
身能現土,土能現身,身複現身,土複現土。
彌陀經雲:“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
維摩诘雲:“以一切衆生病,是故我病”。
夫彌陀身土交現,何妨現永明⑸而複現文憲⑹。
且永明之現文憲者,乃乘悲願以示生,将謂永明生死未了,複随業力以受生乎?衆生病故,菩薩亦病。
欲度衆生,若不俯順機宜,示生世間,和光同事,以行教化,則凡聖異趣,教莫由施。
白鶴孔雀等奇妙雜色之鳥,尚肯變化,豈雅思淵才文中王,制禮作樂輔聖主之純儒,便有所妨乎?永明乃彌陀所現,文憲乃永明所現,即身複現身之豎證。
其《無量壽經》等,謂光中化佛及諸菩薩,無量無邊,乃遍該橫豎二義。
以佛光橫遍豎窮,無時無處不周遍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794頁 重刻明宋文憲公護法錄序)
【6】如何理解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