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十 净土法门与临终关怀

首頁
    久即活動可穿矣。

    最忌者,未死先哭,令彼生悲戀心,便難往生矣。

    此等事,《文鈔》、《嘉言錄》,皆已詳言。

    恐汝不留心,故又說之。

    至于死後,隻可念佛,切勿做水陸、念經、拜忏。

    以此等事,皆是做場面耳,虛張聲勢,殊少實益。

    又喪中一概不可用酒肉。

    儒家古禮,喪中嚴禁酒肉。

    若用,人便以為失德。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42頁 複朱智貞居士書一) 【518】平時練習助念有什麼重要意義? ●平時眷屬常練習助念,一則以娛高堂;二則令彼各種善根;三則知曉助念及瞎張羅哭泣之利害。

    一但令慈歸西之時,可助其往生也。

     令慈年近八十,尚欲皈依,可謂宿有善根。

    然當此風燭高年,固當深為計慮。

    今為寄《饬終津梁》三本,自存之外,給與王陳二人。

    當令家中眷屬,換班日陪令慈念佛。

    一則以娛高堂;二則令彼各種善根;三則練習慣,則令慈歸西之時,大家均為助念之人。

    若不令常練習,并不常為說臨終之助念,及瞎張羅哭泣之利害,則所有眷屬,通是破壞正念者。

    此事最為要緊。

    若無人說,難免贻誤,則無邊利益,以此失之,殊堪痛心。

    光不能詳說,《饬終津梁》乃詳說之書。

    人子于親,臨終助念,當竭誠從事。

    故先須要家中眷屬豫為練習也。

    既常念,并常聞助念及破壞之利害,則便可一緻進行,而為助其往生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602頁 複方耀廷居士書二) 【519】臨終助念可以念觀音嗎? ●為人助念,何可為念觀音,又為祈壽乎?念佛,壽未盡亦能延生。

    念觀音,則無求往生之心念。

    若壽已盡,則誤事。

    非念佛定死,念觀音定不能往生。

    然癡人以無求往生之心念之,故亦隻成誤事之一種業感也。

     人有大病,即當作往生想,一心念佛。

    若壽未盡,由念佛故,即可速愈。

    (阿彌陀,即無量壽,即是消災延壽。

    )至于為人助念,何可為念觀音,又為祈壽乎?念佛,壽未盡亦能延生。

    念觀音,則無求往生之心念。

    若壽已盡,則誤事。

    非念佛定死,念觀音定不能往生。

    然癡人以無求往生之心念之,故亦隻成誤事之一種業感也。

    無量光,即消災。

    無量壽,即延壽。

    念阿彌陀佛,極功尚能成佛,豈不能延壽而令速死乎?(師于答辭中,癡人二字旁,抹三筆以警,後死者,切勿自誤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36頁 答卓智立居士問) 【520】子女平時輪班給老人助念有什麼好處? ●一則輔助己之正念;二則曲為彼等種最勝善根;三則開通風氣,以期大家效法;四則若至臨終,自不緻張羅忙亂,破壞正念。

    子孫能助念佛号,成就正念,雖平素功夫不甚恰當,亦能往生。

     如其心力衰弱,當令子媳孫女等,輪班助念。

    此一事有多種利益:一則輔助己之正念;二則曲為彼等種最勝善根;三則開通風氣,以期大家效法;四則若至臨終,自不緻張羅忙亂,破壞正念。

    臨終一關,要緊之極。

    即平時功夫得力,若遇不知法門之子孫破壞,則便留住此世界,不得往生矣。

    若知此義,子孫能助念佛号,成就正念,雖平素功夫不甚恰當,亦能往生。

    是以光于老人,特為緻意,切勿謂迂腐,則幸甚幸甚。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433頁 與陳燮和居士書) 【521】臨終助念适合用什麼法器? ●念佛法器,唯用引磬。

    引磬聲清,聽之令人心地清淨。

    木魚聲濁,故不宜用于臨終助念 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

    引磬聲清,聽之令人心地清淨。

    木魚聲濁,故不宜用于臨終助念。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885頁 臨終三大要) 又人之臨終,助往生念佛,隻宜擊引罄,不可擊木魚。

    木魚聲濁,引罄聲清。

    閣下試于朝暮念佛時,息心谛聽,自知優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52頁 與江易園居士書一) 【522】臨終助念應該念幾字佛号? ●初起時,念幾句六字,以後專念阿彌陀佛四字。

     又宜念四字佛号。

    初起時,念幾句六字,以後專念阿彌陀佛四字,不念南無,以字少易念。

    病人或随之念,或攝心聽,皆省心力。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885頁 臨終三大要) 【523】為什麼臨終時隻可念佛,切勿另誦别種經咒? ●凡一切念佛不念佛人,臨終俱宜念佛以助,切勿另誦别種經咒。

    人之臨終,隻可念佛,不宜持咒。

     又人之臨終,隻可念佛,不宜持咒。

    以念佛令彼聽,彼雖不能念,聽見佛聲,心即清淨。

    若持咒則止有加持力,彼無由随誦,此從古以來之定例。

    助念于将去時為最要,豈持咒畢,方以念佛為回向乎?光《文鈔》中亦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