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創始人。
⑶道綽:隋唐時佛教淨土宗高僧。
俗姓衛,并州濁水(今山西文水縣)人,生于北齊河清元年,卒于唐貞觀十九年。
⑷善導:臨淄(今山東淄博)人。
唐朝專弘淨土法門的一代高僧,被尊為淨土宗第二代祖師。
⑸清涼:清涼國師,即澄觀大師,俗姓夏侯,越州山陽(今浙江紹興)人,華嚴宗第四祖。
曆玄宗至文宗九朝被尊為國師,賜号“清涼”。
⑹永明:宋代永明延壽大師,淨土宗第六祖。
⑺死心新禅師:宋代禅師死心悟新。
⑻真歇了禅師:宋代僧清了,道号真歇,大振洞下宗風。
著有《信心銘拈古》,作《淨土說》,門人集《真州長蘆了和尚劫外錄》一卷行世。
⑴長蘆赜禅師:宋長蘆宗赜禅師,襄陽人。
少孤,母陳氏鞠養于舅家。
及長,博通世典。
二十九歲出家,深明宗要,後住長蘆寺,迎母于方丈東室,勸令念佛求生淨土。
⑵省常法師:北宋著名高僧,淨土宗第七代祖師。
⑶中峰:中峰禅師,諱明本,号中峰。
年十五,決志出家,師既單提向上,時複舉揚淨土,嘗言:“禅者、淨土之禅,淨土者、禅之淨土”。
有懷淨土詩一百八首。
⑷天如:元末名僧,諱維則,字天如。
吉安(江西省)永新人。
著《淨土或問》,破諸疑惑,策進淨業。
⑸楚石:明代高僧。
師諱梵琦,字楚石,甯波象山朱氏子。
師自幼知淨土法門,清晨十念求生淨土,未嘗一日少懈。
⑹妙葉:元末明初,鄞江的大善知識,著《寶王三昧念佛直指》。
⑺蓮池:明代高僧,諱袾宏,字佛慧,行略雲“别号蓮池,志西方也”。
淨土宗第八祖。
⑻幽溪:明代天台宗高僧。
⑼蕅益:明末清初高僧,淨土宗第九祖。
⑽梵天思齊:省庵大師,諱實賢,字思齊,江蘇常熟人,淨土宗第十一祖。
⑾紅螺徹悟:徹悟大師,清代著名高僧,名際醒,字徹悟,号夢東。
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
⑴摩羯提國:也作摩竭陀、摩竭提、摩伽陀,是中印度國的國名,王舍城的所在地。
⑵靈鹫山:梵語稱為“耆阇崛山”。
耆阇崛,因為這座山的山頭像鹫鳥,同時山裡又多鹫鳥,所以稱為靈鹫山。
佛陀在這裡多次演說妙法。
⑴舍衛國:譯成聞物、豐德、好道等。
位于現在印度西北部拉普的河南岸。
聞物,是指這個國家出産大量的寶物;豐德,是指這個國家物産豐富;好道,是指這個國家人民喜好修道而有道德。
⑵給孤獨園:是舍衛國大城裡的長者給孤獨,為佛陀在此講經方便而建的美麗花園。
這個花園原來是祗陀太子私人花園。
⑶魏承貫:魏源名遠達,字默深。
著名學者,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
信仰淨土。
⑴雲栖:蓮宗第八祖蓮池大師。
⑵王本:王龍舒居士所編的無量壽經會集本,名為《大阿彌陀經》。
⑶魏本:魏源即魏承貫所編的無量壽經會集本。
⑴九界: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聲聞、緣覺、菩薩等九法界。
⑵印光大師選定的《淨土五經》最早由郭輔庭居士在民國二十一年發心精刻,用宣紙印刷流通。
⑶支婁迦谶:東漢僧人,簡稱支谶,原月氏人,東漢桓帝在位末年來洛陽。
通曉漢語,學問廣博。
大乘佛教典籍在漢地翻譯的創始者。
⑷支謙:三國時佛教翻譯家,又名支越,字恭明,生卒年不詳。
本月氏人,受業于支谶門人支亮,深通梵典,東漢末,遷居吳地。
譯出佛經《大明度無極經》、《大阿彌陀經》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為安世高、支谶以後譯經大師。
⑸康(國名)僧铠:三國時代譯經僧。
相傳為印度人。
曹魏嘉平四年至洛陽,于白馬寺譯出《郁伽長者經》二卷、《無量壽經》二卷《四分雜羯磨》一卷等。
⑹菩提流志:原名達摩流支(意譯法希),南印度人。
出身婆羅門,姓迦葉。
十二歲從外道出家,六十歲改信佛教,通達三藏教典。
⑴法賢:北宋時代中印度那爛陀寺僧。
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三載,師初名法天。
開寶六年來中國。
所譯經典凡一二○部。
⑵願輪:有二義,一指菩薩之弘誓,以其願求堅固,能摧破一切魔障敵衆,如輪王之輪寶,故喻稱為願輪;二指菩薩本身,以其從始至終回轉于自己之誓願而精勤不已,故亦喻稱為願輪。
⑴五逆十惡:五逆罪,是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若犯其中之一,即堕無間地獄。
十惡: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屬于身三業),四妄語,五兩舌,六惡口,七绮語(屬于口四業),八貪,九嗔,十癡(屬于意三業)。
⑵阿阇世王:名叫阿阇世,梵語Ajatasatru,新稱阿阇多設咄路,譯作“未生怨”,意思是還沒有出生之前,就已經同父母結下怨仇了。
世尊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他是印度摩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的統治者,後來依釋迦牟尼佛,作為一個很好的護法。
⑴圭峰:宗密大師,唐代僧人。
華嚴宗五祖。
因常住圭峰蘭若,世稱圭峰禅師。
少通儒書,元和二年(807),從遂州道圓出家,同年從拯律師受具足戒。
元和五年得讀澄觀所著《華嚴經疏》,後到長安見澄觀,此後常随澄觀受學。
⑵東瀛:日本。
⑴天親菩薩:佛滅後九百年而出世,先學小乘,撰五百部論。
受兄長教,改學大乘,也撰五百部論,稱千部論主。
⑵西河:道綽禅師所住的玄中寺屬西河汶水之地,故後人又稱他為西河禅師。
⑶長安:指善導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