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一 净土法门的缘起

首頁
    由東瀛⑵複回中國,故知此一卷經,為華嚴一經之歸宿。

    華藏世界海,淨土無量無邊。

    而必以求生西方,為圓滿佛果之行。

    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原自肇起華嚴。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49頁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流通序) 【39】《往生論》和《往生論注》的意義是什麼?有何特點? ●詳示淨土莊嚴,如來法力,菩薩功德。

    凡見聞者,悉願往生。

    其特點,文義顯豁直捷。

    真能上繼匡廬,下啟天台、西河、長安等。

     天親菩薩⑴廣造諸論,宏闡佛乘。

    複宗《無量壽經》,作願生偈論,示五門修法,令畢竟得生。

    具顯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之法。

    于觀察門,詳示淨土莊嚴,如來法力,菩薩功德。

    凡見聞者,悉願往生。

    昙鸾法師,撰注詳釋,直将彌陀誓願,天親衷懷,徹底圓彰,和盤托出。

    若非深得佛心,具無礙辯,何克臻此。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六第1113頁 往生論注跋) 往生論注,閱一遍。

    文義顯豁直捷。

    真能上繼匡廬,下啟天台、西河⑵、長安⑶等,宜細看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09頁 與康澤師書) *** ⑴《佛說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铠譯本第十八願原文為:“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诽謗正法。

    ” ⑵娑婆:“娑婆”,梵語音譯。

    意譯“堪忍”。

    為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

    此界衆生安于十惡,堪于忍受諸苦惱而不肯出離,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

     ⑶廁坑:廁所、茅坑。

     ⑷容心:容納于心識、心念,意思是月亮豈是有情物,哪來的系于萬川的心念? ⑴靡不周:沒有不到的。

    靡,沒有,無;周,到。

     ⑵菩提座:通常稱“金剛座”,也稱為“菩提道場”。

    金剛座:佛成正等正覺時的座處,在摩竭陀國尼連禅河邊菩提樹下。

    這個座,上面露出地面的是一塊平頂圓闆大石,下面直通小世界的金輪。

     ⑶法界:指真如或指一切諸法。

     ⑷怡山:宋代福建怡山如然禅師,所撰《怡山發願文》中有“疾疫世而現為藥草,救療沉疴;饑馑時而化作稻粱,濟諸貧餒。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 ⑸永明:師諱延壽,字沖元,杭州錢塘王氏子。

    曾居永明十五年,弟子千七百人,常與衆授菩薩戒;施食放生,悉皆回向淨土。

    被尊為淨宗第六祖。

     ⑹文憲:字景濂,号潛溪,谥文憲,浦江(在今浙江義烏縣西北)人,明初著名文學家。

    傳為宋永明延壽大師再來。

     ⑴計公:據清瑞璋輯《西舫彙征》記載,計公,四明桃源鐵工。

    年将七十,兩目喪明。

    遇善知識教其念佛,念滿一百四十多萬聲後,兩目了然。

    後念佛西逝。

     ⑴提婆達多:亦作調達,意譯作天熱、天授,是斛飯王的兒子,阿難的哥哥,佛的堂弟。

     ⑴陳企:望江人,嘗妄殺人。

    後見鬼現,企畏懼,急念阿彌陀佛,鬼不敢近。

    企念佛不已,鬼遂不現。

    後常念佛,臨終坐化。

    後半年,附本家孫女名妙光雲:“我因念阿彌陀佛,已生極樂世界”。

     ⑵猗欤:歎詞,表示贊美的意思。

     ⑴具縛凡夫:具有煩惱者叫做具縛凡夫,即一切之凡夫。

    具體講是指具足見惑、思惑二者的凡夫。

     ⑴塵點劫:塵指微塵;劫為極大之時限。

    塵點劫,譬喻時間甚長久遠之詞。

     ⑵群萌:群生,衆生。

    萌通“氓”,老百姓。

     ⑴阿伽陀藥:又稱不死藥、丸藥,此藥靈奇,價值無量,服之能普去衆疾。

     ⑵蓮宗九祖指清代悟開法師《蓮宗九祖傳略》列的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蓮池、省庵九位祖師。

    後悟開法師在《蓮宗正傳》改列靈峰蕅益大師為九祖,梵天思齊賢大師為十祖,資福徹悟大師為十一祖。

    印光大師依照時序于八祖蓮池大師下,加蕅益為九祖,截流為十祖,以原九祖思齊賢為十一祖,下又添徹悟禅師為十二祖。

     ⑴遠公:即慧遠大師,東晉人,蓮宗初祖也。

    姓賈,雁門人。

    學精儒老,年二十一,聞道安法師講般若經,豁然大悟,歎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

    ”遂出家,誓弘佛教。

    安歎曰:“使道流中國,其在遠乎!”後居廬山東林寺,率衆行道。

    鑿池種蓮,于水上立十二葉蓮華,因波随轉,分刻晝夜,以為行道之節。

    與劉遺民等僧俗百二十三人,創立蓮社,六時念佛,求生西方。

    在山三十年,迹不入俗,專志淨土,澄心系念,三見聖相,而沉厚不言。

    一夕,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觀音、勢至,左右侍立。

    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同注上下,演說妙法。

    佛言:“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後七日當生我國。

    ”社中佛陀耶舍、劉遺民等,已往生者,皆在佛側。

    師曰:“吾始居此,三睹聖相,今複再見,必生淨土。

    ”至期,端坐入寂,年八十三。

     ⑵慧永:晉代僧。

    河内(河南)人,俗姓潘。

    十二歲出家,後與慧遠共同學于道安座下。

     ⑶浔陽:相當于今江西包括九江市一帶的都昌、德安二縣以北地區。

     ⑷缁素:缁與素之并稱,又稱缁白。

    缁,黑;素,白。

    出家衆通常披着黑衣,故以缁代稱;在家者披着素衣,故又稱白衣。

    缁素即出家、在家之并稱。

    意謂道俗、僧俗。

     ⑸勒石:刻石碑。

    勒,鑿、刻;石,石碑。

     ⑹山鬥:泰山北鬥。

     ⑺遐播:遐,音霞,遙遠;遐播,即遠播,傳播到遙遠的地方。

     ⑴昙鸾:南北朝時代提倡淨土宗的高僧。

     ⑵智者:智,陳、隋高僧,天台宗四祖,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