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7】如何認識佛恩廣大?
●佛恩之廣大周遍而無有窮盡也。
譬如果日,為照世故,出沒無住。
亦如船師,為渡人故,往來不停。
我等縱使粉身碎骨、肝膽破碎、以至獻出生命,佛恩永劫難報!
甚矣佛恩之廣大周遍而無有窮盡也。
何以言之,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可作佛。
但以迷而未悟,遂緻反以佛性功德之力,妄于六塵境中,起貪嗔癡,造殺盜淫,由惑造業,由業受報,久經長劫,輪回六道,了無出期。
佛于往劫,知此事已,即發大願,欲令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同悟本具佛性,同出生死輪回,同成無上覺道,同入無餘涅槃。
從茲普為法界衆生,久經長劫,行菩薩道,但有利益,無不興崇,六度齊修,一法不著,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其行施也,國城妻子,頭目髓腦,悉無吝惜。
故《法華經》雲:“我見釋迦如來,于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⑴,非是菩薩舍身命處,為衆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
”隻此布施一行,尚非劫壽能宣,況其餘之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以及四攝、萬行乎哉!及至惑業淨盡,福慧圓滿,徹證自心,成無上道,普為衆生,說所證法,直欲同皆得己所得。
但以上根者少,中下者多,故複随機施教,令其随分得益耳。
及其一期事畢,即入涅槃,猶複不舍大悲,于他方世界,示成正覺,以行濟度。
如是示生此界他方,固非算數譬喻之所能及。
譬如果日⑵,為照世故,出沒無住。
亦如船師,為渡人故,往來不停。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1001頁 佛遺教經解刊布流通序)
【588】佛教與儒教的共同點和區别是什麼?
●儒以誠為本,佛以覺為宗。
儒佛之本體,固無二緻。
儒佛之工夫,淺而論之,亦頗相同,深而論之,則天地懸殊。
世人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所以然,故緻紛紛诤論,各護門庭,各失佛菩薩聖人治世度人之本心也,哀哉。
儒佛之本體,固無二緻。
儒佛之工夫,淺而論之,亦頗相同,深而論之,則天地懸殊。
何以言之,儒以誠為本,佛以覺為宗。
誠即明德,由誠起明,因明緻誠,則誠明合一,即明明德。
覺有本覺,始覺,由本覺而起始覺,由始覺以證本覺,始本合一,則成佛。
本覺即誠,始覺即明,如此說去,儒佛了無二緻。
閣下所謂學孔學佛,理不外《大學》一章者,乃決定無疑之語,此淺而論之也。
至于發揮其修證工夫淺深次第,則本雖同,而所證所到,大有不同也。
儒者能明明德,為能如佛之三惑圓斷、二嚴悉備乎?為如證法身菩薩之分破無明,分見佛性乎?為如聲聞緣覺之斷盡見思二惑乎?三者唯聲聞斷見思最為卑下,然已得六通自在。
故紫柏雲,若能直下忘情,山壁由之直度。
初果尚七生天上,七反人間,而其道力,任運不犯殺戒,故凡所至處,蟲自離開,所謂初果耕地,蟲離四寸,況二三四果乎。
儒教中學者且置,即以聖人言之,其聖人固多大權示現,則本且勿論。
若據迹說,恐未能與見思淨盡者比,況破無明證法性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乎。
即謂明其明德,堪與破無明者比肩,然破無明者,有四十一位,為與最初之初住比肩耶,為與最後之等覺比肩耶?即與最後之等覺比肩,尚于明德未明至乎其極,直待再破一分無明,方可謂為誠明合一,始本無二耳。
吾故曰,體同而發揮工夫證到不同也。
世人聞同,即謂儒教全攝佛教。
聞異,即謂佛教全非儒教。
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所以然。
故緻紛紛诤論,各護門庭,各失佛菩薩聖人治世度人之本心也,可不哀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58頁 複湯昌宏居士書)
【589】如何處理好理與事的關系?
●夢東雲:“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于因果。
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
”此理勢所必然也。
末法衆生,根機陋劣,唯有仗佛力之淨土法門,亦可永出輪回。
此不可思議之最上乘法,宜理事并談,誡勸齊施。
世出世間之理,不出心性二字。
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
衆生沉九界,如來證一乘,于心性毫無增減。
其所以升沉迥異,苦樂懸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緻果地之受用各别耳。
闡揚佛法,大非易事。
唯談理性,則中下不能受益。
專說因果,則上士每厭聞熏。
然因果心性,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
故夢東雲:“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于因果。
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
”此理勢所必然也。
而末法衆生,根機陋劣。
禅教諸法,唯仗自力,契悟尚難,何況了脫。
唯有仗佛力之淨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縱五逆十惡,亦可永出輪回,高預海會。
此不可思議之最上乘法,宜理事并談,誡勸齊施。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25頁 與佛學報館書(節錄))
【590】執理廢事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