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十二 普通疑惑与解答

首頁
    害處? ●執理廢事者,撥無因果。

    如以畫餅充饑,陵空作屋。

    自誤誤人,罪豈有極。

    以善因而招惡果,三世諸佛,名為可憐憫者。

     知之匪艱,行之維艱。

    世有一班掠虛漢,聞得心佛衆生三無差别之理,或由閱教參宗,悟及此理,遂謂我與佛同,而了無所用其若修若證。

    遂放心恣意于一切境緣之中,誤謂六塵即覺,貪嗔癡即戒定慧,何須制心攝身,無繩自縛。

    此種見解,最為下劣。

    謂之執理廢事,撥無因果。

    如以畫餅充饑,陵空作屋。

    自誤誤人,罪豈有極。

    以善因而招惡果,三世諸佛,名為可憐憫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46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八) 【591】什麼是真谛和俗谛? ●真谛則一法不立,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也。

    俗谛則無法不備,所謂佛事門中,不舍一法也。

    須知真俗同體,并非二物。

     克論佛法大體,不出真俗二谛。

    真谛則一法不立,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也。

    俗谛則無法不備,所謂佛事門中,不舍一法也。

    教則真俗并闡,而多就俗說。

    宗則即俗說真,而掃除俗相。

    須知真俗同體,并非二物。

    譬如大圓寶鏡,虛明洞徹,了無一物。

    然雖了無一物,又複胡來則胡現,漢來則漢現,森羅萬象俱來則俱現。

    雖複群相俱現,仍然了無一物。

    雖複了無一物,不妨群相俱現。

    宗則就彼群相俱現處,專說了無一物。

    教則就彼了無一物處,詳談群相俱現。

    是宗則于事修而明理性,不棄事修。

    教則于理性而論事修,還歸理性。

    正所謂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不變随緣,随緣不變,事理兩得,宗教不二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664頁 宗教不宜混濫論) 【592】什麼是真無生忍? ●真無生忍,實非小可,乃破無明證法性,最下者為圓教初住菩薩,即别教之初地也,談何容易。

     所言念佛三昧,說之似易,得之實難。

    但當攝心切念,久當自得。

    即不能得,以真信切願攝心淨念之功德,當必穩得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事一心,若約蕅益大師所判,尚非現世修行人之身分,況理一心乎。

    以斷見思惑,方名事一,破無明證法性,則名理一。

    若是内秘菩薩行,外現作凡夫,則此之二一,固皆無難。

    若實系具縛凡夫,則事一尚不多得,況理一乎。

    當過細看(印光)與永嘉某居士之極長一信,則可知。

    至于悟無生以後,護持保任⑴,銷熔餘習⑵,彼自了明,何須預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否則縱令飲者說得十分的确,而未飲之人,究不知其是何滋味。

    以居士将此悟無生忍,看得容易,恐自己或悟而不知保任護持,緻餘習複蒙,得而複失,故有此問。

    真無生忍,實非小可,乃破無明證法性,最下者為圓教初住菩薩,即别教之初地也,談何容易。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63頁 複袁福球居士書) 【593】悟、證的含義是什麼? ●悟則大心凡夫,能與佛同。

    證則初地不知二地舉足下足之處。

    識此悟證之義,自然不起上慢,不生退屈。

    而求生淨土之心,萬牛亦難挽回矣。

     悟者,了了分明,如開門見山,撥雲見月。

    又如明眼之人,親見歸路。

    亦如久貧之士,忽開寶藏。

    證者如就路還家,息步安坐。

    亦如持此藏寶,随意受用。

    悟則大心凡夫,能與佛同。

    證則初地不知二地舉足下足之處。

    識此悟證之義,自然不起上慢,不生退屈,而求生淨土之心,萬牛亦難挽回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83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五) 【594】為什麼念佛人不可祈求大徹大悟? ●念佛閱經,悟二空理,證實相法,得大徹大悟,非博地凡夫之所能為。

    蕅益大師示居名字,智者示居五品,南嶽示居十信。

    雖三大師之本地,皆不可測,而其所示名字、觀行、相似三位,可見實相之不易證。

    汝自忖度,果能越此三師否乎?若不能,不如老實念佛,培植善根,往生西方之後,常侍彌陀,高預海會,随其功行淺深,遲早必證實相。

    則是決定無疑之詞。

     念佛閱經,悟二空理,證實相法,乃約省悟修持,示現因後果。

    且勿籠統自任,謂現生便能如是。

    現生證實相者,非無其人,恐賢契無此善根。

    若不詳陳其故,或緻妄期聖證,則志高而行不逮,久而久之,必緻喪心病狂,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求升反墜,弄巧成拙。

    究其結果,難免永淪惡趣,不但埋沒己靈,實為孤負佛恩。

    二空理唯言悟,則利根凡夫即能。

    如圓教名字位中人,雖五住煩惱,毫未伏斷,而所悟與佛無二無别。

    (五住者,見惑為一住,思惑為三住,此二住于界内,塵沙惑無明惑共為一住,此二住于界外,)若約宗說,則名大徹大悟。

    若約教說,則名大開圓解。

    大徹大悟,與大開圓解,不是依稀仿佛明了而已。

    如龐居士聞馬祖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當下頓亡玄解。

    大慧杲聞圓悟薰風自南來,殿閣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