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能兼顧及不能不兼顧為慮?觀閣下之所說,與某僧之論,皆實未能著實從事,乃于未發足前,先拟議到家景象。
故于古人對治分别之法言,反生出種種分别。
試問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不懇切而能然乎,無信願而能然乎?徹悟堅密二師之語雖有異,而意實相資而相成。
認做分運同運,可謂無擇法眼。
至于蕅益所說,乃是為一輩倚傍宗門,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及不依淨土宗旨而修,但以念至一心不亂為究竟極則事者之法藥也。
何可引此淨宗門外之事,以例信願具足之真修,緻門徑混濫也。
此上約理通說也。
若約事别說,發願當于朝暮念佛畢時,(晨朝十念,亦先念佛後發願。
)或用小淨土文,若身心有暇,宜用蓮池大師新定淨土文。
此文詞理周到,為古今冠。
須知發願讀文,乃令依文發願耳。
非以讀文一遍,即為發願也。
除朝暮發願外,一切時但以至誠懇切念佛即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56頁 拟答某居士書)
【166】念佛求生之人,為什麼不必求知念佛的是誰?
●末法人障深慧淺,求知不可得。
不如學愚夫愚婦,老實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附來書)
雨木念佛十年,略知旨趣。
竊謂靈峰、夢東諸大師,及我師文鈔,所示念佛方法,大抵皆就愚夫愚婦通途立說。
若吾輩能通文字,心思複雜之人,仍用彼愚夫愚婦之念佛方法,斷斷不能往生淨土。
鄙意以為念佛求生之人,當先求知念佛的是誰,蓋既見主人翁,則念佛方有用處,往生方有把握。
不特念佛應當如是,即念經持咒,亦何莫不然。
今人動謂老實念佛,死心念佛,即可往生。
不知苟不能識得念佛的是誰,則念佛何能老實,何能死心。
縱使日夜十萬聲,于生死有何相幹哉。
有以古人多專主持名,不參是誰相诘者,雨木曰,此乃古德罷參以後之事,初心非可效法也。
雨木見今日念佛之人,十九不明此旨,實可哀愍。
當時時苦口勸人,而居士中竟有謂我為邪見者。
佛法真義,沉晦至此,曷勝痛歎。
茲特披陳所懷,敬求印證,并乞詳加闡示,衆生之幸,非僅雨木一人之幸也。
詳觀來書,不勝欽佩。
閣下欲令一切人親見本來,直登上品,觀經所謂讀誦大乘,解第一義,發菩提心,勸進行者,其閣下之謂乎。
雖然,說法當須觀機,若不察機,妄投法藥,則與庸醫以藥殺人無異。
須知禅淨二宗,歸元是一,修法各别。
禅以徹見本來面目為宗,淨以信願念佛求生為宗。
使世皆上根,則閣下所說,誠為有益。
而上根甚少,中下甚多,不教以信願求生,而教以參究是誰,參而得之,固為大幸,尚須重發切願,以求往生。
若參而不得,以心中常存一不知是誰不能往生之念,則斷無與佛感應道交,親蒙接引之事矣。
而今之參者,其能真到大徹大悟地位者有幾。
夫知念佛的是誰者,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
勿以餘人論,即閣下亦未曾到此地位。
何以知閣下未到,以到則決不敢說靈峰、夢東為就愚夫愚婦立說,而不知是誰,即老實念,死心念,亦不得名為老實死心,縱使日夜十萬,于生死有何相幹,及謂古人專主持名為罷參後事,初心不可效法等語。
由是言之,閣下之心,實欲自利利人,閣下之語,實為自誤誤人矣。
切請緘默⑴莫說,否則如來普度衆生之一大法門,被閣下關塞锢蔽⑵,莫由開通,其罪當與謗佛謗法謗僧相等,可不慎乎。
閣下之見,以不知契理契機之所以然,妄執利上根之法,而普勸一切修習,遂成偏執謬見。
以不合機之法,妄行勸修,謂為佛法真義。
光雖庸劣,敢與閣下同陷謗佛謗法謗僧之咎,而妄為贊許乎哉。
如謂不然,祈付丙丁,各行各道即已,光豈能強閣下舍己所學而從我乎?不過以閣下見問不得不直貢愚誠耳,祈洞察是幸。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43頁 複汪雨木居士書)
【167】念佛之人為什麼不可涉于禅家參究一路?
●參究者,均不注重于信願求生。
無信願求生,則不能仗佛力了生死。
生死不了,輪回無有出期。
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參究⑶一路。
以參究者,均不注重于信願求生。
縱然念佛,隻注重看念佛的是誰,以求開悟而已。
若生西方,無有不開悟者。
若開悟而惑業淨盡,則可了生死。
若惑業未盡,則不能仗自力了生死。
又無有信願,則不能仗佛力了生死。
自力佛力,兩皆無靠,欲出輪回,其可得乎?須知法身菩薩,未成佛前,皆須仗佛威力。
何況業力凡夫,侈談自力,不仗佛力。
其語雖高超,其行實卑劣。
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淵之别,願同人悉體此義。
(《新編全本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