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九 念佛遇到境界和问题如何对治

首頁
    須于未見境時,常作上三種想,則見境自可不随境轉。

    否則縱不見境,意地仍複纏綿,終被淫欲習氣所縛。

    固宜認真滌除惡業習氣,方可有自由分。

    每日除了己職分外,專心念佛名号。

    朝暮佛前,竭誠盡敬,懇到忏悔無始宿業,如是久之,當有不思議利益,得于不知不覺中。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12頁 複甬江某居士書) 聰明人,最易犯者唯色欲,當常懷敬畏,切勿稍有邪妄之萌。

    若或偶起此念,即想吾人一舉一動,天、地、鬼、神、諸佛、菩薩,無不悉知悉見。

    人前尚不敢為非,況于佛天森嚴處,敢存邪鄙之念,與行邪鄙之事乎?孟子謂:“事孰為大,事親為大。

    守孰為大,守身為大。

    ”若不守身,縱能事親,亦隻是皮毛儀式而已,實則即是賤視親之遺體,其不孝也大矣。

    故曾子臨終,方說放心無慮之話雲,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

    ”未到此時,尚存戰兢。

    曾子且然,況吾輩凡庸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73頁 複徐書镛居士書) 【482】在家念佛人不能斷欲是否有過?色欲與疾病關系重大嗎? ●在家人固不以斷欲為事,然須節減。

    若将此事作尋常茶飯,則亦有過,但比邪淫較輕點。

    果能節欲,則于己于婦于兒女,皆有不思議之大益。

     ●世間人民,十分之中,由色欲直接而死者,有其四分。

    間接而死者,亦有四分,以由色欲虧損,受别種感觸而死。

    所以人生欲得無病健康,必須極力節欲。

    欲事一多,則種種毛病悉皆發生。

     女色一事,在家人固不以斷欲為事,然須節減。

    若将此事作尋常茶飯,則亦有過,但比邪淫較輕點。

    果能節欲,則于己于婦于兒女,皆有不思議之大益。

    或年、或季、或月行一次,量自與婦之性情而為限制,則于修道、于宗祀,皆可有大利益。

    以寡欲之人多子,而且龐厚無病,性情淳淑故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80頁 複金慧暢居士書) 吾常謂世間人民,十分之中,由色欲直接而死者,有其四分。

    間接而死者,亦有四分,以由色欲虧損,受别種感觸而死。

    此諸死者,無不推之于命,豈知貪色者之死,皆非其命。

    本乎命者,乃居心清貞,不貪欲事之人,彼貪色者,皆自戕其生,何可謂之為命平?至若依命而生,命盡而死者,不過一二分耳。

    由是知天下多半皆枉死之人,此禍之烈,世無有二。

    可不哀哉!可不畏哉!亦有不費一錢,不勞微力,而能成至高之德行,享至大之安樂,遺子孫以無窮之福蔭,俾來生得貞良之眷屬者,其唯戒淫乎?夫婦正淫,前已略說利害,今且不論。

    至于邪淫之事,無廉無恥,極穢極惡,乃以人身,行畜生事。

    是以豔女來奔,妖姬獻媚,君子視為莫大之禍殃而拒之,必緻福曜照臨,皇天眷佑。

    小人視為莫大之幸福而納之,必緻災星莅止,鬼神誅戮。

    君子則因禍而得福,小人則因禍而加禍,故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世人苟于女色關頭,不能徹底看破,則是以至高之德行,至大之安樂,以及子孫無窮之福蔭,來生貞良之眷屬,斷送于俄頃之歡娛也。

    哀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六第1087頁 欲海回狂普勸受持流通序) 重重災病,總由宿業深,而現行不謹所緻。

    人生欲得無病健康,必須極力節欲。

    欲事一多,則種種毛病悉皆發生。

    世人以行欲為樂,不知樂隻一彈指頃,苦便一生常膺也。

    汝宜息心念佛,并念觀音,将己妻妾,作道友想,相敬如賓,不使起一欲念。

    如是久久,則諸病悉可痊愈矣。

    若病已痊愈,猶不可即行房事。

    須大強健後,為繼嗣故,偶一行之,則必能生育。

    而且龐厚聰明,無諸疾病,此系先天之培植也。

    若不知此義,則自己妻妾,并所生兒女,均無強健無病之幸福矣。

    此語亦宜與妻妾說之。

    此求諸己者。

    至于念佛,乃求諸佛者。

    己不節欲,佛也不易保佑。

    己肯節欲,再加至誠念佛,定規會諸病不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48頁 複鮑衡士居士書) 【483】遇到病苦等逆境時怎樣念佛? ●痛念身為苦本,極生厭離。

    力修淨業,誓求往生。

    若病苦至劇,不能忍受者,當于朝暮念佛回向外,專心緻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

    觀音現身塵刹,尋聲救苦。

    人當危急之際,若能持誦禮拜,無不随感而應,即垂慈佑,令脫苦惱而獲安樂也。

     若疾病纏綿者,當痛念身為苦本,極生厭離,力修淨業,誓求往生。

    諸佛以苦為師,緻成佛道。

    吾人當以病為藥,速求出離。

    須知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将日奔馳于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

    誰肯于得意烜赫⑴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順受也。

    然孟子所謂大任,乃世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