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淨土法門,光幸得遇耳。
此法遍布人間,幾多人終日持誦,仍然漠不相關,有如未曾聞見者,又有聞而不信者。
信而能行者,殆亦少矣。
汝現可生正信矣。
然須老實頭念佛,庶不至被别宗知識之所搖惑。
孫陳等贈汝書數十種,今為寄《淨土十要》,《佛學救劫編》,《淨土五經》,《淨土聖賢錄》,《饬終津梁》各一部。
此十要,乃當日原本,非前木刻之節略本。
讀此而能信得及,則一切知識,一切經教,各種法門,皆不能搖動其信心矣。
學佛之人,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使一切人相觀而善。
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
現世亂己極,不以佛法為救正,則無法可設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13頁 複常逢春居士書一)
【205】知識分子如何信因果?印祖為什麼勸知識分子把學問抛向東洋大海外,力修淨業?
●知因果,則不敢損人以利己,傷天而害理矣。
世之強暴,語以道德仁義,或絕無動心處。
語以因果報應,勿道即信,縱令不信,亦當惕然驚懼。
●以閣下之才論,當依光所說,其為利益大矣。
否則擇一寂靜隐晦之處,力修淨業。
将從前所得之學問文章,抛向東洋大海外,作自己原是一個無知無識之人。
于不生分别心中,晝夜六時,專持一句洪名聖号。
果能死盡偷心,當必親見本來面目。
從茲高豎法幢,俾一切人同歸淨土法海。
生為聖賢之徒,沒預蓮池之會。
方可不負所學,為大丈夫真佛子矣。
若不提倡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等事理,而欲世道太平,雖佛菩薩聖賢同出于世,亦末如之何矣。
是以光十年印《安士全書》,拟募數十萬,隻得四萬。
然現并木刻所印者,已有五萬四五千矣。
現印《大士頌》,明後年印《二十四史感應錄》,皆欲人知因果耳。
知因果,則不敢損人以利己,傷天而害理矣。
世之強暴,語以道德仁義,或絕無動心處。
語以因果報應,勿道即信,縱令不信,亦當惕然驚懼。
閣下居位,不能即挽回狂瀾,何不現居士身,以此為未來之挽回計乎?以此度人,即以自度。
何得遠适異國,訪未見之經,拜佛之遺迹,以為自度乎?今之人多帶一分誇大氣派。
如未弘法,先要求外國未譯之經,而本國已有之經,曾一一研究已極否?況佛經中義,得其一二,即可以上弘下化。
況數千卷之多,尚不足用,而欲訪之于印度各國乎。
凡此種提倡,光皆不以為然。
其意皆出于好高務勝,見異思遷,以為我當出人頭地。
若人雲亦雲,則不足為奇,有負我本領矣。
以閣下之才論,當依光所說,其為利益大矣。
否則擇一寂靜隐晦之處,力修淨業。
将從前所得之學問文章,抛向東洋大海外,作自己原是一個無知無識之人。
于不生分别心中,晝夜六時,專持一句洪名聖号。
果能死盡偷心,當必親見本來面目。
從茲高豎法幢,俾一切人同歸淨土法海。
生為聖賢之徒,沒預蓮池之會。
方可不負所學,為大丈夫真佛子矣。
至于遠遊印度,不過開眼界擴知見而已。
于生死分上,欲得自度,則在此而不在彼也。
況道路遙遠,所費不赀⑴。
而閣下色力,亦不過健,受此奔馳勞碌,則所損甚多,所益甚少,光絕不贊成。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96頁 複葉玉甫居士書)
【206】念佛人為何要與一切不著、一切皆空之人敬而遠之?
●因為此種人厭聞因果報應之事,及與勤勞修持之法,借此以遮懶惰懈怠之迹。
待至業報已熟,閻老當以最上供養,敬此之人。
故吾人當于此等人,敬而遠之,以免同彼受閻老之最上供養恭敬也。
世有倡高調者,厭聞因果報應之事,及與勤勞修持之法,隻以一切皆空,一切不著為護身符。
而不知已著于一切皆空,一切不著,便非一切皆空一切不著之意。
況彼借此以遮懶惰懈怠之迹,不以真修為事,唯以空談争高。
待至業報已熟,閻老當以最上供養,敬此一切不著一切皆空之人。
于斯時也,不知尚能皆空不著與否?吾人當于此等人,敬而遠之,以免同彼受閻老之最上供養恭敬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16頁 複周伯遒居士書)
【207】為什麼說因果淨土是成佛的根本?
●因果報應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衆生之大權也。
淨土法門者,一切六道三乘,了生脫死圓證菩提之達道也。
故說因果淨土是成佛的根本。
因果報應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衆生之大權也。
淨土法門者,一切六道三乘,了生脫死圓證菩提之達道也。
宋儒辟因果以後,治國治家治身治心之法,徒存枝葉,了無根本。
以馴至于狂流莫挽,無可救藥。
學佛不修淨土,縱能徹悟自心,深入經藏,若未到業盡情空地位,依舊仍在六道輪回之中。
生死海深,菩提路遠,欲仗自力了生脫死,則難如登天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811頁 蘇州弘化社第六屆出納報告清冊弁言)
【208】末世學佛者,如何在知因果與修淨土上下功夫?
●因果淨土,為成佛之根本。
以知因果,則不敢自欺欺人,作傷天害理損人利己之事。
修淨土,則雖是具縛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末世學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與修淨土。
以知因果,則不敢自欺欺人,作傷天害理損人利己之事。
修淨土,則雖是具縛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諸餘法門,皆須煩惱斷盡(三界内見思二惑),方可了生脫死。
否則縱令大徹大悟,有大智慧,大辯才,曉得過去未來,要去就去,要來就來,尚不能了。
況具足煩惱者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576頁 複郭漢儒居士書二)
世有行人,藐視因果,及與淨土者,皆由不知因果淨土,為成佛之根本,而隻以愚夫愚婦當之,以緻自失善利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一第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