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 大方廣佛華嚴經楷書序)
【209】人有實德,天有奇報嗎?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
此舉世親知親見,谛信無疑者也。
故因果二字,的實不虛。
人有實德,天有奇報,彼剝削百姓脂膏,以求子孫富貴者,率皆滅門絕戶。
而其神識,當永堕惡道,無有出期,可哀也已。
乾隆辛巳,豫省黃河潰決,陸地水深丈餘,民間廬舍,半被淹沒。
陳留縣有曹姓者,居宅沉沒,已三晝夜,鹹謂無生理矣。
及水退,牆舍并未崩塌,眷口亦安然無恙。
衆問之,雲日來唯覺霧氣彌漫,不見天日,初不知在水中也。
有司見而異之,詢其有何善行。
曰每年租課所入,除衣食足用外,盡以濟鄰裡之貧乏者,至今未嘗少替。
已曆五世,百有餘年矣。
憲司俱賜匾額,以嘉其異。
水固無情,而有鬼神護佑,雖全體淹沒,而未見其水。
是知人有實德,天有奇報。
彼剝削百姓脂膏,以求子孫富貴者,率皆滅門絕戶。
而其神識,當永堕惡道,無有出期,可哀也已。
是以欲救世人,非極力提倡因果報應,斷斷不能收實效。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23頁 複潘對凫居士書三)
【210】為什麼說世之有錢人,不肯愍念災黎是愚癡之人,是所謂棄功德而收罪過?
●世之有錢者,尚不肯愍念災黎,可謂癡人。
徒守錢财,以供子孫之浪費,是所謂棄功德而收罪過,為明眼人所憐愍者。
其人來生,或恐遇災,并不逢人為救耳,可不哀哉,可不哀哉。
所寄手書,不忍卒讀,何我同人,遭此大劫。
水災即退,圩堤不修,再一發水,更加慘酷。
況且匪禍未伏,兵災又興,直使黎民,将無孑遺。
近聞赈款衣服,相繼輸送,然而人誰肯棄浮飾而作功德乎。
近有女衆來,有帶指環金钏者,诃其不宜,令作赈款,視其情形,尚不肯舍。
昨日靈岩當家妙真師來,合寺大衆,減省衣單之費,共湊二百二十八圓。
今日已令自送曹府,用赈江北。
前次漢口發水後,靈岩湊一百二十餘圓,送上海交漢口赈災會。
此諸師之施,可謂竭盡無餘之施。
世之有錢者,尚不肯愍念災黎,可謂癡人。
徒守錢财,以供子孫之浪費,是所謂棄功德而收罪過,為明眼人所憐愍者。
其人來生,或恐遇災,并不逢人為救耳,可不哀哉,可不哀哉。
但願諸位蒙佛加被,身心耐勞,庶災民有覆庇,而不至無救無歸也。
慈幼院,于十餘日前,亦破圩而被水灌入,尚有二十餘間房未灌。
後又發水,則隻十餘間。
院牆倒許多,所種棉花菜蔬,通被水淹。
此次損失,亦頗不少,奈何奈何。
災民之苦,可謂至極。
當令念佛,及念觀音,由此因緣,得種善根,亦是從根本救濟之一法也。
當此大苦,見諸位不惜精神,為之救濟,令彼念佛,則易信受。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76頁 複袁孝谷曹崧喬居士書)
【211】以放生款赈災是錯因果嗎?
●以放生款赈災,則是轉濟疏輕之财,以濟親重之急。
因果固有,當不緻因此獲罪。
●近來放生者,多多不得其道。
名曰放生,實無放生之益。
切願認真勸人戒殺吃素,較比勸人集資放生,仍舊吃肉,了無所減者,利益多多也。
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适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以放生款赈災,則是轉濟疏輕之财,以濟親重之急。
因果固有,當不緻因此獲罪。
十三年,黃涵之在道尹任,募開放生園。
江浙打仗後,彼即告退。
馮夢華知彼尚有放生園款數千,與光書,令光勸彼,以此款濟災民。
光極力勸彼移赈。
彼與谛法師書,說所以,谛責以錯因果。
彼以谛書見寄,光論因果固有,若謂閻老子加以刑罰,則光願相代,其事遂不至中止。
近來放生者,多多不得其道。
名曰放生,實無放生之益。
以張名揭曉,令捕生者多捕,以故光絕不贊成,定期放生西湖。
若不是不知事務者提倡複放生池,何至冤枉花萬數千元淨資,猶令多少生命,得莫救之災。
切願認真勸人戒殺吃素,較比勸人集資放生,仍舊吃肉,了無所減者,利益多多也。
光已六十九歲,應酬日多,精神日減,若不長隐,則于己有損,于人無益,豈可雲法弱魔強之故乎?此系大豎法幢者之身分,光何敢僣竊此名義乎?祈慧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13頁 複駱季和居士函)
【212】為什麼說人若抛撒五谷,必定來生無飯吃;人若遭踐字紙,必定來生無目及愚癡無知?
●食為民天,何敢暴殄。
雖一粒半粒,亦不宜棄。
棄之得饑餓之報。
遭踐字紙,必定來生無目,及愚癡無知。
食牛,固宜切戒。
以牛于人有功,食之更加罪過。
汝本回教,能信奉佛法,皈依三寶,可謂豪傑之士。
然須力敦倫常,恪盡己分,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
以此自行,複以此化他,自可決定即生出此五濁惡世,生彼清淨蓮邦。
不緻上負佛恩,下負己靈也已。
今為汝取法名為宗道,汝妻為宗德,文慶為慧暢,文裕為慧豐,文智為慧純,文馨為慧馥,俾彼等同皆吃素念佛。
如不能淨素,切勿恣意令食。
一則保存慈心,一則衛護身體。
汝教食牛,固宜切戒。
以牛于人有功,食之更加罪過。
湖南人吃飯不吃盡,此風甚劣。
食為民天,何敢暴殄。
宜與兒女及仆婢等,說其所以。
雖一粒半粒,亦不宜棄。
人若抛撒五谷,必定來生無飯吃,今生亦有即得饑餓之報者。
人若遭踐字紙,必定來生無目,及愚癡無知。
宜令兒女等同讀《陰骘文》、《感應篇》。
為彼講說,俾知為人之道,及三世因果之理,則将來自不至流為暴惡。
彼殺父殺母,廢倫免恥者,皆由最初不知為人之道,及因果報應。
一聞邪說,遂極力依從,以逞其肆無忌憚之心,為可哀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10頁 複馬宗道居士書四)
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以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