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九 念佛遇到境界和问题如何对治

首頁
    【459】修行境界在什麼情況下可以說? ●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

    此修行人第一大關。

     汝切須慎重,所見之境有一分,不可說一分一,亦不可說九厘九,過說亦罪過,少說亦不可。

    何以故?以知識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為斷耳。

    此種境界,向知識說,為證明邪正是非,則無過,若不為證明,唯欲自炫,亦有過。

    若向一切人說則有過,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

    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

    此修行人第一大關,而台教中屢言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51頁 複何慧昭居士書) 【460】怎樣分别魔境、勝境? ●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淨,了無躁妄取著之心;魔境見之心便不清淨,便生取著躁妄等心。

    又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

    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

     魔境勝境之分别,在與經教合不合上分。

    果是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淨,了無躁妄取著之心。

    若是魔境,則見之心便不清淨,便生取著躁妄等心。

    又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

    佛現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理勘⑴,則愈顯。

    魔現以此理勘,則便隐,此勘驗真僞之大冶洪爐也。

    夜見白光,及虛空清白等境,乃心淨所現,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拟?以此自拟,則成以凡濫聖矣,其過殊非淺淺。

    二句經文,未見所出,蓋亦宿生記憶之文,未必即經中文也。

    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

    若心中專欲見境界,則境界便多。

    倘不善用心,或緻受損,不可不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54頁 複何慧昭居士書) 【461】念佛人見到善惡境界時該如何對待? ●惡境不可怖畏,但攝心正念,其境即消。

    善境不可歡喜,但攝心正念,必有所得。

    念佛人切勿欲得境界,以免成障礙也。

     念佛所見之境,惡境不可怖畏,但攝心正念,其境即消。

    善境不可歡喜,但攝心正念,必有所得。

    謂業消智朗,然有淺有深,不可即生滿足想。

    攝心正念,善境或愈顯,或即泯⑴,切勿以為念。

    但使念不離佛,佛不離念即已。

    見善境,心地清涼,了無躁妄取著之心,亦不必定是入定。

    此是了知唯心所現,不是對境無心。

    ……聖境若現,知屬唯心,取著則非唯心矣。

    以初心一見聖境,多多不知唯心,故生取著。

    一生取著,則不是得少為足,便是著魔發狂。

    故經雲:“不作聖心,謂己已證,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著魔發狂。

    ”……境現而勘,汝謂是分别。

    汝既能見境,勘又何礙。

    勘者非特起别種法,乃攝心于佛,不令起二念耳。

    由汝不識勘之事,意謂另有勘之一法,反成分别。

    念佛人并不是一籠統,無分曉。

    乃于一切境,如鏡照相,相來即現,相去即無。

    汝所說者,通是未著魔而欲著魔之話,非防著魔之話。

    以汝躁妄心,急欲得此境,故反成障礙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93頁 複溫光熹居士書三) 【462】常有不如法的境界出現是什麼原因?如何避免? ●是未曾真實攝心,隻做場面行持之所緻。

    如真實攝心,則内無妄念,專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業障,增長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

    《楞嚴經》雲:“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此之謂也。

     所言常有境界,當是未曾真實攝心,但隻做場面行持之所緻。

    使真實攝心,則内無妄念,專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業障,增長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

    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聖境界現,及得種種神通。

    隻期心佛相應而已。

    所謂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若能如是,譬如果日當空,霜雪俱化,又何得有不如法之境界,為苦惱于身心乎?若不如是用心,平常專欲得見聖境,不知聖境之得,須到業盡情空地位。

    否則勿道所得者皆屬魔境,即是聖境亦無所益,或有大損。

    以不知精進力修,反從此生大歡喜,未得謂得,則必至著魔發狂。

    《楞嚴經》謂,“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者,此之謂也。

    況汝之境界,乃屬俗染境界乎。

    但自提起正念,俾從前所有淫欲嗔恚等心不起。

    即或偶起,當即覺照,令其速滅。

    喻如賊至其家,若主人識得是賊,其賊即時便去。

    若當做家裡人,則其家便被賊劫掠淨盡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47頁 複谛醒法師書) 【463】修淨土人,能否注意定境中之八觸與六妙? ●修淨土人注重信願行三法。

    至于定境中八觸、六妙不應注意。

     修淨土人,注重信願行三法。

    至于定境中之八觸⑴及與六妙⑵,不應注意。

    倘或工夫發現,亦當視為平常,不加欣幸。

    否則或恐以為勝妙,緻将正修淨業,反視為等閑。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83頁 複慧昭居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