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樂曲或曲詞從頭到尾演奏或演唱一遍叫“成”。
“相”(xi4ng向)則是古代一種打擊樂器,又名“拊”、“拊搏”,由熟皮制成的皮囊中塞滿糠而成,形如小鼓,拍打時聲音沉悶;因其一般用來打節拍,對樂曲的演奏或曲詞的演唱起輔助作用,所以叫“相”。
“成相”,即演奏拊搏,引申而指一邊念誦一邊拍打拊搏作節拍的一種文學樣式(就像“大鼓”、“快闆”由敲鼓、擊闆引申指一種曲藝形式一樣)。
它可能是當時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與現在一邊敲鼓為節拍一邊說唱的大鼓以及一邊擊竹闆為節拍一邊念誦唱詞的快闆類似,隻不過它不配樂歌唱、也不說白而隻是念誦而已。
這裡用作篇名,與下篇的“賦”一樣,是以體裁來作篇名。
全文五十六章,實可分為三篇,每篇都以“請成相”的套語作為開頭。
這三篇成相以及《賦篇》中的五篇賦與“佹詩”、“小歌”,《漢書·藝文志·詩賦略》統稱為《孫卿賦十篇》,可見它在古代屬于賦的一個流别,是一種不歌而誦的文體。
為了便于念誦,其詞押韻,其句式也較為整練,與詩相近。
所以從其文辭的形式上來看,它實可視為後代說唱文學的濫觞,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篇以通俗的形式,既回顧了曆史,又宣揚了禮法兼治、“明德慎罰”、“貴賤有等”、“尚賢推德”、“務本節用”等一系列政治主張,所以一向為後人所重視。
由于了解本篇的押韻情況不但有利于閱讀古代的韻文,而且有利于糾正本篇的文字訛誤,所以注釋中分别标明每章韻腳所屬的上古韻部,供大家參考。
請成相:世之殃,愚闇愚闇堕賢良!人主無賢,如瞽無相,何伥伥!
【譯文】
讓我敲鼓說一場,先說世間的禍殃,愚昧昏庸又糊塗,竟然陷害那忠良。
君主沒有好國相,就像瞎子沒人幫,無所适從多迷惘。
請布基,慎聖人,愚而自專事不治。
主忌苟勝,群臣莫谏,必逢災。
【譯文】
讓我陳述那根本,請你把它仔細聽,愚昧獨斷又專行,國家大事辦不成。
君主嫉妒又好勝,群臣沒人敢谏诤,災難一定會降臨。
論臣過,反其施,尊主安國尚賢義。
拒谏飾非,愚而上同,國必禍。
【譯文】
考察臣子的過錯,要看他是怎麼做,是否尊君安祖國,崇尚賢人道義多。
拒絕勸谏又文過,愚昧附和君主說,國家一定會遭禍。
曷謂“罷”?國多私,比周還主黨與施。
遠賢近讒,忠臣蔽塞主埶移。
曷謂“賢”?明君臣,上能尊主下愛民。
主誠聽之,天下為一海内賓。
【譯文】
什麼叫做不賢能?國家内部多私門,緊密勾結封閉君,同黨布置一層層。
遠離賢人近讒人,忠臣被隔不得近,君主權勢被侵吞。
什麼叫做有德行?君臣職分能分明,對上能夠尊重君,對下能夠愛人民。
君主真能聽從他,天下統一全平定,四海之内都歸順。
主之孽,讒人達,賢能遁逃國乃蹙。
愚以重愚,闇以重闇,成為桀。
【譯文】
再說君主的禍災,在于讒佞都顯貴,賢能逃亡全躲開,國家因此而垮台。
愚昧之上加愚昧,已經昏庸又加倍,成為夏桀同一類。
世之災,妒賢能,飛廉知政任惡來。
卑其志意,大其園圃高其台。
武王怒,師牧野,纣卒易鄉啟乃下。
武王善之,封之于宋立其祖。
【譯文】
再說商代的災害,在于嫉妒好人才,飛廉竟然能執政,還要任用那惡來。
使得纣王心狹隘,增大園林講氣派,高高築起那露台。
武王因此而發怒,進軍牧野攻打纣,纣王士兵齊倒戈,微子投降做俘虜。
武王贊賞微子啟,把他封在宋國住,建立廟宇供祭祖。
世之衰,讒人歸,比幹見刳箕子累。
武王誅之,呂尚招麾殷民懷。
世之禍,惡賢士,子胥見殺百裡徙。
穆公任之,強配五伯六卿施。
世之愚,惡大儒,逆斥不通孔子拘。
展禽三绌,春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