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富国篇第十

首頁
    人身上的缺點,這比使用刑罰更有威力。

    調和無為、忠信公平、正人先正己這三種德行如果真正存在于君主身上,那麼臣民響應他就會像影子緊随物形、回響緊随聲音一樣,即使想不顯赫通達,可能嗎?《尚書》上說:“君主十分英明地來制服民衆,民衆就會盡力勞動,協調而又迅速。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誅而不賞,則勤厲之民不勸;誅賞而不類,則下疑俗險而百姓不一。

    故先王明禮義以壹之,緻忠信以愛之,尚賢使能以次之,爵服慶賞以申重之,時其事,輕其任,以調齊之,潢然兼覆之,養長之,如保赤子。

    若是,故奸邪不作,盜賊不起,而化善者勸勉矣。

    是何邪?則其道易,其塞固,其政令一,其防表明。

    故曰:上一則下一矣,上二則下二矣。

    辟之若屮木枝葉必類本。

    此之謂也。

     【譯文】 不加教育就進行懲罰,那麼刑罰用得很多,而邪惡仍然不能克服;教育而不進行懲罰,那麼邪惡的人就不會吸取教訓而警戒不幹;隻進行懲罰而不實行獎賞,那麼勤奮的人就不能受到鼓勵;懲罰獎賞如果不符合法律,那麼民衆就會疑慮、社會風氣就會險惡而百姓就不會行動一緻。

    所以古代的聖王彰明禮制道義來統一民衆的言行;努力做到忠信來愛護民衆;尊崇賢人、任用能人來安排各級職位;用爵位、服飾、表揚、賞賜去反複激勵他們;根據時節安排他們的勞動、減輕他們的負擔來調劑他們;廣泛普遍地庇護他們,撫養他們,就像保護初生的嬰兒一樣。

    像這樣,那麼奸詐邪惡的人就不會産主,盜賊就不會出現,而歸依善道的人就受到鼓勵了。

    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古代聖王引導人們為善的政治原則平易可行,他對為非作歹的堵塞禁止強固有力,他的政策法令穩定一緻,他的制度準則明白清楚,古語說:“上面一心一意,下面就一心一意;上面三心兩意,下面也就三心兩意;比方像草木一樣,什麼根長出什麼枝葉。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後利之之利也。

    不愛而用之,不如愛而後用之之功也。

    利而後利之,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

    愛而後用之,不如愛而不用者之功也。

    利而不利也,愛而不用也者,取天下者也。

    利而後利之,愛而後用之者,保社稷者也。

    不利而利之,不愛而用之者,危國家者也。

     【譯文】 不使民衆得利而從他們身上取利,不如使他們得利以後再從他們身上取利來得有利。

    不愛護民衆而使用他們,不如愛護他們以後再使用他們更有成效。

    使民衆得利以後再從他們身上取利,不如使他們得利而不從他們身上取利來得有利。

    愛護民衆以後再使用他們,不如愛護他們而不使用他們更有成效。

    使民衆得利而不從民衆身上取利、愛護民衆而不使用民衆的國君,就能得到天下了。

    使民衆得利以後再從民衆身上取利、愛護民衆以後再使用民衆的國君,能夠保住國家。

    不使民衆得利而從民衆身上取利、不愛護民衆而使用民衆的國君,隻能使國家危險。

     觀國之治亂臧否,至于疆易而端已見矣。

    其候繳支缭,其竟關之政盡察--是亂國已。

     入其境,其田疇穢,都邑露--是貪主已。

     觀其朝廷,則其貴者不賢;觀其官職,則其治者不能;觀其便嬖,則其信者不悫--是闇主已。

     凡主相臣下百吏之屬,其于貨财取與計數也,順孰盡察;其禮義節奏也,芒轫僈楛--是辱國已。

     其耕者樂田,其戰士安難,其百吏好法,其朝廷隆禮,其卿相調議--是治國已。

     觀其朝廷,則其貴者賢;觀其官職,則其治者能;觀其便嬖,則其信者悫--是明主已。

     凡主相臣下百吏之屬,其于貨财取與計數也,寬饒簡易;其于禮義節奏也,陵謹盡察-是榮國已。

     賢齊則其親者先貴,能齊則其故者先官,其臣下百吏,污者皆化而修,悍者皆化而願,躁者皆化而悫--是明主之功已。

     【譯文】 觀察一個國家的治亂好壞,來到它的邊界,那苗頭就已經露出來了。

    如果那國家的哨兵來回分散巡邏,那邊境關卡的管理措施極其苛察:這就是個混亂的國家了。

     進入那國境,它的田地荒蕪,城鎮破敗:這就是個貪婪的君主了。

     觀察他的朝廷,那地位高貴的人并不賢明;考察他的官員,那處理政事的人并無才能;看看他左右的親信,那被信任的人并不誠實:這就是個昏君了。

     凡是君主、宰相、大臣和各種官吏這一類人,他們對于貨物錢财的收取和支出的計算,謹慎仔細極其苛察;他們對于禮義制度,茫然無知、怠情疲沓、漫不經心:這就是個可恥的國家了。

     那農民樂意種田,那戰士不避危難,那百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