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正论篇第十八

首頁
    “凡是議論,一定要樹立一個最高的準則才行,沒有一個最高準則,那麼是非就不能區分而争辯也無法解決。

    我過去聽到的話說:‘天下最大最高的準則,判斷是非的界線,分掌職務、名物制度的起源,就是古代聖王的制度。

    ’所以,凡是發言立論或約定事物的名稱,它們的是非标準都要以聖王作為榜樣;而聖王的道德原則,是看重光榮恥辱的。

    這光榮恥辱各有兩個方面,有道義方面的光榮,有勢位方面的光榮,有道義方面的恥辱,有勢位方面的恥辱。

    志向美好,德行淳厚,智慮精明,這是從内心産生出來的光榮,這叫做道義方面的光榮。

    爵位尊貴,貢品俸祿優厚,權勢地位優越,高一點的做了天子諸侯,低一點的做了卿相士大夫,這是從外部得到的光榮,這叫做勢位方面的光榮。

    行為放蕩、醜惡,違犯道義、擾亂倫理,驕橫兇暴、唯利是圖,這是從内心産生出來的恥辱,這叫做道義方面的恥辱。

    受人責罵侮辱、被揪住頭發挨打,受杖刑被鞭打、受膑刑被剔去膝蓋骨,被砍頭斷手、五馬分屍并棄市,被五花大綁、被反綁吊起,這是從外部得到的恥辱,這叫做勢位方面的恥辱。

    這些就是光榮恥辱的兩個方面。

     所以君子可能有勢位方面的恥辱而不可能有道義方面的恥辱,小人可能有勢位方面的光榮卻不可能有道義方面的光榮。

    有勢位方面的恥辱不妨礙他成為堯,有勢位方面的光榮不妨礙他成為桀。

    道義方面的光榮、勢位方面的光榮,隻有君子才能同時擁有它們;道義方面的恥辱、勢位方面的恥辱,隻有小人才會同時占有它們。

    這就是光榮和恥辱方面的道理。

    聖王把它當作法度,士大夫把它當作原則,一般官吏把它當作守則,老百姓根據它形成習俗,這是千秋萬代也不會改變的。

     “現在宋先生卻不是這樣,他獨自用委曲容忍來整饬自己,想一個早晨改變曆來的道德原則,他的學說一定行不通。

    拿它打個比方,這就好像是用捏成團的泥巴去填塞江海,讓三尺長的矮人去馱泰山,跌倒在地粉身碎骨也就用不着等待片刻了。

    諸位中與宋先生相好的,恐怕還不如去制止他,否則,将來恐怕會傷害自己身體的。

    ” 子宋子曰:“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為欲多,是過也。

    ”故率其群徒,辨其談說,明其譬稱,将使人知情之欲寡也。

     應之曰:然則亦以人之情為目不欲綦色,耳不欲綦聲,口不欲綦味,鼻不欲綦臭,形不欲綦佚--此五綦者,亦以人之情為不欲乎? 曰:“人之情,欲是已。

    ” 曰:若是,則說必不行矣。

    以人之情為欲,此五綦者而不欲多,譬之,是猶以人之情為欲富貴而不欲貨也,好美而惡西施也。

    古之人為之不然。

    以人之情為欲多而不欲寡,故賞以富厚而罰以殺損也。

    是百王之所同也。

    故上賢祿天下,次賢祿一國,下賢祿田邑,願悫之民完衣食。

    今子宋子以是之情為欲寡而不欲多也,然則先王以人之所不欲者賞,而以人之欲者罰邪?亂莫大焉。

    今子宋子嚴然而好說,聚人徒,立師學,成文典,然而說不免于以至治為至亂也,豈不過甚矣哉! 【譯文】 宋钘先生說:“人的本性,要得很少,但現在的人卻都認為自己的本性是想要很多,這是錯誤的。

    ”所以他率領他的弟子們,把他的言論學說說得動聽有理,把他的比喻稱引說得明白清楚,想要使人們懂得人的本性是要求很少。

     回複他說:“這樣的話,那麼先生也認為人的本性是眼睛不想看最美麗的顔色、耳朵不想聽最悅耳的音樂、嘴巴不想吃最好的美味佳肴、鼻子不想聞最好的氣味、身體不想追求最大的安逸?這五種極好的享受,先生也認為人們的本性是不想要的嗎?” 他說:“人的本性,是想要這些享受的。

    ” 回複他說:“如果這樣,那麼先生的說法就一定行不通了。

    認為人的本性是想要這五種極好的享受而又并不想要很多,拿它打個比方,這就好像認為人的本性是想富貴的但又不要錢财、是喜愛美色的但又讨厭西施一樣。

    “古代的人做事就不是這樣。

    他們認為人的本性是想要多而不希望少,所以用财富來獎賞,用減少财富來處罰,這是各代帝王所相同的。

    所以上等的賢才以天下的稅收作為俸祿,次一等的賢才以一國的稅收作為俸祿,下等的賢才以封地内的稅收作為俸祿,忠厚老實的百姓能保全穿的吃的。

    現在如果宋先生認為古代這些人的本性也是想要少而不想要多,那麼古代的聖王是用人們所不想要的東西來獎賞而用人們想要的東西來處罰嗎?混亂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現在宋先生一本正經地珍愛自己的學說,聚集門徒,建立了師生教學關系,寫成了文章,但是他的學說不免把治理得最好的情況看成是最混亂的情況,豈不是錯得很厲害了嗎?”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