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
仁愛高于天下各國,所以天下沒有誰不親近他。
道義高于天下各國,所以天下沒有誰不尊重他。
威勢高于天下各國,所以天下沒有誰敢與他為敵。
拿不可抵擋的威勢去輔助使人心悅誠服的仁義之道,所以不戰而勝,不攻而得,不費一兵一甲天下就歸服了,這是懂得稱王之道的君主。
懂得了上述或王、或霸、或強的條件的君主,想要稱王就能稱王,想要稱霸就能稱霸,想要緻強就能緻強。
王者之人:飾動以禮義,聽斷以類,明振毫末,舉措應變而不窮,夫是之謂有原。
是王者之人也。
王者之制:道不過三代,法不二後王;道過三代謂之蕩,法二後王謂之不雅。
衣服有制,宮室有度,人徒有數,喪祭械用皆有等宜。
聲、則非雅聲者舉廢,色、則凡非舊文者舉息,械用,則凡非舊器者舉毀,夫是之謂複古,是王者之制也。
【譯文】
奉行王道的君主所實行的制度:奉行的政治原則不超出夏、商、周三代,實行的法度不背離當代的帝王。
政治原則古得超過了三代便叫做荒誕,法度背離了當代的帝王便叫做不正。
不同等級的人衣服各有規格,住房各有标準,随從人員各有一定的數目,喪葬祭祀用的器具各有相稱的規定。
音樂,凡是不合乎正聲雅樂的全部廢除;色彩,凡是不合乎原色文彩的全部禁止;器具,凡是不同于原來器具的全部毀掉。
這叫做複古。
這就是奉行王道的君主所實行的制度。
王者之論: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
朝無幸位,民無幸生。
尚賢使能,而等位不遺;析願禁悍,而刑罰不過。
百姓曉然皆知夫為善于家,而取賞于朝也;為不善于幽,而蒙刑于顯也。
夫是之謂定論。
是王者之論也。
【譯文】
奉行王道的君主對臣民的審察處理:沒有德行的不讓他顯貴,沒有才能的不讓他當官,沒有功勞的不給獎賞,沒有罪過的不加處罰。
朝廷上沒有無德無功而僥幸獲得官位的,百姓中沒有遊手好閑而僥幸獲得生存的。
崇尚賢德,任用才能,授予的等級地位各與德才相當而沒有疏失;制裁狡詐,禁止兇暴,施加的刑罰各與罪行相當而不過分。
老百姓都明明白白地知道:即使在家裡行善修德,也能在朝廷上取得獎賞;即使在暗地裡為非作歹,也會在光天化日之下受到懲處。
這叫做确定不變的審處。
這就是奉行王道的君主對臣民的審察處理。
王者之法:等賦、政事、财萬物,所以養萬民也。
田野什一,關市幾而不征,山林澤梁,以時禁發而不稅。
相地而衰政。
理道之遠近而緻貢。
通流财物粟米,無有滞留,使相歸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
故近者不隐其能,遠者不疾其勞,無幽閑隐僻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
夫是之為人師。
是王者之法也。
【譯文】
奉行王道的君主的法度:規定好賦稅等級,管理好民衆事務,管理好萬物,這是用來養育億萬民衆的。
對于農田,按收入的十分之一征稅;對于關卡和集市,進行檢查而不征稅;對于山林湖堤,按時封閉和開放而不收稅。
考察土地的肥瘠來分别征稅,區别道路的遠近來收取貢品。
使财物、糧米流通,沒有滞留積壓;使各地互通有無來供給對方,四海之内就像一家人一樣。
所以近處的人不隐藏自己的才能,遠處的人不厭惡奔走的勞苦,即使是幽遠偏僻的國家,也無不樂于前來歸附百聽從役使。
這種君主叫做人民的師表。
這就是奉行王道的君主所實行的法度。
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然而中國得而畜使之。
南海則有羽翮、齒革、曾青、丹幹焉,然而中國得而财之。
東海則有紫紶、魚鹽焉,然而中國得而衣食之。
西海則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國得而用之。
故澤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魚,農夫不斲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賈不耕田而足菽粟。
故虎豹為猛矣,然君子剝而用之。
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緻其用,上以飾賢良,下以養百姓而安樂之。
夫是之謂大神。
詩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
”此之謂也。
【譯文】
北海有善于奔走的馬和善于吠叫的狗,而中原各國可以得到并畜養役使它們。
南海有羽毛、象牙、犀牛皮、曾青、殊砂,而中原各國可以得到并使用它們。
東海有紫色的粗麻布、魚、鹽,而中原各國可以得到并穿着、食用它們。
西海有皮革和色彩斑爛的牦牛尾,而中原各國可以得到并使用它們。
所以湖邊打魚的人會有足夠的木材,山上伐木的人會有足夠的鮮魚;農民不砍削、不燒窯冶煉而有足夠的器具,工匠、商人不種地而有足夠的糧食。
虎、豹要算是兇猛的了,但是君子能夠剝下它們的皮來使用。
所以蒼天所覆蓋的,大地所承載的,沒有什麼東西不充分發揮它們的優點、竭盡它們的效用,上用來裝飾賢良的人、下用來養活老百姓百使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