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正论篇第十八

首頁
    可與語東海之樂。

    ”此之謂也。

     【譯文】 社會上那些庸俗的創立學說的人說:“商湯、周武王不能實施禁令。

    ” 這種說法的根據是什麼呢?他們說:“因為楚國、越國不受他們的制約。

    ”這種說法不對。

     商湯、周武王,是普天下最善于實施禁令的人。

    商湯居住在亳邑,周武王居住在鄗京,都不過是方圓百裡的地方,但天下被他們統一了,諸侯做了他們的臣子,凡交通能到達的地方,人們無不驚恐顫動聽從歸服以至于被感化而依順他們,為什麼楚國、越國偏偏不受他們的制約呢?那些王者的制度,根據各地的情形來制造器械用具,衡量遠近來規定進貢的等級差别,哪裡一定要整齊劃一呢?所以魯國人用碗,衛國人用盂,齊國人用整塊皮制作的器皿。

    土地環境風俗習慣不同的地方,器械用具設備服飾不能不有差别。

    所以中原各國同樣服事天子而禮節規範相同。

    南蠻、東夷、西戎、北狄等國家同樣服事天子而習俗不同。

    天子直接管轄的領地内以交納農作物來服事天子,天子直接管轄的地區外圍以守候放哨來服事天子,再向外負責守望保衛的地區則以賓客的身份按時進貢來服事天子,南蠻、東夷等少數民族地區以接受約束來服事天子,西戎、北狄等少數民族地區以不固定的進貢來服事天子。

    以交納農作物來服事天子的地區負責供給祭祀祖父、父親的物品,以守候放哨來服事天子的地區負責供給祭祀曾祖、高祖的物品,以賓客身份按時進貢來服事天子的地區負責供給祭祀遠祖、始祖的物品,以接受約束來服事天子的地區負責供給祭祀天神的物品,以不固定的進貢來服事天子的地區要承認天子的統治地位。

    每天要祭祀一次祖父、父親,每個月要祭祀一次曾祖、高祖,每個季度要祭祀一次遠祖、始祖,每年要祭祀一次天神,每一代天子死了就要朝見一次即位的新天子以承認他的統治地位。

    這就是所謂的根據各地的情形來制造器械用具,衡量遠近來規定進貢的等級差别,這就是王者的制度。

    那楚國、越國,不過是進貢每季祭祀、每年祭祀的祭品以及一代天子死了以後要來承認新天子一類的國家,難道一定要使他們與那些供給每天祭祀、每月祭祀的祭品一類的國家一樣,然後才說他們“受制約”了嗎?這是有差錯的說法啊。

    這種人真像山溝中的僵屍,不值得和他談及聖王的制度。

    俗話說:“淺陋的人不值得和他測度深刻的事,愚蠢的人不值得和他商量智巧的事,廢井中的青蛙不能和它談論東海中的樂趣。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世俗之為說者曰:“堯舜擅讓。

    ” 是不然。

    天子者,埶位至尊,無敵于天下,夫有誰與讓矣?道德純備,智惠甚明,南面而聽天下,生民之屬莫不震動從服以化順之。

    天下無隐士,無遺善,同焉者是也,異焉者非也。

    夫有惡擅天下矣。

     【譯文】 社會上那些庸俗的創立學說的人說:“堯、舜把王位禅讓給别人。

    ”這種說法不對。

     天子權勢地位至高無上,在天下無與倫比,他又和誰推讓呢?堯、舜道德美好完備,智慧非常發達,朝南坐着治理天下,所有的民衆,都驚恐顫動聽從歸服以至于被感化而依順他們,天下沒有被埋沒的人才,沒有被遺忘的好人好事,和堯、舜相同的言行才是正确的,和他們不同的言行就是錯誤的,他們又為什麼要把天下讓掉呢? 曰:“死而擅之。

    ”是又不然。

     聖王在上,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載其事而各得其宜。

    不能以義制利,不能以僞飾性,則兼以為民。

    聖王已沒,天下無聖,則固莫足以擅天下矣。

    天下有聖,而在後子者,則天下不離,朝不易位,國不更制,天下厭然,與鄉無以異也;以堯繼堯,夫又何變之有矣!聖不在後子而在三公,則天下如歸,猶複而振之矣。

    天下厭然,與鄉無以異也;以堯繼堯,夫又何變之有矣!唯其徙朝改制為難。

    故天子生則天下一隆,緻順而治,論德而定次,死則能任天下者必有之矣。

    夫禮義之分盡矣,擅讓惡用矣哉! 【譯文】 有人說:“是等他們死了以後再把王位禅讓給别人的。

    ”這又不對。

     聖明的帝王處在君位上,考慮德行來确定等級,衡量才能來授予官職,使人們全部能擔負起自己的職事而各人又都能得到适宜的安排;如果不能用道義來制約私利,不能通過人為的努力來改造本性,那就統統讓他們當老百姓。

    聖明的帝王已經死了,天下如果沒有聖人,那麼根本就沒有人能夠接受禅讓了。

    天下如果有聖人而又出在聖明帝王的後代之中,那麼天下人就不會離心離德,朝廷上就不會改變各人的官位,國家也不會改變制度,天下就安安穩穩地和過去沒有什麼不同;這是用堯一樣的聖王來繼承堯,那又會有什麼改變呢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