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悅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親身矣。
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
【譯文】
孟子說:“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
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辦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辦法:侍奉父母,不能夠使父母高興,就不能夠得到朋友的信任;使父母高興有辦法:自己不真誠就不能夠使父母高興;使自己真誠有辦法:不明白什麼是善就不能夠使自己真誠。
所以,真誠是上天的原則,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
極端真誠而不能夠使人感動的,是沒有過的;不真誠是不能夠感動人的。
”
【讀解】
這一章除了最後兩句外,幾乎與《中庸》第二十章裡面的一段文字完全相同。
這說明《中庸》與“思孟學派”之間的密切關系。
朱熹認為,子思受教于孔子的學生曾子,孟子又受教于子思,所以,是孟子“述《中庸》孔子之言”。
但現代學者一般認為,應該是《中庸》取于《孟子》,而不是相反。
與《中庸》完全相同的内容還是強調“誠”的問題。
我們已經知道,《中庸》裡有若幹章都反複強調了這個問題,而《大學》所提出的人生進修階梯,裡面非常重要的一級也是“誠意”的問題。
由此可見,“誠”的确是儒學的核心觀念之一。
以這裡與《中庸》相同的文字來看,由“明善”到“誠身”;由“誠身”到“悅親”;由“悅親”到“信于友”;由“信于友”到“獲于上”,直到“民不可得而治也”的反面,那就應該是“民可得而治矣”。
實際上也就是《大學》所謂“修、齊、治、平”的序列,所以朱熹說這段文字“亦與《大學》相表裡,學者宜潛心焉。
”(《孟子集注》卷七)一句話歸結起來,在儒家的學說裡,真誠的确是立身處世的根本所在,一個人如果沒有真誠,一切都無從談起。
所以,孟子最後說,“至誠而不動者,來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也就是孟子這裡所說的意思了罷。
孟子曰:“存①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惡。
胸中正,則眸子瞭②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③焉。
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廋④哉?”
【注釋】
①存:察。
②瞭:明。
③眊(mao):不明,蒙眊。
①廋(sou):藏匿。
【譯文】
孟子說:“觀察一個人,再沒有比觀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
眼睛不能掩蓋一個人的醜惡。
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閃閃。
所以,聽一個人說話的時候,注意觀察他的眼晴,他的善惡真僞能往哪裡隐藏呢?”
【讀解】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
這句名言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畫家達·芬奇從人物畫的角度來說的。
而我們看到,早于他一千多年,中國的孟子就已經從識人的角度把這個道理說得非常清楚了。
日蓮宗的《妙法尼》也說過:“巨人也好,誅儒也罷,其志氣乃表現在一尺的臉上;一尺臉上的志氣,則盡收在一寸的眼睛中.”
所以,與其察言觀色,不如觀察他的眼睛。
現代美容術已經使人的眼眶、眼角、眼梢、眼皮甚至眼睫毛都成了它的試驗場地,但是,仍有一點是它無能為力的,那就是眼神。
眼神是無法加以化妝或掩飾的,任你是如何高明的一位超級美容大師。
觀察眼神,洞若觀火。
别聽他說得口若懸河,天花亂墜,你要看着他的眼睛。
淳于髡①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
”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②也。
”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注釋】
①淳于髡(kun):齊國著名辯士,曾在齊威王、齊宣王和梁惠王的朝廷做官。
事迹見于《戰國策·齊策》、《史記·孟荀列傳》、《史記·滑稽列傳》等。
②權:本指秤錘,衡量輕重。
引申為衡量輕重而變通處理,即變通之意。
【譯文】
淳于髡問:“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的規定嗎?”
孟子說:“是的。
”
淳于髡又問:“那麼,假如嫂嫂掉在水裡,小叔子用手去拉她嗎?”
孟子說:“嫂嫂掉在水裡而不去拉,這簡直是豺狼!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的規定;嫂嫂掉在水裡,小叔子用手去拉她,這是通權達變。
”
淳于髡說:“現在整個天下都掉在水裡了,先生不去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