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离娄下

首頁
    未孩。

    ”(《老子》)第二章》你看那衆人應對攘往,好象趕赴豐盛的筵席,又像春天去登台眺望。

    隻有我淡泊而無動于衷,就像那不知笑的嬰兒一樣。

     老子的本意是宣揚歸樸返真,淡泊甯靜。

    不過,淡泊以明志,甯靜以緻遠。

    與孟子這裡的思想倒有異曲同工之妙。

     歸結起來說,真正偉大的人,倒不像我們一般小雞肚腸的人那樣想得複雜,患得患失,所以,反而能夠保持一分童心,有時候表現出來,就像是一個童心未泯的人。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①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②。

    故君子往其自得之也。

    ” 【注釋】 ①資:積累。

     ②原:同“源”。

     【譯文】 孟子說:“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來加深造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獲。

    自己有所收獲,就能夠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夠積累深厚;積累得深厚,用起來就能夠左右逢源。

    所以,君子總是希望自己有所收獲。

    ” 【讀解】 深造的目在于自得。

     自得就是自己真正有所收獲,而不是為了炫耀給别人看。

    簡言之,自得是内功,而不是招式。

    南郭先生濫竽充數,招式是做夠了的,但内功卻一點也沒有,所以,一旦過硬檢驗起來,就隻有溜之大吉。

    這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現代學者莫不以南郭先生為恥,而其行為類似南郭先生的卻不在少數。

    他們或是“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有尖皮厚腹中空。

    ”或是“拉大旗作虎皮”,以“名人’裝點門面。

    其招式花樣翻新,不一而足。

    要害都在于不求自得而求得之于人,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不怕自己沒有才能,與孔子所說“不惑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的精神恰恰相反。

     總而言之,還是“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論語·憲問》)“欲其自得之’就是為己,反之則是為人。

    孔、孟論學問之道,用心良苦。

    你我讀書人理應深省,以免誤入歧途。

     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将以反說約也。

    ” 【譯文】 孟子說:“廣博地學習,詳盡地解說,目的在于融會貫通後返歸到簡約去。

    ” 【讀解】 真理原本是至簡至約的,一半是因為我們理解的需要,一半是因為所謂“飽學之士”的炫耀門楣,使它們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深奧了。

     “你不說我倒還明白,你越說我越糊塗了!”這是我們時常可以聽到的抱怨,或者說幽默。

    如果這抱怨發自一位勤勉的學生之口,那老師恐怕真要腋下出汗,恨無地洞可鑽哩。

     其實,在很多問題上,我們都是要恨無地洞可鑽的。

    比方說,“人是什麼?”“文化是什麼?”不說人人都明白,一說人人都糊塗。

    所以,博學詳說不是為了炫耀淵博,故作深刻,而是為了深入淺出,出博返約。

     教學如此,演說如此,舞文弄墨也莫不如此。

     所謂“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博學詳說歸于簡約。

     博學評說是手段,歸于簡約才是目的。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能服大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 【譯文】 孟子說:“單憑善就想陵人心服,是不能夠使人心服的;要用善去培養教育人,才能夠使天下的人心服。

    天下的人不心服而想統一天下,這是不可能的。

    ” 【讀解】 關鍵是“養人”。

     服人服心,教育的潛移默化功能是不可估量的。

     作為教育家,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對于教育的作用都非常重視而身體力行。

     因為,無論你有多麼好的思想,多麼好的治國平天下方略,一言以蔽之,多麼“善”。

    不通過“養人”--培養教育,怎麼能夠讓人們理解而化為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呢? 就是我們今天,不也仍然強調“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嗎? 徐子①曰:“仲尼亟②稱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③,不舍晝夜,盈科④而後進,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⑤。

    苟為無本,七八月之問雨集,溝浍⑥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聲聞⑦過情,君子恥之。

    ” 【注釋】 ①徐子:孟子的學生徐辟。

     ②亟:屢次。

     ③混混:通“滾滾”,水勢盛大的樣子。

     ④科:坎。

     ⑤是之取爾;“取是爾”的倒裝句,“取這個罷了。

    ” ⑥儈(kuai):四間大溝渠。

     ⑦聲聞:名聲,名譽。

     【譯文】 徐子說:“孔子曾多次贊歎水,說:‘水啊!水啊!’他到底覺得水有什麼可取之處呢?” 孟子說:“水從源泉裡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