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人,得時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時修養自身以顯現于世。
窮困時獨善其身,顯達時兼善天下。
”
【讀解】
窮達都是身外事,隻有道義都是根本。
所以能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至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則與孔子所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一樣,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座右銘,成為最強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對他人,也對這個世界,更對自身。
當你窮困不得志時,它以“獨善其身”的清高撫慰着你那一顆失落的心;
當你飛黃騰達有時機時,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着堅實的心理基礎。
因此,無論你窮與達,它都是一劑絕對見效的心理良藥,是知識分子戰無不勝的思想武器與法寶。
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
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
【譯文】
孟子說“一定要等待有周文王那樣的人出現後才奮發的,是平庸的人,至于豪傑之士,即使沒有周文王那樣的人出現,自己也能奮發有為。
”
【讀解】
激勵人奮發向上有所作為。
所謂時勢造英雄,在一定的時代和環境影響下,在領袖人物的率領下,的确可以湧現出一大批奮發有為的人物來。
不過,按照孟子的觀點,要等到一定的時勢,一定的領袖人物出現後才奮發的,還算不上是豪傑之士。
真正的豪傑之士,是可以造時勢的人,是沒有領袖人物出現,自己也知道奮發有為的人。
當然,孟子所謂“興”,不一定非指改天換地、改朝換代的大事,也不一定要求個個都去做那叱咤風雲的英雄人物,而主要是指精神方面的奮發有為,樂觀向上。
說到底,就是要求大家自強不息,不要以“不能”為借口,這也不為,那也不為。
隻要人人奮發有為,個個都是“文王”。
又何必一定要等到聖人出現才來拯救我們呢?激勵人奮發向上,有所作為。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
【譯文】
孟子說:“仁德的言語不如仁德的聲望那樣深入人心,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樣赢得民衆。
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百姓喜愛。
好的政令得到百姓的财富,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
”
【讀解】
法家重政令法治,儒家重教育德治。
政令法治治人,教育德治治心。
治人人畏,治心心服。
以儒者的眼光來看,心服才是真服。
因此,法治是不得已而為之,德治才是根本所在。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
這是德治。
“嚴厲打擊刑事犯罪活動。
”
這是法治。
德治法治雙管齊下,天下才能大治。
這是我們今天的看法。
是不是有點亦儒亦法的味道了呢?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①。
孩提之童②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無他,達之天下也。
”
【注釋】
①良:指本能的,天然的。
良能、良知已作為專門的哲學術語,以不譯為妥。
②孩提之童:指兩三歲之間的小孩子。
【譯文】
孟子說:“人不用學習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是良知。
兩三歲的小孩子沒有不知道親愛他父母的,等到他長大,沒有不知道尊敬他兄長的。
親愛父母是仁;尊敬兄長是義。
沒有其他原因,因為這兩種品德是通行天下的。
”
【讀解】
良能良知是與生俱來,人人皆有的,正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告子上》)一樣。
比如說,親愛父母,尊敬兄長,這長是人的良能良知,不用教導,不用學習就知道的。
進一步推導,親愛父母是仁,尊敬兄長是義,所以,仁義也是屬于人的良能良知範圍。
這就又回到“仁義禮智,非由外好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上面去了。
由此可見,孟子為了推行仁義禮智這些儒者所崇尚的道德,真可以說是煞費苦心,不遺餘力。
繞過去,繞過來,從方方面面來論證,最後都落腳到仁義禮智這些天經地義的道德上面來。
由此要求人們行仁義,國君行仁政,天下成為仁愛禮讓的大同世界。
應該說,儒者的理想是非常不錯的,其主張人性向善,主張仁愛禮讓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至于孟子所說的良能良知是否存在,那就隻有各人們心自問,體察自身,從而作出各自的回答了。
但起碼的一條,親愛父母,尊敬兄長,這似乎還是通行天下的倫理道德。
當然,并不排除有所謂件送不孝,大逆不道的特例,而且,越到現代,這種特例似乎越多起來了。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①。
獨孤臣孽子②,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
【注釋】
①疢(chen)疾:災患。
②孽子:古代常一夫多妻,非嫡妻所生之子叫庶子,也叫孽子,一般地位卑賤。
【譯文】
孟子說:“人的品德、智慧、本領、知識,往往産生于災患之中。
那些受疏遠的大臣和賤妾所生的兒子,經常操心着危難之事,深深憂慮着禍患降臨,所以能通達事理。
”
【讀解】
最粗壯的樹,并不是生長在叢林中,而是生長在空曠的地方.最成功的人,并不是生長在順境中,而是生長在逆境裡。
清代人石成金《傳家寶》說:
“世路風霜,吾人煉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
弗蘭西斯·培根說:
“順臣境最易見敗行,逆境最可見美德。
”
說到底,都是“生于憂患”。
所以不要悲歎出身貧寒低微,不要抱怨遭人排擠。
要感謝命運,感謝困難,甚至,感謝你的敵人。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有天民者,達可行于天下而後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
【譯文】
孟子說:“有侍奉君主的人,專以讨得君主的歡心為喜悅;有安定國家的臣,以安定國家為喜悅;有順應天理的人,當他的主張能行于天下時,他才去實行;有偉大的人,端正自己,天下萬物便随之端正。
”
【讀解】
人有人不同,花有幾樣紅。
不僅人各不同,人品各異,就是從政的品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