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一方面,環境地位對人的氣質、氣度的确具有很重要的影響,但另一方面,主體自身的作用也不可忽視。
就以孟子在這裡的意圖來說,他之所以喟然而歎“大哉居乎!”強調“其居使之然也’,其實是為了推出“況居天下之廣居者乎”一句話來,要求大家“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滕文公下》)處在“仁”的地位上。
而要做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選擇“仁’的地位,離開主體自身的作用能行嗎?這正如孔子所說:“裡仁為美。
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裡仁》)一方面,要居住在有仁厚風氣的地方才好,但另一方面,“擇不處仁,焉得知?”還是離不開主體的選擇作用。
我們在這裡再一次看到孟子的确是“祖述仲尼之意”,本意與孔子“裡仁為美”一章的表達方式雖然完全不同,但其思想卻是一脈相承而貫通的。
“孔家店”的大小老闆前後相隔百年,其配合卻是非常默契,後世之所以用“孔孟之道”合稱二人學說,正是體現了這種相互合拍。
當然,所謂配合默契,所謂相互合拍,其主動的方面都隻可能是生于其後的孟子了。
在孔子自己,可不知道在他的身後還會有這樣一個深得他的意旨甚至超過顔回的“私淑弟子”,而如果他真的有什麼“聖靈”可知,那還不知道有多麼欣慰哩,起碼是可以抵消他奔走列國,“累累如喪家之犬”的勞頓和遺憾了吧。
回到正題上來,無論是孟子本章,還是孔子“裡仁為美”的一章,都既可以作為我們進行社會學研究、曆史人物研究的參考,又可以作為教育學研究的資料,對于學校教育,尤其是家長對子女的培養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孟子曰:“食①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
恭敬者,币之未将②者也。
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
”
【注釋】
①食:動詞,使之食,引申為奉養。
②币:指禮物。
将;送。
【譯文】
孟子說:“隻是養活而不愛,那就如養豬一樣;隻是愛而不恭敬,那就如養鳥兒養愛犬等畜生一樣。
恭敬之心是在送出禮物之前有了的。
徒具形式的恭敬,君子不可虛留。
”
【讀解】
“養而不愛如養豬,愛而不敬如養狗。
”
這兩句話對于我們在奉養老人時具有特别的警醒作用。
一方面,我們常常看到新聞媒介報道各種各樣的對老人大不敬行為,不僅是不敬,甚至連贍養的應盡職責都不願意盡到。
而在孟子看來,不僅應該贍養,而且應該滿懷愛心,恭敬有禮地贍養。
如果不是這樣,那你贍養老父老母也就和養豬養狗差不多了。
你的老父老母如豬狗,你自己不也是豬狗一樣沒有人性的了嗎?何況,如此下去,你自己也恐怕有被下一代當豬狗養的一天哩。
另一方面,我們也知道現在飼養寵物成風,一條愛犬動辄上萬元人民币,甚至有再翻上十倍、幾十倍的,所以,養狗成風,“炒狗”成“瘋”。
個别人,把狗當作心肝寶貝一般,不僅“養而有愛”,而且還恭敬有加,同桌吃“飯”,同床睡覺;甚至,吃得比狗主人自己好,睡的地方也比構主人自己睡的地方還要舒服。
可見,這已超出了孟子的想象範圍,不是“愛而不敬,獸畜之也”,而是“獸畜之也,愛而有敬”了。
養狗尚且“愛而有敬”,何況奉養自己的父母呢?這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了罷。
遺憾的是,我們所看到的報道,奉養父母“愛而不敬”的人還的确不少,對這些人來說,已不是“愛而不敬,獸畜之也”,而是“愛而不敬,不如獸畜”了。
也就是說,他們待自己的父母連狗都不如。
還是用我們前面的推論來說,那他們實際上是把自己也看得連狗都不如的了,或者,幹脆說,他們的作為本來就是連狗都不如的!
說到這裡,必須鄭重聲明,我們在這裡隻是因為聯系到孟子所說“養而不愛如養豬,愛而不敬如養狗”的意思而加以理解發揮,絕不是專門把矛頭對準飼養寵物和“炒狗”的人,特此聲明,以免引起誤會。
總起來說,這一章對我們的重要啟示還是一個對父母的态度問題,也就是“孝”的問題。
在一般認為“孝道”已日漸式微的今天,這個問題當然已沒有孟子的時代那樣在社會生活中舉足輕重。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在對老人的奉養已日益暴露出問題,而且,在世人對這方面的問題日益關注的時候,孟子的論述不是對我們很有警醒作用嗎?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财①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②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
【注釋】
①财:通“材”。
②淑:通“叔”,拾取。
艾(yi):同“刈”,取。
也就是說,淑、艾同義,“私淑艾”也就是“私淑”,意為私下拾取,指不是直接作為學生,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學的。
這也就是所謂“私淑弟于”的意思。
【譯文】
孟子說:“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種:有像及時雨一樣滋潤化育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養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有以學識風範感化他人使之成為私淑弟子的。
這五種,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
”
【讀解】
我們在前面已經聽孟子說過:“教亦多術矣。
”(《告子下》)但他在那時并沒有說“多術”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而隻是重點說了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不屑之教”。
現在,他又列出了五種不同的教育方式。
朱熹曾經逐一列舉了孔子、孟子用這五種方式在不同學生身上的運用,比如說孔子對顔淵、曾子就是“如時雨化之者”;對冉伯牛、閩子骞就是“成德者”;對子路、子貢就是“達财者”;而孔子、孟子分别對樊遲、萬章就是“答問者”。
至于“私淑艾者”,朱熹舉的是孔子、孟子分别對陳亢、夷之。
其實,孟子自己認為,他就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在《離婁下》裡,他曾經說過:“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這其實就是對“私淑艾者”的最好解釋。
雖然孟子在這裡所列的五種教育方式已包括了德育、智育等各方面,但嚴格說來,它并不是一個全面的教學體系,各種方式之間也沒有嚴密的邏輯關系,而隻是一種列舉的性質。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是根據學生們本身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而總結出來的經驗。
如果不是從理論方面作系統的要求,而是從教學實際情況出發,把它們引入教學實踐,即使是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也仍然是有推廣與應用價值的。
公孫醜曰:“道則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