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十四

首頁
    ,故能熏起染德,應法界之機感,普門示現。

    染重而順用無能者,由衆生不能厭凡欣聖,故難熏顯淨用,緻普照之佛光,無從鑒拔。

    譬如空中明月,普現百川,然必淨水乃現光明,穢水光何能現?此亦如是。

    衆生既無淨器可鑒,故大聖不得已而舍之,以表時機未熟;諸佛因有染德可見,故下凡乃得而尋之,以明教化可施。

    無淨器可鑒,當知是衆生舍佛,非佛舍衆生;有染德可見,當知因佛尋衆生,故衆生可尋佛耳。

    由是義故,淨滿不妨現染德,染重不得顯淨用也。

    由此可知,道心之發,實由欣厭。

    然衆生久在迷途,若無佛法常為熏習,欣厭即無從生起。

    此弘揚佛法,所以功德殊勝也。

     (壬)三,别辨分别性。

    分二。

    (癸)初,标章。

    二,各釋。

    今初。

     三明分别性者,亦有二種。

    一者,清淨分别性。

    二者,染濁分别性。

     清淨分别性,約諸佛利生之德用言。

    染濁分别性,約衆生迷妄之業用言。

    如下廣釋。

     (癸)二,各釋。

    即為二。

    (子)初,釋清淨分别性。

    二,釋染濁分别性。

    今初。

     所言清淨分别性者,即彼清淨依他性法中,所有利他之德。

    對彼内證無分别智故,悉名分别。

    所謂一切種智,能知世谛種種差别,乃至一切衆生心心數法,無不盡知。

    及以示現五通三輪之相,應化六道四生之形,乃至依于内證之慧,起彼教用之智,說己所得,示于未聞,如斯等事,悉名清淨分别性法。

    此義雲何?謂雖起無邊之事,而複畢竟不為世染,不作功用,自然成辦,故言“清淨”。

    即此清淨之覺,随境異用,故言“分别”。

    又複對緣攝化,令他清淨;攝益之德,為他分别,故言“清淨分别性”也。

     清淨分别性者非他,即清淨依他性法中,所現之利他德用是也。

    内證之無分别智,名根本智。

    今外示德用以利他,則随衆生機感種種差别,而異其用,故對彼無分别智,名為分别,即後得智也。

    此中赅一切種智,道種智,一切智。

    一切種智,照中谛之機;道種智,照俗谛之機;一切智,照真谛之機。

    今但标“一切種智”者,明以中谛,雙照空假二邊也。

    文中自“能知世谛”至“應化六道四生之形”,此以世間法為用,即道種智也。

    自“依于内證”至“示于未聞”,此以出世法為用,即一切智也。

    合此二用,即一切種智也。

    “世谛”即是俗谛,指一切世間法言,故有種種差别。

    “心”謂八識心王。

    “心數”又名心所,亦名心使,謂為心王之所驅使也。

    心所之數,共有五十一,分為六位。

    即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煩惱六、随煩惱二十、不定四也。

    (列表附後以便省覽。

    )聖人有六種神通,所謂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

    漏盡則通力益勝,非别有通,故但曰“五通”。

    “三輪”者,身業現化,名神通輪;口業說法,名正教輪;意業鑒機,名記心輪。

    佛以三業摧碾衆生惑業,故名為輪。

    “六道四生”已見前。

    “内證之慧”為實智。

    “教用之智”為權智。

    權依實起也。

    “教用”謂教化施用。

    “說己所得”兩句,謂以己所證得者,開示衆生也。

    如斯等事,皆是神通妙用,對機施化法門,故悉名“清淨分别性法”。

    “此義雲何”下,釋所以名為清淨分别之故。

    “不為世染”,即在塵不染。

    “不作功用”,即無功用道。

    謂雖起無邊事用,而不為世染,複不起心分别,而自然成辦。

    此乃從清淨平等覺中,自在流出,故名“清淨”。

    即此清淨覺性,随境緣而異用,故名“分别”。

    此約當體釋也。

    又約對緣攝化言,是令他清淨;約攝益之德言,是為他分别。

    此約利他釋也。

    末句,合結。

     (子)二,釋染濁分别性。

     所言染濁分别性法者,即彼染濁依他性中虛狀法内,有于似色似識似塵等法。

    何故皆名為似?以皆一心依熏所現故。

    但是心相,似法非實,故名為似。

    由此似識一念起現之時,即與似塵俱起。

    故當起之時,即不知似塵似色等,是心所作,虛相無實。

    以不知故,即妄分别,執虛為實。

    以妄執故,境從心轉,皆成實事。

    即是今時凡夫所見之事。

    如此執時,即念念熏心,還成依他性。

    于上還執,複成分别性。

    如是念念虛妄,互相生也。

    問曰:分别之性,與依他性,既疊互相生,竟有何别?答曰:依他性法者,心性依熏故起,但是心相,體虛無實。

    分别性法者,以無明故,不知依他之法是虛,即妄執以為實事。

    是故雖無異體相生,而虛實有殊。

    故言分别性法也。

     染濁分别性者非他,即于染濁依他性所現之虛狀等法,而妄執以為實者是也。

    虛狀等法,即是十八界。

    所謂内六根之似色,外六塵之似塵,中六識之似識。

    何故皆名為似?以其皆從一心依熏所現,如夢中所見境界,但是由心所現之虛相,為似有非有之法,并非真實,故名為“似”。

    夫吾人念頭不動則已,動則便與根塵、和合俱起,故不知彼等,唯虛無實。

    若當念頭起時,覺知外塵内色,皆是似法,唯心所作,本來無實,便不緻妄生分别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